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化”走进思想品德课堂

发布日期 : 2018-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禹城市齐鲁中学   王立明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它与初中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一、立足生活,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思想品德教学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形成,而统筹三维目标的最佳载体就是学生生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如,在执教《与诚信结伴同行》一框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识记诚信的含义,失去诚信的危害,诚信的重要性、基本要求等;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以信取义,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诚信意识,在生活中诚信做人,不说谎话,不做假事,积极践约守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注重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如我列举了朋友之间许下的承诺该如何对待,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引发的信任危机,爸爸妈妈偷看你的信件等相关生活诚信案例。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通过学生亲身体会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感悟、并加以践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反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并予以积极的回应。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处处彰显出课堂的生命活力。

如,在执教《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一课时,引出了一个“我看流行”的话题。我列举了生活中的许多流行事物:流行用语、流行歌曲、流行时装、流行风气等,对这些先不加任何评判,而是让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交流发表自己对流行的看法观点,然后带着关爱、鼓励、教诲来分析评价学生们的“我看流行”,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怎样正确看待“流行”,明辨是非善恶。这样的教学营造了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相互感染、相互探索的氛围,如同拉家常,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打开思路,而教学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即生活,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讲《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精心的照顾,取得进步时欣慰的笑容,犯错误时心急落在肩头上的一巴掌……联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的一幕幕:有的同学曾嫌母亲唠叨,有的同学曾因父亲管教太严而疏远,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的平凡而瞧不起,有的同学曾因自己的任性而与父母顶嘴……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水般细腻,父爱如山般深沉。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关心、孝敬父母。最后歌曲《懂你》使本课达到了高潮,此时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框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交代比赛规则后,将粉笔交给由每组最后一桌的同学让他们从后往前传,第一个将粉笔传到第一桌并在黑板上写完“团结就是力量”六个字的小组即获胜。然后由获胜的小组代表谈获奖感言。通过这一活动,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

又如,在讲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针对当前许多中学生严重缺乏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现状,为使学生初步形成自我管理的生活能力,我设计了“生活竞技场”的教学环节,把日常生活纳入课堂,举办钉扣子和叠衣服比赛。比赛中,有的同学笨手笨脚,力不从心;有的同学被一根针憋得满脸通红;有的同学甚至急得满头大汗。这一实践性活动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所欠缺的自立能力,意识到了生活自理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了其自立意识和动手能力,收效颇丰。一次的实践胜于千百遍的知识传授,课堂成了学生生活实践的演练场,如此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喜爱。

五、创设生活化的评价方式,设置生活化的作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是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通过“放大镜”欣赏学生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善于利用学业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索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要知识巩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

如,学习了《家,温馨的港湾》一节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题:给父母写封信,夸夸自己的父母;给父母洗一次脚并以周记的形式写下过程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的热情。

总之,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让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课涂上“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追求。

 

(《山东教育》2017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