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 用好地理教材

发布日期 : 2019-04-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杨永红

课标是地理教学的旗帜,教材是课标的细化与具体化,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工具,是师生完成课标要求共有的资源库。利用好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发现教材要表达的内涵,体会教材的精准之处,明确教材的短板,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补充教材不足,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成为师生得力的工具。

一、发现教材语言之美

地理教材除精准地描述地理事物外,还特别注重语言文字之美。就像美味的调料一样,引领着师生去品味地理,感悟地理。如:《印度》一节对印度位置的描述:“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北邻”“东北”“接壤”“西北”“毗邻”“东南”“西南”“隔海相望”不仅把地理位置描述得清晰明了,而且避免了语言的重复,使枯燥的知识如此鲜活生动。再如:《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节对黄土高原位置的描述:“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东起”“西至”“北连”“南抵”这几组方位动词的连用,不仅准确地描述了黄土高原的位置,更把黄土高原的磅礴气势展示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地理教材上这些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发现教材的内在逻辑之美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同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靠、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要引领学生发现地理教材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教材的整体性与逻辑关系。如:中国地理《水资源》一节,水资源的分布受河流径流量大小的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受降水的影响,得出降水的时空分布决定了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这一内在关系。只有把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引领学生摸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形成知识链接和知识链条,体会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之美。

三、发现教材的地图之精准

地理教材地图之精准是必要条件,关键是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发现地图之精准,并在此基础上生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达成学习任务。例如南水北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都为工程,西线为方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东线工程、西线工程开工的优势。通过观察地图的精准性,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课堂新资源的生成。

四、发现教材之不足

任何事物都有其短板,地理教材亦是如此。地理教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素材的局限性

地理教材在素材选择上,因其编制时间空间所限,稍有滞后,因此我们在教材使用上,要结合时事和生活及时加以补充,增加其时代感和生活性,同时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教材中的活动题“一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往城区。”对于没有到过北京的同学来说真是一头雾水。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对教材进行改进,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图片资料的静态化

我们身处的地理环境是动态的,而教材捕捉的地理图片是静态的。动态和静态之间的差异,势必会给学生理解地理现象产生阻滞,因此积极开发动态课程资源,弥补教材之不足是必要的。如:地球运动flash动画的演示、五种山地部位的实地考察、最冷月份与最热月份水陆气温的测量、黄河地上河的实地考察等。通过演示、实验、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让学生获得动态的、真实的体验,由点及面,动静结合,让教材资源得以充实和丰富!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既要能教好教材,这是教师的本分,又要能开发教材,用教材拓展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山东教育》2019年3月第1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