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智慧之光中

发布日期 : 2016-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行走在智慧之光中

——淄博一中建设“智慧校园”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周晶元

 

522日,2015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淄博一中校长高雪长应邀参加并作了《来自“智慧课堂”的一线报告》主题演讲。

“在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阶段,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核心软实力。如何提高?那就是依靠教育,聚焦课堂。从这一意义上讲,‘智慧课堂’已经成为信息化的敲门砖、播种机、孵化器和助产师。”

论坛上发出的“淄博一中声音”,引起与会人士的强烈共鸣。

“智慧课堂”登上全国论坛,成为淄博一中“智慧教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微机室,到多媒体,再到电子白板,当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已一步步进入“深水区”。而在“互联网+”的新型业态下,课堂教学乃至学校管理如何借势破题?

淄博一中审时度势,创新思维,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全新理念: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三平台三系统”为载体,以“智慧课堂”为核心,建设“智慧校园”,奠基幸福人生。

谋定而后动。

201411月,淄博一中智慧教学云平台正式启用,资源云平台同时上马;此后,校园“一卡通”系统建成,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完成升级;20155月,淄博一中微E协同办公平台正式启用。短短半年时间,淄博一中的“智慧校园”初步成型。

高效的执行力造就了罕见的“一中速度”。但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发展—需求—新发展—新需求……”的循环切换中,不断累积,螺旋上升,趟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一中路径”。

行走在智慧教育的道路上,高雪长校长和他的团队实践着“师生有舞台,耕耘有幸福”的教育理想。

 

迷你平板:开启“智慧之门”

 

1.平板支持下的“智慧课堂”

2015310日,魏治国老师执教一节化学实验市级公开课。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老师通过“屏幕广播”推送题目,引入本节实验课题。在实验操作环节,师生在前台边做演示实验,边“拍照留影”,借助平板的拍照上传功能,再把“留影”传送到每个学生的平板上。有的学生没看清楚或没看明白,通过平板发送诉求,老师再通过“回放”的方式进行“点穴”式讲解……

这一“实验+平板”的化学实验课模式,让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直呼“神奇”。

魏老师说:“化学实验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学生参与难度大。同时,呈现的现象往往是瞬间的,稍纵即逝。借助平板,既摆脱了分组实验的繁杂,又克服了演示实验部分学生看不到、看不清的尴尬。现在,学生上课比以前活跃多了。”

这是淄博一中自20141125日正式启用智慧教学云平台和智慧课堂系统以来的又一“智慧课堂”创新场景。

副校长李健说:“智慧课堂激发着老师们的创新欲望,启迪着老师们的教学智慧,激励着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涌现了一批主动用、用得好、用得巧的老师。”

高一生物老师胡丽丽也是一位“巧手”。课堂上,她让学生利用“涂鸦功能”在曲线上对根和茎的生长素浓度进行定位,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对症纠错。

“效果优于传统课堂。”胡丽丽说,“过去我们让学生画图,无外乎板演或纸上作图。前者只能看到板演者的答案,其他学生是对是错无法展示;后者受限于纸张大小,无法让全班同学都看到,也不方便进行点评。现在通过‘涂鸦功能’,每个学生的答案都在电子白板上一览无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点击一个或多个进行点评。”

捕捉智慧火花,加快推广应用。4月中旬,学校适时组织了“智慧课堂”模式专家培训会,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应俊峰和上海市特级校长朱吉政到校现场指导。贾敬貌、马新红、岳俊杰、刘超、胡丽丽等五位教师分别执教观摩课,展示了学校“智慧课堂”的阶段成果。两位专家非常认可并给出了好评:“智慧课堂”是改变教学质量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课堂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许多教学的瓶颈得以突破,课堂的内涵之美得到更好呈现。

2.“校本化”的资源库

记者面前是一个智慧教学云平台的界面。

输入密码登录,在主界面上,有导学本、试题、辅导和作业等不同模块。点击进入“导学本”,有各科章节目录,在高一语文的条目下,可以检索到陈汝峰老师上传的《劝学》微课和宋凤霞老师的《荷塘月色》微课。

这是淄博一中为“智慧课堂”配置的“电子书包”——资源云平台。

“智慧课堂”不是空架子,需要强大的资源平台的支撑。在全新的教学生态中,教师更像一个设计师,创意与策划成为着力点。

资源云平台建设,一中坚持走“校本为主,外购为辅”的路子。学校积极引导学科教师开发基于教材知识框架的学习资源,有步骤地构建以教学设计、学案、微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库。同时,积极购买“教学大师”和“第二教育网”等优质学科资源,经过改良加工后,供本校学生使用。目前,学校已自主创建导学本资源13578个;作业辅导资源1159个;网络作业资源2367个;网络考试资源58个。

信息处主任孙林说:“一中要有自己的东西。资源平台建设校本化,可以避免水土不服。”

微课,实现了教师教学智慧的可视化,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头戏”,相当于为学生请了个全天候的、免费的家庭教师。

