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充盈成为常态

发布日期 : 2019-05-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让充盈成为常态

    ———常态思品课的应有状态刍议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一中   

印象中,常态下的思品课读读、画画、背背的影子一直挥之不去。其实,在中学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是一门非常有味道的课。它能够比较全面的融合诸如道德、心理健康、法律以及国情等领域的初步知识,给中学生以道德品质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指导,促进中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享受一份特有的思想与道德的文化盛宴,给人以充盈的精神享受。因此,思品课教师特别需要静下心来,深入开掘思品课的精神内涵,以丰富的教学材料、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彰显思品课的独特魅力,才能让课堂呈现一份它所应有的充盈。

第一,主题突出,丰富情感的充盈。就像一篇好的文章一样,一堂好的思品课应主题鲜明,事例清晰、典型且有说服力,情感内蕴充沛,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思品课中,每个课题往往由几个专题组成,几个专题之间常常有并列或者是因果的内在联系,将这些关系处理好进而形成一堂浑然一体的完整的思品课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课堂处理得富有吸引力,相对于课堂高效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

思品课的高效不仅仅在于学生一节课能记住多少概念、条款,而在于通过学习、感知,使学生的思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不仅仅在课堂上能够获得几点新知,更在于能够从中得到心灵的滋润,获得阳光向上的力量,从而形成自己向善、进步的泉源。

思品课上应该洋溢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充满丰富的人文关怀。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例感到亲切,当教师或同学举出这类案例时,那种自豪感、亲近感,便油然而生了。显然,这种生动的事例列举更容易让学生在感动中明白相应的道理,进而自然地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比如,讲“生命意义的追寻”一节时,对我们山东的学生讲,张海迪的事迹更为亲切。陈骞老师讲这一课时,以“问过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这一问题导入,一种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且颇有趣味。这与生命相关的一问,自然就引出下面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来,很精当,且富人情味。

事实上,在课堂里,教师现身说法,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说说自己或周围的事儿,都可以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与新知之间的距离,建立情感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收到以旧知获新识、巩固新知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是满含情感的,富有人情味的课堂。

第二,主动探究,积极思维的充盈。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真让人欲罢不能,先是某种看似不经意的蛛丝马迹,揪住它,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渐渐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令人拍案叫绝。我们的课堂上,摆出主问题,随着课堂的推进,暴露出一些小问题,当把这些小问题逐步渐次打掉的时候,课堂主问题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一下子明朗起来,令人振奋。在整个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参与度一定是高的,因为他们是按照一条或几条思路共同向前推进的。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四制《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第三课《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法律保护我们的无形财产”框题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汪辉是某中学初二(3)班的学生,别看年龄小,电脑知识可丰富了。她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个人网站的内容,她把本班同学的优秀作文全部上网公布,网民可以随意浏览。”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教材却给抛出了这样的疑问:汪辉的做法对吗?假如自己的作文被汪辉在网上公布了,会怎么想,怎么办?于人人看似平常的事情中,发现其违法之处,考验着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教师引导学生从“无形财产”的分析入手,抽丝剥茧,使学生逐次明确智力成果的含义、智力成果包含的内容、保护智力成果的相关法律,然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汪辉的做法侵害了本班同学的知识产权,是违法行为,我们有权寻求法律保护。这样,通过分析研讨,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三,适当活动,优质展示的充盈。课堂是神圣的,每一位课堂的参与者都应该对课堂保持一种恒常的敬畏。倒不是课堂上严肃的绷紧了脸就是好的,而是要有敬畏师长同窗、虔诚求知的状态和修养。充满智慧的微笑是最动人的。课堂中的展示不是为了动而动,是师生思维活跃的外在体现。动静结合的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课堂被一种求知若渴的积极涌动着的思维充斥着。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六《颜渊季路侍》中,子曰:“盍各言尔志?”于是,子路表现了他的义气慷慨,颜回展现了自己的谦虚谨慎,子路则建议老师也晾一晾自己的志向。这时,孔子表现出了他淳朴的师长风范:“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平等和谐的师生,淳朴、自然、亲切的问答间,给人教益。

授课过程中,比如在学习“个人和集体”框题时,何不组织一场“先集体后个人”与“先个人后集体”不同观点的辩论会?在讲到“理想”话题时,何不让学生拿出卡片,郑重地写下自己的理想?在列出专家权威的某种观点之后,何不让学生利用所学谈一下自己的不同看法?围绕同一个话题,何不让学生开展一些热点播报与点评?伴随着一定深度思维行进的展示才是优质的展示,课堂中欢迎这样的适当展示。

第四,正向感悟,激励鼓舞的充盈。谈话式教学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渐次展开,有感悟有激励,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比如讲感恩这个话题,教学目标中定出由知情,到意、到行,点出学生由从概念上懂得感恩,到具备感恩的情怀,直到实践感恩的行动,体现知行合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列举感恩的事例,如:到敬老院去跟孤寡老人谈心,给他们表演节目。这时,老师问:为什么到敬老院去呢?学生答:因为自己觉得里面的老人很孤独,需要有人去跟他们谈谈心,交流一下,那样他们会很快乐!教师接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人世间的博大情怀!然后话锋一转:你经常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家(或者外公外婆家)去吗?学生:有一段时间没去了,以前经常去,现在学习紧张去得少了。老师:你去主要是干什么?学生:主要就是说说自己和同学学习上的事情、校园里的事情,也干干卫生什么的。老师:希望你以后还是经常去,多替老人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儿,啦啦家常,好吗?学生:好的。

这样的交谈虽然是发生在个体之间的,但因为是在课堂之上,就足以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将学生的感恩意识导之以行;另一方面是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效法榜样,施不教之教,蕴含着激励和鼓舞,思路清晰又非常自然的达到了本堂课的育人目标。

思品课与人情世事相关甚紧,是最耐人寻味的课,更是内涵充盈的课。当然,投入了辛劳,才能收获丰盈。

(《山东教育》2019年4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