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师生适合的教育——枣庄十五中特色办学之路扫描

发布日期 : 2016-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本刊特约记者    胡乐彪

本刊通讯员  王伯学  王华慨

 

20151128日。福建省厦门市。中国教育学会年会如期举行。

会议设有六个微论坛,其中之一由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举办。这既是山东省唯一一所在年会举办微论坛的学校,又是全国唯一的初中承办学校。年会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育界人士16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枣庄十五中在所有微论坛中独树一帜,它的主题是‘家校联动,有效落实综合实践课程’。看来,由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来讨论教育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新华社高级记者鹿永建在总结中以“准备最充分、开得最热烈、持续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对枣庄十五中微论坛进行表扬。

令人好奇的是,一所普通的初中学校,缘何吸引众多目光?

不妨让我们走进学校,试着寻找答案。

 

“条块”管理   引领发展

 

20098月,邓淇由滕州二中新校调至枣庄十五中任校长。

一走进学校,他立刻就感觉到,这是一所“藏龙卧虎”之地。的确,作为市直初中,枣庄十五中多年来已成为“窗口”学校,一度带动和引领着当地教育发展。

上任伊始,恰逢原枣庄三十中合并到枣庄十五中,分东西两校办学。现实的问题是:就老师来说,合并后的两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境界、业务素质、工作习惯等都有差异,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对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不同,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难度。

应该怎样适应新局面呢?

有着近20年校长经验的邓淇,很快找到了一个工作方向:打造师生适合的教育。他心里明白,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抑或我们的学生,都在期盼着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

但是,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单位,要创造适合的教育,能做些什么呢?

“学校教育,必须尊重师生的内在活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和适宜的条件。”邓淇深知,制度作为一种约束机制,靠制度管理是强制性的管理。如果把管理形成文化,转化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形成无需提醒的自觉,形成以自我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即是把复杂变为简单的过程。

为此,邓淇从管理入手,使之由复杂向简单转变。他先后在创新办学理念、优化教职工队伍、学校品牌特色创建、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大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实施民主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优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在管理中,枣庄十五中实行“切块、打包、拎走”的“条块”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将东、西两校三个级部的100多个班级分成三个学部;把中层干部分散在十个处室里,进行条块紧密结合的管理模式。

任何一项工件,由分管校长负总责,中层干部具体负责落实。例如,教科室主任刘波,既要做好两个校区的教科研工作,同时,又要做好西校区七年级的学部管理工作。

“‘切块、打包、拎走’的‘条块’管理办法,实质就是强调责任制,谁的事情谁负责。”副校长武杰说,“学校所倡导的就是:实实在在地做,踏踏实实地干,不虚张声势。重在落实,抓铁有痕。”

2015年底,枣庄市教育局到枣庄十五中评估检查。市教研室副主任李丽在查看听课记录时颇为吃惊:邓淇一学期的听课数量达到129节。

身为一校之长,自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但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投入到学校科研活动,确属罕见。不过,邓淇做到了。

“无论多么繁忙,我每周坚持听课不少于六节。并且还要做课堂笔记、写听课心得,听课后及时与教师分析、交流、指导,每周的干部例会也要逐一通报点评听课情况。”邓淇说,这样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能够享受到课堂愉悦,体会到教学幸福。

这样的管理,也使得枣庄十五中教育教学质量节节攀升。按照邓淇上任初制定的“一年大变样,两年铸辉煌,三年创奇迹”的奋斗目标,再看今天的枣庄十五中:

七年间,五次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典型发言;

七年间,举办全国德育、课堂教学现场会三次;

七年间,作为山东省家委会工作典型学校,201511月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成功举办微论坛;

……

至此,枣庄十五中在枣庄教育史上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成为鲁南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领头羊”。

 

“五环节”模式   提升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高效课堂?

2008年,枣庄十五中在借鉴外校成功做法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先在个别班级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校推行了“五环节自主学习模式”。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预习展示、感悟导入、合作探究、巩固训练、测试评价五个环节。其基本思想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为扎实、有效,全面、深入地推行“五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枣庄十五中将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以量化考核、小组质量评价作为杠杆,促使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实现“以学评教、以学定教”。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枣庄十五中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参与的程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合作的有效性等因素,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在学习结果的评判上和教学质量的分析上,突出学习小组这一团队,将小组成绩纳入量化,并占有一定的权重。其中,抽样的方式是开放的,完全由班主任确定抽取哪几组或每组的哪几号。

评价制度、评价体系的变化,带来的自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内学生个体得到关注,课堂上少了“旁观者”和“局外人”。同时,这一方式也带来了学生观的变化,特别是学习小组及小组内学生个体评价比重加大,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促使教师思想与教学行为转变,实现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五环节”课堂教学的推广,使枣庄十五中整体教学出现如下变化:

——观念变化:在模式实施过程中,全校上下统一,步调一致,以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牢固树立起“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理念。无论是赛课比赛,还是日常干部推门听课,教研备课组研课,对教师上课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上学生学得如何,看教师对“五环节”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得如何,以此强化“三维目标”的达成,使课堂切实成为教书育人的主渠道。

