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感历史呈现在眼前
发布日期 : 2017-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让动感历史呈现在眼前
——“翻转课堂”的微视频设计基础与思路
山东省济南市锦屏学校 陈 纬
“翻转课堂”是什么?其创始人亚伦·萨姆说,“翻转课堂”就是通过视频把内容的传授进行压缩,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学习,然后把课堂的时间用来给学生做更多的讨论,解决更难的问题。他还提到,教师应该用自己制作的还是使用他人制作的视频呢?他通过对比使用自己的视频和使用他人视频的效果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更喜欢自己老师做的视频。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我所理解的教学微视频的制作,其实质上就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制作者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制作思想,因为它决定了你如何改编教材,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教材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学生观看学习。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制作方法充分表达出你的制作思想,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从制作思想和制作方法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制作思想
(一)选题。选题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按知识点来进行选择的。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我制作了《满清的建立》《军机处》《文字狱》三个微视频;《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我制作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两个微视频;而《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我只制作了一个微视频。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制作1到3个微视频,就能把这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都包括在内了,在此基础上,经过慢慢的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乃至一册书或整个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知识体系。
制作的微视频一般只针对一个知识点,独立存在。形象点说,就是叫作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
(二)内容设计。微视频的内容主要围绕知识点进行设计,要做到知识准确、无价值观错误,要能覆盖整个知识点并能说明或证明知识点的问题,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拓展或延伸,讲述的内容要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讲解时语言要清晰,普通话标准,节奏恰当,亲切怡听,容量应适中。理清思路后就要写出脚本。我个人认为这是最能体现制作者知识素养,也最能体现微视频水平的一个环节。
关于视频的时间,我认为越短越好。亚伦·萨姆的文章中说,几年级就只做几分钟的视频。比如五年级的学生制作视频的长度为5分钟,九年级就9分钟,只宜短不宜长。如果视频实在太长,就切割成多个短视频。
(三)素材选择。当确定了微视频的内容并写出脚本后,就要考虑如何通过视频画面表达出来。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动画的,以及历史记载、纪录片或影视作品中的影像等等,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征,我一般是按这样的顺序选择:第一是历史影像或实物照片,第二是纪录片或影视作品中影像,第三是图片或动画呈现,最后才是文字说明。
(四)特殊效果。为了更好地体现重点内容,或者表达逻辑关系、或者增加趣味性、或者增强吸引力等,我们可考虑采用手写板、PPT、转场特效、动画特效等工具或软件制作特殊效果添加在微视频上。特殊效果的设计使用要做到恰当自然。
特殊效果的恰当使用不仅反映了制作者对整个视频的整体把握,还反映了制作者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例如:《孙中山创建革命党》这个微视频中,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文字多又有几个生僻字,理论性强寓意难懂,怎样才能讲解清楚呢?我最终使用了“探照灯”的特效,讲到哪就突出哪个词,在视觉和听觉双层影响下,深入浅出地讲清问题,解决难点。
二、制作方法
步骤一:选择制作工具。这里的工具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
硬件有:计算机、手写板、录音工具(可用计算机、录音笔、手机等录音),其他硬件还有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一般来说仅有计算机也能制作出优秀的微视频。我制作微视频时使用的是计算机和录音笔两样。
软件有:录屏及编辑软件中的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格式工厂、图片处理软件的PS、画图板等,我经常使用的是Camtasia Studio8.0、格式工厂、画图板等软件,其中以Camtasia Studio8.0为主打软件工具,我的所有微视频都离不开它。
步骤二:写脚本。
根据提前规划好的内容设计写出脚本的过程,是对教材进行改编再创作的过程,这是微视频制作环节中最重要并且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写脚本需要注意的是:
1.在微视频中出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包括语气词等都要写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录音时出现习惯性重复、习惯性的语气词等。
2.由于视频本身的时间较短,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很重要,所以每一句话都要精讲,某些大家平时上课时习惯说的话,如“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节课开始学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接下来我们学习……”这些都属于冗余信息,对于学习者而言,基本没有价值,就不要出现了。
3.要有问题设计,教师要时不时以提问性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思考,如“这里该怎么办呢?”“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呢?”这样的话。
步骤三:录音,确定音频轨道。
录音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计算机插麦克风、录音笔、手机等。不过计算机有风扇等产生的噪音,当然,用台式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降低噪音,笔记本电脑的风扇声音要大得多,对录音效果有不小的影响,而手机录的音频需要转换格式。我习惯用录音笔来录音,感觉它录出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录好音后导入视频编辑软件(CS),插入到轨道,编辑音频。
在CS8.0的轨道中,音频(其他素材也可以)是可以在任意断开进行编辑的,所以录音时读错了不要紧,重复读一遍改过来就行。
步骤四:查找素材,插入到轨道,同时调整音频轨。
根据音频内容查找素材,插入到轨道中音频对应的位置,可根据需要再调整音频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网上的大部分素材需要编辑、修改后才能使用,如图片上的文字、广告,视频上的台标、视频的原音,以及素材的尺寸等。
我认为这是最体现制作技术的一个环节,一般是从开始顺序往后做,但有时候会先找到后面的素材,这时也可以先做后面的,所以要先编辑音频,这样整个微视频的整体时间和各个内容的时间位置就基本确定了。
步骤五:制作特殊效果。
微视频的制作后期,需根据微视频的内容、特点和整体性来决定特殊效果如何使用。我常用的特效是转场和动画。一般来说一个或一组微视频在同一类情景是采用相同风格的特效转场,在表达特殊气氛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更具有表达力的形式,形式不宜过多。
如,《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开头部分,由中山陵引出,本来是两张静态的中山陵照片,我加上了动画,使照片逐渐放大并下移,看上去感觉像是逐渐拉近的航拍,增加了动感,突出了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加动画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并不是加了动画就说明做得好,不加就做得不好。
步骤六:需要的话插入音乐。
有些微视频(一般的是指文科)为了烘托气氛或寄托情感,需要加背景音乐,在相应的时间点插入即可。这时可以更换不同音乐,反复听,找到最适合的。比如,在讲述葡萄牙侵占澳门时,添加了背景音乐“七子之歌”,童声的歌唱能引起七年级学生的共鸣与喜爱,歌曲也烘托出对侵略者占我领土的愤懑和收复主权的决心。
当然插入音乐时,也需要注意音乐与说话声音的大小关系,音乐起、止时刻是否经特效处理等细节。
步骤七:需要的话添加字幕。
会声会影X4以上版本,CS8.0这两个软件有添加字幕功能。关于添加字幕,我和学生之间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学生在观看讨论《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微视频中有这样一句话:‘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者觊觎的对象。’这句话中的‘寄予’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寄托,另一个是给予关怀、同情等,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呢?”
给这个学生解释清楚后,我又对他鼓励了一番并表扬他认真思考的精神。
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很明显,学生把“觊觎”理解成了“寄予”,给学生解释清楚并不难。但是,学生在没有老师在身边自主学习时,恐怕就一知半解地糊弄过去了,很有可能造成对知识理解的偏差。
步骤八:根据格式、尺寸、画质要求生成视频文件。
会声会影,CS都可以调整生成文件的格式、尺寸、画质,可直接生成需要的视频文件。也可以生成视频文件后,再用格式工厂转码。
我个人比较喜欢MP4格式,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还是平板,都可通用的。尤其是放在手机里,可随时随地观看,上学放学的路上,公交车私家车里,没有观看的条件的话,戴上耳机收听也是蛮好的。
总之,制作教学视频的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的过程,呈现形式更加多元、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山东教育》2017年10月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