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奠基 逐梦未来

发布日期 : 2016-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习惯奠基 逐梦未来

——乳山市实验中学习惯育人特色建设透视

本刊通讯员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的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诚然,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老话题,是任何一所学校都在做着的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能够坚守这份“简单”,执着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才是真正的育人“大道”。多年来,乳山市实验中学对“习惯培育”的坚守与执着,让习惯育人成为了学校的一张金色名片。

对于“习惯育人”特色建设,张耘校长有着这样的思考:“教育的目标,简而化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要实现这个目标,习惯培育就是其基础之基础。可以说,习惯培育是真正的人本教育,是为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奠基之举。”

从“思想孕育行为,行为奠基习惯,习惯影响人生”的基本理念,到“优秀做人,成功做事”的校训,到“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实根基,为学校未来发展积淀历史”的办学目标,再到“办人民满意学校,做群众满意教师,育社会满意学生”的办学追求,都是乳山市实验中学推进习惯育人、为学生打实成长根基的生动写照。

 

为习惯培育  营造一方肥沃的“土壤”

 

时光回溯到2011年。“现在的学生都是怎么了?老师和家长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看看这些孩子,垃圾乱扔,语言粗俗……”类似的抱怨不仅来自于社区坊间,家长和教师也困惑不已。

声声抱怨,虽然并不只针对乳山实验中学,却让刚刚上任的张耘校长眉头紧锁: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应当培育什么样的学生?难道就是培养出校内乖巧而校外形象全然变样的学生?“学校不是文化知识的补习班,而是学生发展的孵化器。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习惯就是成人的基础,育人先从习惯培育做起。”几经思索,张耘给乳山实验中学的办学思路做了定位。

“要培育学生的习惯,就要突出习惯育人的内涵,做好顶层设计,为习惯培育营造一方肥沃的土壤……”到任后的首次领导班子会议上,张耘校长抛出了这样的议题。于是,一场习惯培育的构划设计悄然拉开序幕:

——战略定位:习惯影响人生。针对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初始习惯不良者居多,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这一实际,乳山实验中学一班人反复研讨、论证,认为习惯是行为的积累,只有从优化行为入手,方能渐成习惯、优化习惯,方能为学生未来发展乃至一生幸福奠实根基。“习惯培育,就是我们提升学生素养、推动学校发展的战略基点,是积淀学校未来历史的必须。”张耘校长一语破的。

——战略目标:让学生成人成才。推进习惯培育的目的是什么,从大处说是让学生成才,成为国家未来的合格建设者,从小处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我们将校训定义为‘优秀做人,成功做事’,追求的就是把学生首先培养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强调‘做人’,突出‘做事’,向学生传递的就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强调‘优秀’‘成功’,向学生渗透的是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这不仅是我们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的育人原则。”副校长王岩山这样解读着他们的校训。

——战略依托:构建习惯培育的四维支点。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一目标,乳山实验中学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嵌入到了习惯培育之中,确立了德、智、体、美四个战略支点。

——战略推进:贯通习惯培育的三条路径。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必须建立起协同作战机制,实行立体化推进。对此,乳山实验中学规划了学校、教师、家长三条推进路径,并分别确立了职能。

由此,乳山实验中学形成了以习惯培育为核心、以“理念”“内容”“路径”为主体的三大系统及三大实施体系,最终指向“办学追求”与“办学使命”的习惯育人整体架构。

——理念系统:以“思想孕育行为,行为奠基习惯,习惯影响人生”为基本出发点,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培育目标,以“优化行为,渐成习惯”为基本规律,统领着习惯培育的落实与推进。