教务处副主任李荣国说:“物理有许多推导公式,我经常根据知识点把推导过程录成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满足了个性需要。”

现在,一中教师已掀起一股“微课热”。老师们各展身手,把录制的微课上传到资源库,在同一个开放的平台上“晒课”。据孙主任介绍,目前,高一、高二必修课的所有知识点微课都已录制完毕,微课资源总量已达5000余件,并在呈几何级数增长。“随着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我们将对学生的点击率和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对微课进行淘汰或优化,把最好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

储存海量信息的资源云平台,为“智慧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更多选择性。

 

多元载体:迈入“智慧之园”

 

1.三大平台:让教育游走于指尖

生活在淄博一中校园,每一位老师都可以随时通过办公云平台预约执教公开课的自动录播室或课例研究室,从提出预约申请到收到回复,不用打报告,不用到处跑,一分钟就可搞定。同时,其他老师还可以进入这个界面及时捕捉公开课信息,然后通过直播平台在线听课观摩。使用公车外出,可以网上申请、预约,网上审批、回复,并有窗口跳动提醒。这是淄博一中第一代办公平台30多项功能应用的缩影。

但随着发展,第一代办公平台的局限性日益显现。20153月,学校与上海一家网络公司洽谈合作,共同开发独具一中特色的协同办公平台。515日,微E协同办公平台正式启用,标志着学校进入了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网络协同办公的新时代。

据介绍,微E办公平台是以人为核心,以流程为血脉,以移动互联为媒介,以承载社交管理的平台化引擎为支撑的新一代协同办公平台。

E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各个平台与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在一个平台上,可以做不少的事,如上网、QQ、电话、短信、视频和微信等,所有功能都与分系统对接,实现单点登陆,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微E平台可以与移动终端连接起来,把碎片时间整合起来,实现“掌上办公”。

E办公云平台的投入应用,正在创造一个集成化的桌面工作环境,它不仅可以提高办公效率,节约行政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改变着学校校务的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

工会主席吕永军对记者说:“实时、交互、同步办公,打破了机构层级形成的沟通壁垒,使管理向平面化迈进,从而实现高效率;全员终端,信息对称,管理透明,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管理的人性化、民主化;通过进行后台数据分析,还可以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更合理地调整配置学校资源。”

“教学”“资源”“办公”三大云平台构成了一中“智慧校园”的主框架。

高雪长校长说:“如果把智慧课堂比作一辆跑车,那么,教学平台就是驾驶室,资源平台就是油箱,而办公平台则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

2.三套系统:让信息流淌在眼前

20155月,淄博一中“一卡通”系统正式启用。

“一卡通”是集金融与校园管理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卡。

一是“银行卡”。具有普通银行卡的金融功能,为学生缴纳学杂费等提供便利。学生或家长只要通过网银或手机银行向卡中转入足额现金,或到自动存款机存入足额现金,就可实现学杂费的银行代扣。

二是“支付宝”。持卡可实现校内就餐、饮水、购物等消费。

三是“借书证”。作为电子借书证,方便学生图书借阅。

四是“考勤机”。学生出入校门、教职工会议等刷卡考勤。

五是“通行证”。对各会议室和学生公寓等进行门禁管理。

“一卡通”的五大功能,几乎涵盖了师生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

校长助理国成爱介绍说,目前学校校门的门禁系统已经安装完成,车辆通过车载蓝牙与门禁系统连接,开车出入将自动升降门挡;学生非正常时间外出,都要刷卡,班级、姓名及出入时间等信息会自动记录;学生晚上回宿舍管理,刷卡考勤,多少人没到,是哪个班级的,在哪个宿舍,网上数据一览便知,宿管人员也不用天天晚上挨个房间点名了;功能用房则设定了权限,如会议室,教研组长预约后,可直接刷卡进入,不再需要由专人开关门。另外,“一卡通”存储的“大数据”,还有助于学校进行深度管理。

在淄博一中安防监控系统的中控室里,巨大的墙面电子显示屏上,可以同时显现48个实时影像界面。透过密布的“电子眼”,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这里的值班人员告诉记者:“我们24小时值守,所有的画面可以随时切换到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上。”

校园安全是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早在2006年,淄博一中就建立了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在两校门和校内主干道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此后不断拓展监控区域、更换高清镜头,监控点达到197个。

按照学校的整体规划,2015年,学校又投入30余万元,建设了安防监控中心,学校的公共区域实现了24小时全方位无间断监控。

随着“三大平台”、包括“智慧课堂”系统在内的“三大系统”的投入使用,淄博一中从课堂教学,到行政办公,再到后勤服务全部实现数字化,“智慧校园”渐已成型。

 

数字航母:追逐“智慧之梦”

 

1.为什么选择“智慧一中”?

