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教师成长的热情———山东省实验中学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侧记

发布日期 : 2024-08-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点燃教师成长的热情

———山东省实验中学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侧记

本刊记者   李思飏   通讯员     

高中议论文该怎么写?这个困扰着很多学生的问题,可以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李鸿杰的专著《高中议论文写作10课》中找到答案。“这已经是我在学校支持下出版的第四部个人专著了,我在写作中获得了教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李鸿杰说。

“帮助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保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优秀教师的培养之道。”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方奎明说,“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凝聚教师发展共同体,是学校多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课题荣获2023年度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让教师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师是不能‘千人一面’的。”方奎明说,“教育作为关系到学生一生的事业,需要用心灵去唤醒心灵。比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一份对教育的热忱。要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基于这些特点为他们打造成长路径,才能培养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

李鸿杰是一个有着浓浓“学术气息”的中学语文教师。在他的办公桌上,有字画、古文字书籍、历代金石拓本。学习古琴、四处搜集古玩字画是他工作之余的爱好。李鸿杰说:“传统文化太有魅力了,我们应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真正学进去。”工作之初,他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写错别字的现象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这让他意识到语文教学的根基———汉字,有些学生对此是缺乏深入的理解的。2007年,他开设了《汉字文化》校本课程,从此一发不可收。《读诗品绝句》《诗画山水:中国诗与中国画》《琴歌:中国古代琴曲与文学》……十几年来,他把个人兴趣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设了多门校本课程。他创办了“古文字学社”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开展了“沿着黄河走古城”活动,带着学生探访古城遗址,感受传统文化和古文字的发展变迁。这项活动也获得了济南市全环境立德树人优秀成果奖。李鸿杰先后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出版了《书写的困惑———汉字九讲》等四部专著。其中,《卷帘看:中国诗画读记》于2021年获第四届“奎虚”图书奖,2022年入选“百班千人”全国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李老师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让我真正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写作。”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仍然对李老师的课堂念念不忘。

郭兆坤则是一位学生眼中的“生物学家”和“标本达人”。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郭兆坤特别喜欢观察周围的世界。“生物是最为直观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校园中抬眼可见。”他说。同事们常常在校园看见郭兆坤在一棵树跟前深思的场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备课的内容。爱好骑行的他,还经常利用假期到山区采风,捕捉昆虫,制作昆虫标本。他精心制作的这些标本都成了课堂上最好的教具。很多学生捡到死掉的昆虫,都会第一时间送到郭老师的办公室,希望能入选郭老师的“生物标本展”。“生物课可不能只看着课本上的图讲。只有让学生将书上学到的和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生物学,理解这个鲜活的世界。”

山东省实验中学升学指导中心主任高良元原本是一名通用技术课教师,2004年,在教导处工作的高良元接到了一份新任务,那就是推荐高三学生参加自主招生、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等。“高考无小事”,做事向来认真细致的他更不敢马虎,用心参加每一次培训,学习研究高考政策。近几年,在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成为一个热词,而早在2007年,高良元就和省实验升学指导团队开发出了生涯规划指导相关校本课程,为学生讲解高考政策、升学路径等,积累了十几万字的材料,并不断更新。“一开始是想把工作做好,慢慢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就越来越喜欢钻研。”现在,每天除了日常工作,一早一晚学习政策、研究高校和专业,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和乐趣。“如果一段时间不研究,可能很快就跟不上节奏了。”高良元说道。如今的他,已经成为省内知名的生涯指导专家,是每年高考季的“网红老师”。

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这样“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教师还有许多。在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教育的快乐”。他们因学科教学而产生了兴趣爱好,又用兴趣爱好滋养着自己的学科教学。从2013年开始,学校就设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下大力气支持教师出书,鼓励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将自己的校本课程整理、提升,著书出版。截至目前,山东省实验中学已利用专项基金为22位教师出版了27部专著,大大提升了中学教师的专业自信。学校通过鼓励教师成为内心充盈、心怀热爱的人,带动学生用更大的生命能量去热爱和探索这个世界,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

教师组团开展项目化教研

老师们经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于教师成长而言,共同的兴趣也是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纽带。山东省实验中学鼓励教师开展项目化研究,将有共同追求的教师组建成团队,突破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2019年,李鸿杰带领马婷婷、闻超、亓菲、刘信彤等年轻教师成立了山东省实验中学传统文化工作室。李鸿杰说:“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是教师成长最快的路径。必须让青年教师在研究中找到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所在,才会有教师终身成长的理念和愿景。”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工作室的教师开发了传统文化课程群组以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儒家经典著作解读课程如《〈论语〉读法》带动古代思想范畴的学习探究;以文化史课程如《文言文中的文化史》带动古代历史范畴的学习探究;以古代诗歌解读课程如《读诗品绝句》带动中国古代文学范畴的学习探究;以书法绘画古琴课程如《汉字文化》《诗画山水:中国诗与中国画》《琴歌:中国古代琴曲与文学》等带动古代艺术范畴的学习探究;以地域文化课程如《济南诗文选读》带动家乡文化的探究。