——内容系统: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为支点加以建构。一是厚德扬善,从德育角度培育学生“尚善”习惯,即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树立责任心,品格正直,人格独立,尊重他人,乐于合作;二是博知创新,从智育角度培育学生“尚真”习惯,即让学生具有相对均衡的基础知识,有独立学习、探究的基本能力,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特长,养成良好的读书、求知习惯,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三是健体强身,从体育角度培育学生“尚健”习惯,即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体质,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健身技能,有正当的娱乐方式、情趣世界,保持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四是求美博雅,从美育角度培育学生“尚美”习惯,即让学生拥有高雅的审美情趣,能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形成儒雅的气质。“四个维度”,契合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让习惯养育真正贯穿到了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

——路径系统: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整合完善各类校内外资源,实行同步推动。

——实施体系:从文化、课程、活动三个方面,落实各类习惯培育措施,推动习惯培育全面实施。

至此,一个理念前沿、目标明确、思路明晰、体系严谨、涵盖全面的习惯培育路线图闪亮出炉,也标志着实验中学的习惯培育由自发走向了自觉,由散乱走向了规范,由各自为政走向了协同作战。

 

在学生心田  植入习惯的“基因”

 

清晨,走进乳山实验中学,伴随着“现在是上课预备时间……”的温馨提示,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铿锵有力的誓言:“做好此时此刻,成就每时每刻,优秀时时刻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文明实中学子!”……尽管内容不同,但表达的都是学生对于养成良好习惯的感悟或者是信心。不仅是每天的课前宣誓,每次活动之前学生们也常常用这种方式自我激励,俨然成为了学校的一道标志性风景。

这样的风景,只是这所学校“习惯”文化的缩影之一。“组织学生宣誓,并不是简单地喊几声口号,而是要在学生的心田植入一种‘基因’,潜化为一种意识,让学生能把良好的习惯融入到每时每刻的行为之中。”副校长郑江这样说。

漫步于校园,时时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这种浓浓的习惯文化氛围。

进入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伴着校徽的“优秀做人,成功做事”校训,以及宣传栏中的校徽、校训释义,无声地传递着学校的育人理念。

分别命名为“博知”与“敏行”的两幢教学楼,以及分别纵横排列的“广积博累,见微知著”“博学切问,所以广知”“心静手敏,积步成行”“嘉言善行,敏思悟道”的诠释,不仅向学生提示着习惯养成的标准和要求,更向他们渗透了“知行合一”的习惯养育之道……

教室里,前后墙壁上“优化行为,渐成习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仁信友爱,积善成德”等班级标语或班级精神,黑板两旁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制度栏,教室后方的“心系中华”“胸怀天下”的价值观栏和阅报栏,侧墙壁上的“放飞激情,点燃梦想”的风采展示栏,都在无时无刻地浸染着学生的心灵。

……

“实际上,我们的习惯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到主题集中、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悟、自省、自警、自励,让习惯养育的意识直达学生心灵,内化成为他们思想与行为的‘基因’……”郑江接着说。

细细品味乳山实验中学的习惯文化,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序列呈现,互为呼应”的特点。一是理念序列,主要是把习惯育化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基础内容、常规要求等文化内涵高度浓缩,整编成为字简意丰、朗朗上口、易于诵记的短句,陈置于校园醒目位置或是学生经常活动的区域,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强化了认同感,凝聚起了师生的精气神。二是方法序列,主要是把习惯育化的具体标准、方法建议等,利用楼廊宣传牌、板报墙报等,图文并茂地设置于教学楼的长廊、楼道中,让学生时时了解到习惯育化的内容,更能得到方法的指导。三是励志序列,主要是依托学校自然布局及各类教育教学设施的不同功用,利用教室、校园甬路旁的宣传栏展示学生习惯风采、班级誓词、班级精神等,通过路旗标语、人物图片等,将有关习惯培育的名家格言、先模典型、温馨提示等陈置于校园甬路两侧、各类功能室内外、运动场周边等,让学生能睹物有思、见图生悟,进而优化自己的行为。四是践行序列,主要是结合习惯培育目标与内容,利用楼宇屋舍、校园绿地、校舍角隅等,设计了习惯培育室、书香小屋、心灵氧吧、才艺家苑、英语广场、生物一角等文化景点,让学生能够在这些赏心悦目的景点中陶冶情操、汲取知识、增长能力,每时每刻都沐浴在习惯养育的气息中,不断入行、入心、入脑。