5月的一天早上6点多,高校长走进校园,看到负责学生值周工作的王勇老师在垃圾池边弯着腰清理垃圾。他立即拿起手机,拍下这动人的一幕,随后专门安排人员宣传报道,命名《校园的早晨》并发在校园网上。走到逸夫教学楼时,他看到一处门窗坏了,现场拍照,微信发到分管后勤的国校助手机上,请他派人修理……

高校长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控”。他的手机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移动办公平台,让工作变得从未如此便捷和轻松。

智慧教育,成为信息时代淄博一中的必然选择。

云平台、大数据、移动终端……当信息技术以“井喷”的方式覆盖我们的生活时,中学课堂却依然在“传统模式”下低效运转。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依然被拒之于学校藩篱之外,多维学习时空与传统课堂之间还隔着一堵“墙”。如何打通信息化教学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每所学校必须破解的难题。

而淄博一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三平台三系统”为载体,以“智慧课堂”为核心,建设“智慧校园”,奠基幸福人生。

“我们刚开始做时,构想没有这么宏大。那时的眼光,还没看到这么远,甚至想象不到现在的这个样子。”驻足回望,高校长颇为感慨。

20149月,随着智慧教学云平台和智慧课堂系统的完善,推进智慧课堂已成为可能。面对质疑和观望,学校最初设想是在高一拿出两个班搞“试点”。但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太高了,结果,高一级部30个班全上了,就连高二的一些班级也跃跃欲试。

小小平板,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副校长孙希刚说,“我们发现,智慧教育的舞台太大了,我们一头扎进来,就有了一发而不可收的感觉。”

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催生新的需求,一中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从一个平台,到三个平台,从“电子眼”,再到“一卡通”,最终筑起了“智慧校园”这一庞大工程。“我们是在需求与发展中不断累加,螺旋上升,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智慧教育,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让淄博一中的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淄博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并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撑。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办大事?他们靠的是智慧。

盖晓琳老师,学校智慧教学云平台负责人。

不久前,她受技术合作方上海易教公司邀请,参与平台升级和新项目的研发。现在,她已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智慧课堂”系统应用与管理的权威,而一中则成为易教项目的“试验区”。双方以“技术+基地”的模式进行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一中可以免费并优先享用平台资源,打破了“没有钱不办事”的魔咒。

学校“一卡通”系统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的设想,获得了齐商银行的大力支持,其金融支付功能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点,最终由齐商银行出资承担了系统的建设。

高校长说:“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我们的系统是开放的,我们以构想和创意吸引技术和资源,然后进行整合,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一中不是第一个用平板的,也不是投入最多的,却是全国几千所学校中用得最好的之一。”

作为智慧教育的“探路者”,一中人用生动的实践证明着自己的无悔选择。

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倾心教育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气魄,责无旁贷的担当,以及不为外力所阻的执着。

高校长如此描述自己的这段心路历程:“当初担心,过程忐忑,现在坚定,未来更有底气了。”

2.数字航母:一中人的智慧梦想

2015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上,面对台下的专家学者,高雪长校长基于一中的丰富实践,对“智慧课堂”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和智慧课堂系统环境下,以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为载体,能够突出一个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抓好两个环节(预设——智慧实施,激发智慧,生成——智慧碰撞,呈现智慧)、整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四有成果(有兴趣,有互动,有深思,有收获)的课堂,就是智慧课堂。

在如此高规格的论坛上,淄博一中用自己的实力,争得了“话语权”。

论坛主持人、北京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专门为一中“点赞”:淄博一中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对“智慧课堂”进行了再定义,实现了信息化和课堂的全程对接,为全国中小学建设“智慧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诚然如此。

从去年以来,学校已先后承办了鲁中半岛联盟层面的同课异构课40节、翻转课堂展示课5节,承接市教研室的公开课7节,与威海一中组织同课异构课18节,学校层面组织的观摩课、展示课4节和智慧课堂评优课15节。目前,已有海南、江苏、河南、江西、上海、天津、广西及省内44个学校或部门的380余位专家、领导和教师来我校指导、调研、考察、交流。

淄博一中正在站上全国教育信息化的中心舞台,但他们不会就此止步。

当下,信息化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

2016523日在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提出要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坚持应用驱动,推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国家信息化教育的顶层设计,给淄博一中的“智慧之梦”注入了强劲动力。他们将依托“智慧校园”,拓展平台,丰富内涵,以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打造淄博一中智慧教育的“数字航母”。

高校长说:“航母,是一个战略层面的宏大载体。功能强大,展示的是综合实力。我们定名为‘数字航母’,是为一中的智慧教育勾画的未来梦想。志存高远,方能进取有为。我们不奢望何时到达,但我们每天会执着地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互联网思维之下,一切皆有可能。

根据规划,到20168月,三个级部90个教室将全部实现高密度无线覆盖,全校学生实现“一对一”学习。下一步,学校将开设3D打印课程,建立“创客”工作室,建设24小时自助数字图书馆等,让智慧之光行走在一中校园。还计划与多个省市的学校组成区域性的“智慧课堂”联盟,开展更广泛的创新应用,并积极探索中美课程远程互动,让“智慧课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智慧教育,淄博一中未来可期。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