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讨

发布日期 : 2019-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部编新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讨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

山东省临沂市实验中学   王有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渗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编写原则之一。下面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对部编新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与探讨。

一、渗透传统文化,弘扬自强精神

《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无休止的运动,相应地,人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自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第一单元渗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是借助教学“中学时代”,弘扬自强精神。

1.弘扬自强精神,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学生进入中学时代,开始了崭新的中学生活。面对着中学新生活,迫切需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那就需要引入这句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名言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除旧更新,持之以恒,每天都是“最好的我”,就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弘扬自强精神,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

人生目标确立之后,就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从点滴做起。如果没有扎实的行动,再容易实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要借助这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这句名言出自《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学生对这句名言的深刻体验,就能够有所启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二、渗透传统文化,弘扬君子文化

西方有贵族文化、绅士文化,中国有君子文化。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和理想人格的一部分;君子形象所代表的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宽恕、恭敬、廉耻等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第二单元渗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弘扬君子文化。

1.弘扬君子文化,引导学生积极交友

君子品格鲜明地表现在交友上。弘扬君子文化,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交友,使学生深刻认识朋友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在这里,就可以借助曾子的名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说,君子以合乎礼仪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择、交往朋友,以与朋友的交往来辅助仁德的修养。“以友辅仁”,交友能够辅助仁德,有助于一个人品德和修养的提高。学生深刻理解这样的道理,显然有助于积极交友。还可以借助孔子的名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这段名言既从正面说明了益友的好处,又从反面说明了损友的害处,对于引导学生积极交友、积极寻找益友,是有帮助的。

2.弘扬君子文化,引导学生善于交友

怎样才是善于交友?首先,相互赠答、礼尚往来、互相帮助,就是善于交友的表现。这就可以引入《诗经·木瓜》一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首诗的意思是: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这首诗虽然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但是用在交友上,也很能说明善于交友的道理。其次,还可以通过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到善于交友。这句话出自《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意思是说,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因为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得像水一样。也就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要引导学生善于交友,努力追求“君子之交”。

三、渗透传统文化,弘扬孝悌文化

“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第三单元渗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领悟“中国人的‘家’”,弘扬孝悌文化。

1.弘扬孝悌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家规家训家风

家规也叫家法,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教材引用的就是一则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子家训》)。家规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弘扬孝悌文化,就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讨论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家规家训家风。在认识家规家训家风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接受孝悌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2.弘扬孝悌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内容。其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爱护幼年子女,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推崇的一项家庭美德。

弘扬孝悌文化,就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所引用的《论语·学而》中这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仁的根本,也就是做人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就是“孝悌”。孝,是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回报父母的爱;悌,是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即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通过对这句话的深刻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美德,弘扬孝悌美德。

四、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仁爱思想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思想。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第四单元渗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教学“敬畏生命”,弘扬仁爱思想。

1.弘扬仁爱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敬畏生命观念

所谓敬畏生命,是指崇敬尊重生命,以严肃、认真、谨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对生命拥有敬畏的情怀,能够做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欣赏生命。弘扬仁爱思想,需要结合教材引用的这两句名言:“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但是“仁者爱人”是孟子提出的,意思是说,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孟子的仁爱思想,在促使学生“爱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敬畏生命的观念。“推己及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做法,就是有仁爱思想的表现。要引导学生学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对他人拥有仁爱之心,进而增强学生敬畏生命的观念。

2.弘扬仁爱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生命休戚与共的观念

树立生命休戚与共的观念,就需要善待生命。所谓善待生命,是指友善地对待生命。弘扬仁爱思想,促使学生善待生命。孟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四种道德的潜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四端”,特别是促使学生具有恻隐之心,成为一个有仁心、善心的人,尊重、关注、关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生命休戚与共的观念。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7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