“总体而言,我们的物态文化景观,基本实现了‘一花一木蕴暗香,一景一点育习惯,一言一行显文明’,虽然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却给了学生以无声的鞭策。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来,这样更能让习惯的因子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融合成为他们的思想与意识。”郑江随手打开了一套档案资料: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因为我为班级提出的那句‘做好此时此刻’的口号,竟然被学校完善成为了全校的口号……每天,听着同学们宣誓着我提出的这句口号,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每时每刻’都当成‘此时此刻’,真正去让自己的时时刻刻更优秀……”初二学生刘润卉这样表达着自己在班级誓词征集活动中的感悟。

《同学见面打声招呼》《地上纸屑我来捡》《三人行走自成行》《我的作业最工整》《小组讨论真热烈》《课间运动我积极》《吹起我喜爱的竖笛》……一张张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不仅定格着他们最美的瞬间,更诠释出他们对良好习惯的认同与理解。

“校训解读征文大赛”“班级誓词征集”“我的教室我设计”“今日我养习惯,明日习惯养我”演讲比赛“良好习惯伴我行”手抄报设计……一项项学生全员参与的习惯文化建设活动,让“事事皆习惯”的意识融化到学生的血脉之中,形成了他们思想行为的“DNA”。

 

为学生习惯培育  播撒正能量的“阳光”

 

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路上,乳山实验中学的学生队伍总是整整齐齐的,特别是与学生们一起排队行走的教师和家长,也都无一例外地接受着学生志愿者的督导。

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向太阳,这是植物的趋光性。学生同样把教师和家长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所以,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必须在学生的心田投下正能量的“阳光”。

1.让教师成为学生习惯养育的同行人

时光再次回溯到2011年,学校推出习惯培育活动后,按照“近、小、实”的要求,首先从学生上下学抓起,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学生的上下学队伍变得规范有序。但好景并未持续多久,一些学生规范了没几天,便故态复萌。“怎么没人管老师,我这也是跟老师学的呀!……”学生的不满传到了张耘的耳朵里。

全校教师会议上,教师们看到了这样一组镜头:学生们在有秩有序地走着,而一些教师却三三两两地煞着风景;学生们推着自行车或电动车出入学校大门口,而个别教师却风驰电掣地直接穿越;学生们在绕道通过斑马线,而个别教师却图近路而直接穿过马路……视频播放完毕,留给教师的是惭愧与思索,带给教师的更是“正人先正己”的“蝶变”行动……

课间操,不再是学生的“专利”,因为所有的教师同他们一起有序地进入操场,一丝不苟地做着韵律操。在教师的带领和示范下,学生也做得格外投入,伸臂、踢腿、下蹲、跳跃,动作整齐划一,干脆利落,展示出师生的和谐美与青春美……

教室里,听课的教师一样与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细心观察,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上课前夕,教师也同学生一起进行宣誓,一同高声唱着“课前一支歌”……

办公室里,教师也同样有秩有序地办公、讨论……

……

“一切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首先就要做到!”初三教师姜丽芹说。

然而,这“做到”的背后,却是教师艰辛的付出。

为了能够为学生做好韵律操示范,不少教师重新变身为“学生”,跟着体育教师学,跟着图片、视频学。“学生这套韵律操节奏比较快、运作幅度也较大,且不说规范地做下来,即使是跟着节奏比划下来,也很困难。”今年已50多岁的宋红梅老师说。每次做完操,她的额头上都会渗出汗水来。

