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初步探索
发布日期 : 2019-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初步探索
———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于 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遭遇解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形势下,我校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互联网+”教学模式探索。作为历史组的一员,我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相结合,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结构,初步探索出“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做法。课前阶段,主要包含一次备课、发布任务、自主学习、获取学情和二次备课等环节,而课中阶段主要为展示交流、合作释疑和总结评价环节以及课后的交流延伸的教学模式。下面就结合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来具体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制定课前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前发布的教学任务绝不是简单的任务叠加,也不是单纯的学案填写,而应渗透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育智慧。如果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充满兴趣,那么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制定课前任务时,教师应预设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的重难点知识,依托互联网技术向学生提前提供材料、观点或者微视频等,让学生提前思考、准备,也可推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创设情境。在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提前思考预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学生在课上的课堂生成和重点突破。
我在阅读教材、课标及大量书籍的基础上先进行了一次备课,制定了自己讲课的线索,选取了教学素材,初步确定了知识的重难点。根据备课情况,我通过互联网在学习平台上发布了如下预习任务:
1.预习本课,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自己疑惑的问题至讨论区。
2.通过预习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的相关视频和材料,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列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典型工人运动。
(3)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未来有哪些共同的构想?为什么又被称为空想(从依靠力量和实现方式上两个角度)?
3.《共产党宣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你怎么认识这句话?
4.结合课本,基本了解巴黎公社的措施。
上课前任务的发布效果明显。首先,模拟在讨论区留言的网络形式,让学生提交课本预习之后的疑问,初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次,将本节课易于理解的基础性展示设置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成就感,同时提升了思维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充分做好了课前准备工作。
二、获取精准学情,增强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通过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获取学情,确定上课重难点问题,进行二次备课,从而极大增强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第一环节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的平台反馈,我了解到学生在以下知识点上存在误区。
问题一: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理解不到位,存有很多疑问。据此学情,通过二次备课,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上。
问题二: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理解上,存在对“一切社会的历史”这个概念解读不到位。由此,我将对这个问题的解读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予以解决。
问题三:许多学生对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不理解,而且把巴黎公社与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有针对性的准备了相关史料,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设置的以上三个环节充分展现了二次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旨。
三、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有效突破重难点
对本节课的两部分重点问题,《共产党宣言》的解读和巴黎公社问题,分别采用设置问题解惑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课堂上完成。
首先,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我设置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
1.《共产党宣言》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请分析一下资产阶级具有怎样的革命作用?
2.《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3.《共产党宣言》从哪个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4.《共产党宣言》里提出依靠谁,通过什么方式来消灭私有制?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什么?
5.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的最高原则是什么?整个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是否有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性地提出的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分别是什么?
通过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解答,学生对《共产党宣言》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即《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与空想社会主义截然不同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同时使用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方法和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系统的体系初次面世。因而,《共产党宣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成为其诞生的标志。
其次,对巴黎公社的解读,则依托互联网技术下的微信群的形式,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以下为我选取的课堂设计中巴黎公社的部分,与大家探讨。
在对巴黎公社研究的过程中,我关注到几个研究巴黎公社的微信群,有“文豪研究小组”和巴黎公社社员研究群等。在这些群里,大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巴黎公社的一些看法。我们也参与进去,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人的看法进行讨论,各组选出发言人谈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推向高潮。
四、精选课后网络拓展材料,拓宽学生获取与完善知识的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当堂比较活跃、对于本课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我又建立了一个小组。通过互联网给他们介绍了与本节课相关的网络公众号,如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也给学生推荐了一些辅助学习的APP软件,例如思维导图软件,以此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系统。还推荐了相关书籍,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年谱》等。同时也给学生推荐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如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的陈家刚教授和戴隆斌教授。这些方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收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目前,互联网技术正在给教育带来无限可能性,它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课堂和教师。在势不可挡的现实面前,因物质条件局限所造成的困难越来越小,而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缺乏,将会成为影响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历史教师,要以积极心态去直面新教育时代的到来,投身于这场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