融传统文化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发布日期 : 2019-11-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张汪中学   刁统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立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强烈爱国心

在众多的传统文化因素中,爱国主义思想无疑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因素,也符合当下的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总体要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突显出来,不断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为国争光的精神,矢志不渝地增强学生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未来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时,我结合林则徐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林则徐冒着杀头的风险,开展虎门销烟,不仅帮助国家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拯救了一批麻木不仁的国人。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和名言,不仅能够深刻体会林则徐的崇高,也能对其爱国情怀深有感触。

传统文化的很多事例都能催人奋进,古人为国家所付出的心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无比自豪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够与古人对话,产生共鸣,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无缝对接,以此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形成,这也正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融入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经过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沉淀,传统文化非但没有消亡,而且在不断的继承中发扬光大,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利用民族文化认同感来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认同。具体而言,可以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视频,通过一些教学手段予以充分展示,让学生能够沉浸在浓厚的民族文化学习氛围中,在接受相关学习内容的同时,不知不觉产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这样,不仅能够趣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更能够快速达到这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时,我结合了“曾子杀猪”的典故。该故事的大意是孔子有一位学生名叫曾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买东西,但是儿子非要跟去,妻子无奈只好哄他:“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当妻子回来的时候,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赶紧阻拦:“我是哄他的,你怎么当真了。”曾子却一脸严肃地说:“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影响,如果我们不守信,怎么能奢求孩子以后也听话呢。”曾子说完就将猪杀了。这个故事传递了要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一种道德品质。学生通过该故事,很好地领会故事内涵,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今后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注重诚实守信。

三、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多多引入一些国内外经典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视界,帮助其构建看问题的多元思维,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看待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辩证地吸纳国外的传统文化,通过国内外的对比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知,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力。

例如,在教学《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时,为了突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等优秀思想的认知,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相互之间发生的让人动容的事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对爱的认知。又如,在《家乡变化大》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古往今来的发展变化,了解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脉络,更清楚地知晓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千千万万勤劳勇敢的建设者不懈的努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能够无痕化地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应该积极发掘其对当下德育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思考,善于创新,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

(《山东教育》2019年10月第4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