在开发课程的同时,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通过‘伴随式’校本课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传统文化修养的研究”“以西汉临淄封泥文字为媒介的黄河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等课题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习和反思能力。“古琴曲与古典文学融合课程”获2023年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优秀案例。

青年教师也在实践和探索中迅速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马婷婷参加了电视节目的录制,受到了专家的好评。马婷婷介绍说:“开发课程和参加节目录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以外,搜集和整理很多资料,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在一次次专家磨课的过程中,我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大家一起商量,互相鼓励,也就坚持下来了,这也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和经历。”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主动加入传统文化工作室,积极参加各类活动,锻炼和提升自己。

郭兆坤则遇到了两位对植物感兴趣的语文教师。2021年,刘敏、郭尚民与郭兆坤组成了一个融合课程项目组,致力于开发语文和生物的融合课程《草木的秘密》。作为教师发展指导中心主任,郭尚民一直对融合课程的开发充满热情。他说:“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立体化的认识,在真实情境中真学真懂真感受。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积累才能应对教学改革的需要。”出于对《诗经》的热爱,三位教师将校园中真实的草木与《诗经》中的诗句联系在一起,带着学生行走于校园之中。“车前草的生命力极强,常常被踩踏却不会轻易折腰,而是会更加坚强地生长,虽然只有小小一株,却是解除病痛的良药。”在郭兆坤介绍了车前草的特性之后,刘敏告诉大家:“同学们也许想不到,这就是《诗经》里用来歌颂劳动场景的‘芣苢’。”跟随老师的讲解,学生们齐声背诵起《芣苢》,校园里回荡着动听的吟诵声。“平日里看起来十分平凡的草木,竟深藏着科学知识,内蕴着诗词文化———原来,文理融合的课堂是这般有趣!”听课的学生这样感慨。2024年,《草木的秘密》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

有了成功的经验,郭尚民对于跨学科课程开发以及跨学科教研充满了信心,邀请了一批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想法、有创意的教师组成了跨学科教研项目团队,致力于开发更多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资源。

同时,学校开展了“星级教研组”创建活动。“要让教研组成为教研工作最基础的组织,切实地行动起来,通过创新引领未来。”方奎明说,“要用这种方式实现‘教研组建设有高度,教师发展有成果,教学质量有提升,团队建设出成效’。”自2023年初启动以来,全校67个教研组中有28个教研组成功实现星级晋升,完善了集体备课模式,实行科科有目标、课课有先导的集体备课模式。高一英语组教研组长龚丽丽说:“在星级教研组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对标自查,不断发现和改正在日常集体教研中出现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和针对性更强了。”她带领团队的老师,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以“词汇”和“书写”为重点,打造了教学素材库,开展了“英语词汇王争霸赛”和“英语书写大赛”,帮助学生收获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重视了,老师工作的热情也更高涨了。”龚丽丽说。

师傅手把手教徒弟

“老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活儿’。”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今已经是齐鲁名师、入选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的潘洪艳对前辈们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从陕西师大数学系毕业后,潘洪艳就进入了山东省实验中学。“从我第一天当老师,我们组里的老教师就向我敞开大门。每天搬着凳子听课是我的必修课。”潘洪艳说。30年过去了,从当年的“小潘”,变成了年轻人口中的“潘姐姐”,潘洪艳也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看着他们快速成长,帮助他们练就一身属于自己的“绝活儿”。在山东省实验中学,每一位年轻教师都有自己的师傅,从如何备课、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到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与家长交流,师傅们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徒弟,学校的优良传统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中浸润传承。

“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为了使教师梯队建设更加系统和科学,学校开展聚焦青年教师培养的“菁莪工程”。“面对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青年教师必须快速成长为可担负教育改革创新重任的中坚力量,需要根据学校发展实际,明确教师培养目标,系统化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学校副校长于永水在“菁莪工程”启动仪式上强调,“要坚持‘理想引领、理论学习、导师引导、实践探索、科研支撑’相结合,以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熟。”无论是组织“教育星空”教育沙龙,还是日常听评课、帮助青年教师磨课赛课,学校的名师和骨干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希望通过交锋、切磋、共鸣、共振,激活教师的思想,开阔教师的思路,确立教师的教育信念,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培养一批学术型名师。”郭尚民说。

作为受益者,青年教师史可在工作的第四年,已经获得了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济南市学校思政课“金课”奖、济南市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中学生时政小论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我的师傅程春娴是我的榜样,不仅因为她是齐鲁名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获得了很多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在我每次搬着凳子去听课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她对思政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自己专业精进的要求。”为了能成为像师傅一样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史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素养大赛,不放过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与学生一起成长,学习前辈身上的闪光点,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好更强。”史可说。

三年来,学校开展省、市、校级公开课、观摩课300余节,其中27节被评为省市级“一师一优课”。一批批师德优良、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成长为济南名师、齐鲁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根基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为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提供了重要保证。“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教育是一场爱与责任的坚持。我们必须为教师提供自我成长的空间和多元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在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中创造辉煌的业绩。”方奎明说。

 

(《山东教育》2024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