同时,让师生在互动中改掉小毛病、养成好习惯,也是发挥教师示范作用的有效途径。“老师,您刚才和我谈话,没有使用普通话……”“哦,对不起,老师一定改正,也请你继续监督我。谢谢你!”在乳山实验中学,这种学生向教师较真的事情可谓是不胜枚举。

“学生的眼睛,就是一部部摄像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注视之下。这样,在我们督促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初一教师单晓燕深有感触。

“在习惯培育中,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引领与示范,比对学生不良习惯的批评更有效。因为我们是在同学生一起养育习惯,是在与学生同行,而不是简单地做着远离学生的‘监工’……”初四教师刘海这样说。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全体教师都在用无声的示范矫正着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放歪的卫生工具,教师迅速走过去扶正,对学生只是微微一笑,学生则很不好意思地接受了那一抹微笑带来的提示;校园中,教师主动的“小同学,早上好!”迎来的更是学生“老师好!”的带有歉疚的回应!……

“刚才在我们的观摩过程中,一张纸屑随风飘进了校园,正在向我们介绍情况的张校长,习惯性地弯下腰捡起来,放进了随后经过的垃圾箱中。一连串自然而然的动作,让我们深信,有这样好的引领,校园怎么能不整洁有序,学生的卫生习惯又怎能不养成起来……”20156月,乳山市委常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到校观摩,市委书记高书良欣然不已。

育人是一个以行为影响行为、以生命唤醒生命、以心灵沟通心灵、以智慧点燃智慧的过程。为使教师真正成为良好习惯的引路人,乳山实验中学还积极探索了在多元化背景下以师德引领习惯培育的工作。一是引导、示范与“底线”约束相结合,坚持每年组织师德专项主题教育培训,先后开展了“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学先进,找差距,聚合力”等系列活动,出台了《教师一日工作常规》《教师礼仪规范》《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等30余个综合或单项制度,引导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师德素养;先后推出了10余名师德典型和30余名“感动实验教师”,激励教师追求卓越;先后开展了“师德词征集”“师德承诺”等系列活动,着力引导教师强化自我约束,有力提升了增强教师的“慎独”意识;同时,注重了制度的“火炉”效应,落实了“体罚”“有偿家教”等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让教师的师德师行始终不逾底线、不触红线。二是师德建设与师能提升相结合,着力在培养教师“三力”上下足了功夫,即通过常态化的集体教研、即时教研、听评课、跟班坐堂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各类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家教知识专题培训、“百名教师访千家”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家教指导能力。这些,都有力塑造着教师的人格魅力。三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开展常态化谈心活动,帮助教师疏导、排解工作压力,促使教师心态平和地学习、工作,进而把快乐传递给学生。

2.让家长成为孩子习惯养成的伴跑者

2013年的4月,乳山实验中学例行的“阳光健身节”上,应邀到校观礼和进行亲子运动的家长们,被他们平时认为表现不够好的孩子“上了一课”。原来,当家长们参加完亲子活动回到自己的座位时,发现自己离开座位时扔弃的瓜子皮、废纸巾等,已被孩子们很自然地清理干净了。这一“课”,让不少家长在汗颜的同时,也感到了困惑:为什么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在校的表现有如天壤之别呢?

“道理很简单,如果说学生是教师的‘影子’,那么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多年从事家教研究与实践的张耘校长的一席话,让这些家长似乎茅塞顿开。

“李老师,我们也希望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可我们到底应当怎样做呢?”一次家长会上,一名家长对班主任说。可是,这名班主任当时很窘迫,原来她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经验也几乎是空白。

一件小事,引发了张耘的深思:是啊,一名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教育好的教师,如何去引导家长教育好他们的孩子?教师,行为世范,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楷模,也承担着接受家长教育求助的职责;并且,对家长而言,毕竟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与经验,他们是迫切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帮助的。

“家庭教育是学生一生中接受最早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其意义可能更为深远,因为它的教育对象更为单一,教育方法更具有个性。帮助家长搞好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得到更为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家长。”“改变家长,须从改变教师做起!”“必须让教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学校的办公例会、全体教师会,张耘掷地有声,一再强调。

