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 : 2019-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
山东省青岛市第九中学 田永祥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三中学 孙婷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公民教育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和拉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下面以京剧融入《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这一方面的探索与体会。
一、对撞性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走近京剧的兴趣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其传统“唱念做打”形式的精致细腻和传统唱腔的“婉转悠扬”,让一大批满怀激情的青少年学生心生羡慕而又望而生畏。基于此,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课堂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京剧的传统印象与现代“惊艳”表现的“对撞性”导入,以此激发学生走近京剧、探索京剧的兴趣。
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了解“国粹”京剧的发展历程和表演特点,可以选取一小段不超过1分钟的京剧剪辑视频作为辅助讲解。同时,笔者在导学案的“课前阅读”栏目中,选取了热点新闻“《梨花开》一开嗓就让整个世界亮了的京剧少年———王泓翔”,让学生了解这位少年京剧表演者魅力所在,为导入做好铺垫。
上课伊始,首先由两个组的代表按照课前的任务分别展示京剧的发展历程和表现特点。接下来,笔者提出问题: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同学们对京剧的印象是怎样的?你们喜欢京剧吗?
问题抛出之后,就引起了学生的骚动,有积极表现的同学直接站起来说:“我不喜欢京剧,京剧一般都是老年人才喜欢听,我觉得听起来枯燥乏味,慢慢悠悠的,很容易被催眠。”这样的回答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认同的笑声,这也符合笔者对学生的预期。紧接着,播放课前就已准备好的王泓翔参加《歌声的翅膀》节目中的京剧表演《梨花颂》。当优美的旋律响起、空灵的嗓音唱响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一曲《梨花颂》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有哪位同学再起来跟大家谈一下听完这段京剧的感受?
生1:如果京剧是这样,我觉得大家应该都会喜欢,真是余音绕梁,三十日也不会绝!
生2:的确是一开嗓让整个世界亮了!
师:这就是在学案的“课前阅读”中提到的京剧少年———王泓翔,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为“歌声‘空灵纯净’宛如‘梨花开’”。在惊叹之余,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传统印象中的不喜欢的京剧,经过怎样的创新发展才会具有令我们惊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京剧,探寻文化创新之路。
二、渐进式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京剧发展的轨迹
将看似“古板”的优秀传统京剧融入政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走近它的兴趣,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近它并进行深入的探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细的课堂活动设计和层次性问题设置,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渐进的课堂活动。
活动一:品味经典 “梅派”创新
师:谈到京剧的创新,梅兰芳先生开创的“梅派”京剧就是其中的典型。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百家讲坛———梅兰芳》观察一下,梅兰芳是怎样对京剧进行成功创新的。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梅兰芳有哪些表演不同于前辈?梅兰芳是怎样做出这些创新变化的?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找到梅兰芳在哪些方面对京剧表演进行了创新以及怎样进行的创新。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可以从一个比较直观、易懂的角度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活动二:聆听名家 感悟创新
师:梅兰芳的成功,实现了对传统京剧的创新,形成了在当时被称为现代戏的“梅派”京剧。随着时代的发展,“梅派”京剧要想不断适应观众需求,还需要怎样做?我们一起来感悟前“梅派”掌门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材料:“京剧要想创新首先要很好地继承,只有把传承做到位了,才能去做进一步的创新。”“京剧也要配合现在的大潮流,我主张西方交响乐进京剧,因为现在年轻人的耳朵听惯了交响乐。但是,京剧魂不能动,我们怎么变不能把根变了,变成不是京剧就麻烦了。”
思考:梅葆玖认为京剧应该如何创新?梅葆玖的观点对于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京剧名家的抽象理论去领会其进行创新的观点———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注意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做到“魂不能动”。学生在思考和解读名家理论的同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更深一层次的感悟。
活动三:回顾历史 追寻创新根本
师:从京剧的产生到京剧现代戏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那么,我们追溯到它们的源头,看一看是哪个因素推动着它们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结合所提供的视频和文字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以下三个问题:观看视频《京剧产生》,了解京剧是如何诞生的。结合文字材料,说明京剧现代戏是怎样产生的。京剧以及京剧现代戏的形成,对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在前面侧重于知识和领会层次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三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更好地引导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对京剧发展问题的探索中来。例如问题1和问题2可以使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通过巩固知识和领会能力参与到合作当中,而问题3则侧重于对情景现象的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考察,可以调动能力较好的同学通过综合分析两则材料所蕴含的文化创新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进一步探索京剧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活动四:百家争鸣 拨开创新迷雾
师:像京剧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地创新可能会呈现出像《梨花颂》那样吸引我们眼球的表现形式。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标题为“‘比基尼京剧’———京剧创新路上的困惑?”的新闻,了解一下另一番吸引眼球的京剧创新。
据该新闻报道,第37届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上,性感模特戴着“京剧头饰”的扮相亮相T台,引来一阵惊叹。对此,有人称之为“糟蹋国粹”,有人称之为“大胆创新”。
思辨创新: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思辨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思考和知识调动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与空间,使学生能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启发,不断完善自己对问题的体验与思考。在“百家争鸣”这个思辨性的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比基尼京剧是创新还是糟蹋”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对话,进一步在理解创新的过程中感悟到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反对错误的方向。同时,通过学生间的辨析,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积极价值的引领。
三、生活化的实践作业,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提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应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靠融入课堂教学的那一小部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效果。
基于“生活教育”的理念,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与京剧实现比较完美的融合,在作业的设计上笔者遵循了学生的生活逻辑,打破了针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的传统作业模式,设计了一个既能巩固课堂知识,更加能够巩固和延伸学生对于京剧这个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的开放性的生活化作业———“当京剧遇到校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设计一款具有京剧特色的班服”。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款具有京剧特色的校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努力,要注明本组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和作品内涵。
这样一个打破传统的生活化实践作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学科知识外显的考察,而是将其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和感悟实现真正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在课堂外深化学生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内化。
总之,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必须要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兴趣的结合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