于是,一股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改善自己子女教育的热潮在全体教师中悄然兴起。《好父母成就好孩子》《点亮孩子的心灯》《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走出了图书室,摆上了教师的案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亲子教育专家董进宇、教育感恩专家李强、新东方家庭教育顾问张勤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讲座视频登上了校园网“家教频道”,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资源;家教专家卢勤、中华家教网首席专家顾晓鸣等的专题家教报告会,也进入了校园……

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让学校和教师收获颇丰:由学校自行汇编成册的《触摸心灵》《攻石成玉》《播种行为》等,记录了来自教师实践家教的真实感悟;一段段学习体会、一本本实践案例、一篇篇论文,见证了教师家教理论的日趋丰富和家教能力的日渐提升……一个能够引领和指导家长完善家庭教育的团队也初步成型。

“学校的培训,不仅让我收获了家教理论和实践,让我能够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也能让我更从容地面对家长的请教……做教师,就要做一名‘家长型教师’。”初四教师于新霞如是说。

让教师做“家长型教师”,更要让家长做“教师型家长”;“学校要承担起引导和改善家庭教育的使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一项旨在推进与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的“家教提升工程”拉开了帷幕——

一次次的教育专家报告活动,把家长拉入到了学校的会议室中;一份份学习材料,送到了每一名家长的手中;一个个优秀家长的经验交流,让家长从身边人中得到了有益的借鉴……

一张张“家校联系卡”、一封封“专题家长信”、一份份“家庭教育导报”、一期期“家庭教育大家谈专刊”、一条条“家教服务热线”、一块块“网络家教园地”,传输着家教理论与困惑点拨,反馈着家长对孩子情况的把握,透露着学生与家长的心声,展现着家长的家教得失,传递着教师对家长和学生的温馨提示,授受着先进的家教理论与案例剖析,架起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平台,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家校双方的无障碍互动。

每年的4月和11月,被确定为学校的“家访活动月”。定家访对象、定家访人数、定家访内容、定家访纪律,成为了学校的“规定动作”;结合学生习惯发展情况,给家长提出针对性强的家教建议,成为了教师的“必选动作”;帮助家长建立教育子女的正确观念,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成为了每名教师的“共同使命”……每次“百名教师访千家”之后,张耘校长都要带领领导班子,对家访成果进行抽访、梳理、汇总、分析,为“百名教师再访千家”支招建议。翻开教师的家访手记,既有鲜活的家访实录,又有家访的深切体会;既有育人成功的喜悦,也有教育碰壁的反思;既有对学生的浓浓关爱,更有师生的心灵交融。

每年,学校都主动向家长开放,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缤纷才艺节、阳光健身节、科技创新节、习惯展示节,开展学生与家长的亲子活动,将学生所学展示给家长,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周定时向家长开放课堂,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听课学习,让家长近距离地观察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并会同教师共同矫正;每次家长会,都安排部分学生同家长一起参加,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对面互动交流,共商学生进步举措,增进了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力参与者与同盟军,实现了家校教育的合力共振,收到了学校、学生、家庭共赢的效果。

学生刘孟君特别喜爱跆拳道,但父母就是不同意其参加周末跆拳道培训班。在缤纷才艺节上,这名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跆拳道表演,也让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天赋,在同班主任沟通后,家长爽快地答应了孩子的请求。现在,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学校跆拳道社团的教官了,不仅特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耐心、自律也成了良好的习惯。“没有学校的才艺节,没有老师的建议,我还以为孩子是不务正业,他的特长也不可能得到这么充分的发挥。看来,我的家庭教育观念应该改一改了……”刘孟君的家长高兴地说。

“家教”工程,赢得了家长的普遍赞誉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通通电话咨询,一次次到校寻访,让张耘校长接触到了更多的家教案例,体验到家长更多的期待,也触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思考。

“要不辜负广大家长对我们的期盼,我们的家教服务就必须提质,就必须走科研化的道路!”张耘向全体教师发出了动员。于是,《关于家校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相继立项、开题。

按照“访谈、问卷调查—收集和发现问题—确定家校合作的重点和方向—提出解决方案”的工作步骤,组织教师根据前期积累的先进家教理念,结合家教指导的经验,分“理论篇”与“实践篇”编拟了校本培训教材《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梳理、优选教师的家教指导与家长家教实践的心得与体会,从理论角度加以点评,汇集成册,编印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优秀范例,使家教指导培训课程化。

几年来,集纳张耘及其家教团队研究成果的《家长该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好父母成就好孩子》《培养性格健全的人》等著作相继出版发行,为众多苦恼于家庭教育的家长送去了福音。

 

为学生习惯养育  提供充足的“养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仅是得益于合适的土壤和温暖的阳光,更依托于充足的养分。同样,习惯培育也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养分”。乳山实验中学为此开发并用足了课程与活动两大“养分”资源。

1.以课程推进学生基本习惯的培育

“笃!笃!”听到敲门声后,刚刚进入“家门”的学生,急忙跑到“门”前,做出透过猫眼向外望的姿态,然后是伸手开门动作:“哦,原来是小军、小磊,欢迎到我家里来做客!”随后,三名学生有说有笑地走向舞台上布置的沙发……

“刚才,你觉得这些同学的表演,有哪些地方是良好习惯的体现?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

这是乳山实验中学一堂习惯培育课的片断。类似的片断,对每一名学生来说,每周都会有一次,他们或是表演者,或是评判者。

“这样的课堂,我非常喜欢!因为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习惯的养成其实并不难,而且这些习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初三学生刘亚男兴奋地说。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的载体。因此我们把课程化推进作为了习惯培育的‘主阵地’,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习惯课程体系。”副校长王岩山介绍道。

对国家课程,主要采取了“整合”策略,即通过对不同门类学科教材内容的不同角度的挖掘与整合研究,以及课堂教学的校本化操作,将习惯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类学科,整合其蕴含的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等内容,与习惯培育有机结合,通过“课前小演讲”“课堂讲感悟”等方式,优化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品行;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类学科,整合其蕴含的严谨逻辑、理性思维等元素,采取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方式,培育学生的治学方法、求真求实精神等;对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整合其蕴含的运动保健、艺术美等元素,通过实践合作、作品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对健与美的追求中“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对地方课程,主要采取了“借用”策略,将课程内容与学校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借用省编传统文化、法治、消防、环保、禁毒等地方课程教材,将其与学生德育活动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净化思想,优化行为,收获感悟,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良好习惯。

对学校课程,主要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研发实施。德育类校本课程,重点突出了文明礼仪、健康成长、红色经典等,并通过每周的习惯培育课,涵养学生思想,优化学生行为。智育类校本课程,结合各学科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序列,按通用学习习惯与学科学习习惯,分年级、分学科、分课型编拟了相应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培育手册”,形成学习方法校本课程,落实到学习方法课之中,并常态化地整合到学科方法课及常态课堂教学之中。结合各学科具体学习习惯,现已开发出的语文演讲与书写、数学错题、英语口语、物理创新实验、生物地理绘图等各具特色的学科习惯培育讲义等;结合学生科技社团活动内容,开发了系列的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航模、科技小制作等特色课程,有力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习惯。体育类校本课程,主要结合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包含活动标准、要求在内的活动指导方案,现已开发的健美操、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推动了学生健身习惯的养育。美育类校本课程,结合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内容,形成了面向不同兴趣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方案,现已开发的课程有器乐、合唱、舞蹈、国画、图案画等,滋养了学生的儒雅气质。此外,乳山实验中学还结合《初中“绿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进行多学科资源整合,开发出了综合类校本课程《绿色成长》,有力助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2.以活动推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一次被带到了宿舍,学生们开始完成他们的以前很少涉猎的“内务整理”。套枕头、套被套、铺床单、叠被子……平常在家里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学生这里却成了大问题———枕头怎么套不进枕套,被子与被套的横竖不匹配,床单无论如何也整不平,被子叠得总不是那么方正……宿舍里一片忙乱。辅导员的示范,总算帮了他们一把,或是独自反复揣摩,或是两三个人合作,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学生的内务才基本整出了样子。

第一次接受到这样严格的训练,不能随便讲话,一人违规全班受罚,动作口号不到位就要一直重复做,直到完全到位……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让学生们很快由叽叽喳喳变得鸦雀无声,口号也逐渐嘹亮亢奋!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坚持不了10分钟便脸色苍白,有的甚至还倒了下来。倒下了,稍事休息,便又站回了队列当中。在教官一次次“再来”的要求口令声中,忍耐、坚持、顽强,学生们终于挺过了高强度的魔鬼式的训练……

这些场景,虽然过去一年多了,至今却仍让学生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学校组织孩子到威海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封闭生活一周,最初可让我们担心了。没想到回来之后,她学会了叠被子、整理床铺……虽然晒得有点黑了,但不再是走一会儿路就气喘吁吁了……这样的活动,我一定会鼓励孩子多参加。”一名家长感慨地说。

“习惯是行为的积累,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优化行为’,进而‘渐成习惯’,因此我们把活动作为推动学生习惯养育的关键,开辟了‘两大战场’,并组织了一项‘重点会战’。”王岩山接着说。

两大战场:一是常规活动战场,历练基本习惯。着眼于全员性,学校统一调度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学习习惯展示、课外阅读、体育大课间、文体训练等活动,实行师生全员参与、全程督导,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规范,认同规范,并自觉地矫正着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基本习惯的形成;着眼特长性,结合“体艺科技2+1+1活动,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发动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全面推进社团活动,组建了学科探索类、科技创新类、体育类、艺术类、社会活动类等各类学生社团,着力挖掘、培育学生的兴趣,发展成为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特色习惯的培育;着眼常态性,每年坚持举办阳光健身节、缤纷才艺节、创新科技节、博采经典节校园“四节”及各类演讲、征文、社团成果展示等各项比赛活动,以展激励,以赛促练,让学生的各项习惯在比赛活动中得到了巩固和升华。二是主题实践战场,促进知行合一。通过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自律;通过开展“我爱我家”“我爱我班”“我爱我校”“我爱乳山”“学校荣誉我珍惜”及依托各类纪念日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优化行为,并渐渐演化为自身的良好习惯;通过“文明点赞墙”“我的地盘我做主”“秀出文明的我”“行为规范看我行”等学生自我展示专栏,营造出浓厚的“优秀做人,成功做事”氛围;通过每年的学生“精英素质暑期训练营”,让学生在学、思、行中历练品性、磨砺意志,生成优异品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基地活动,邀请公安、消防等行业专业人士进校园,共同举办法治讲座、安全演练等,深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获得了专业的知识或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系列化的习惯培育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更让学生把认识转化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行为,也树立起了学生的良好形象。

“重点会战”,就是突出“良好习惯六个一”活动,即“每天展现一个闪光点”“每天书写一篇好字”“每天练就口才一分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人展示一项好才艺”“每天习惯一反思”,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同学生加以落实、推进,让习惯养育常态化地、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使每名学生至少能收获一项良好习惯。

“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习惯培育就是如此,它需要用时间来检验,需要我们反复抓、抓反复,需要长期坚守……”透过张耘校长的话,我们似乎看到习惯培育正在成为学生的生长节点,不断萌生出新的枝蔓,让学生的一生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学校的未来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灿烂辉煌的优质“逐梦家园”!

 

(《山东教育》2016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