对此,邓淇评价说,“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彰显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给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的艰苦磨砺,实践探索,使得全体教师已经形成开展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行为变化:把行为习惯变为自觉,是自觉行为的最高境界。枣庄十五中“五环节”课堂教学的尝试与实践,实现了这种自觉行为。以教研备课组为单位,把个体备课变为集体备课。其主要做法是,分管领导亲自参与,集体备课,就课堂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集体讨论,围绕“五环节”教学,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的活动内容和有价值的探究问题,讲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研备课组之间采取同课异构方式,互相交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是青年教师培养,学校制定“青蓝工程”实施计划,按照“五环节”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要求,青年教师拜老教师为师,观摩学习,尽快成长。

青年教师小张,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开始很有些不适应,曾一度遭到学生家长强烈要求更换,他本人情绪也很低落。在学校领导的鼓励和老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他苦练基本功,不断摸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两年下来,小张老师不但课堂教学样样达标,还获得了青年教师教学奖,成为一名家长满意、深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师。

——质量变化:枣庄十五中“五环节”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教育效益,最关键点还是看质量变化,从2015年几组数据中便可窥斑见豹。一学年时间里,教师的教案被枣庄市教研室选中600余篇,上传微课219个,上传录像课50余节,推动了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提升了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近三年,教师参加教学优质课等比赛,有30余位教师荣获一等奖。吕文娜、胡丽老师获得全国语文教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69位教师获“一流教学成果奖”。牛益宽、陈奕宇两位同学参加第三十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荣获一、二等奖。陈东茂、潘亚芬两位教师获优秀科技辅导教师奖。吴一鸥老师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奖,等等。

 

家校联动   毓育双赢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但对于很多学校的学生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

众所周知,尽管中小学生集体春游是国家实践课程的要求,但不少地方因“怕出事,怕纠纷”,都实行学生集体春游审批制。不过,审批制的本质是限制学校组织春游,因为要通过审批很不容易,久而久之不少学校便主动放弃申报。

2016319日至20日,枣庄十五中八年级一班全体学生到江苏省南京市开展春游活动。

两天的时间里,孩子们抚摸细雨的清凉,感受阳光的明媚。在家长们的陪伴下,他们先后拜谒了中山陵,游览了总统府,参观了南京大学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完成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这次活动,更加丰富了此前在课本上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任雯楚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类似这样的踏青春游、励志远足、研学旅行活动,已在枣庄十五中屡见不鲜,不以为奇。

人们不禁要问:在当前很多学校因怕担责而会“禁游”的环境下,枣庄十五中何以冲破禁锢敢“吃螃蟹”呢?

“春游时,充分考虑学生安全问题并没有错。但如果以此为由取消春游、减少体育活动,便有些因噎废食。”邓淇坦言,其实他们以前也不敢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当他们想到家长委员会时,思路有了,邓淇认为,家校合作是实现教育共赢的一种途径,因为家庭跟学校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自从2012年,他们采取由学生家长委员会主导,班主任配合,学校提供支持的办法,借助家委会的力量,有效破解了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难题,实现了家长、学校“安全双放心”。

“以前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需要经教育局批准,并且由于安全问题往往难以成行。但这几次活动,全由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提出,学校提供协助,这样就不用层层申批了,学生家长们非常用心,他们细致地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邓淇说,“这种活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活动意识、促进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也有好处。”

2008年,枣庄十五中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要求,着手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并建立落实家委会工作制度,保证家委会正常工作和健康发展。

每年9月份,该校组织各个学部的各班级民主选举产生班级家委会,在班级家委会的基础上再选举产生学部家委会,最后在三个学部家委会主任、委员当中,民主选举产生学校家长委员会。

为确保学校家委会顺利开展工作,枣庄十五中专门设置了家委会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管理,每天对家长进班助学进行登记,对家委会组织活动进行注册审查等。学校家委会办公室还负责对各班级家委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比,每年对家委会建设示范班和家委会工作业绩突出的家长进行表彰奖励。

如今,在枣庄十五中,家委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还是班级举办的一次班会活动,家委会都参与策划、组织,做到集思广益、万无一失。

“家委会已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组织,而是学校办学的有力支撑,是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武杰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家委会的协调、参与组织之下,枣庄十五中还开展了一些常规性的家庭培育和家长培养教育活动:

如,每学期组织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为主题的家教论坛活动,让家长们交流家教经验,提升家教能力;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亲子共学活动,引导学生、家长共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每学期邀请家长参加一次学生主题班会;每学期组织家长参加听课活动,包括听学科教师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组织班级家委会每月参加一次学生合唱节、诗歌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大课间活动;组织开展班级优秀作业展评活动和校外基地实践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家长们的教育意识,提升了家长们的教育素养,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好伙伴,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得力助手,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强大合力,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家委会副主任王本龙说,家校联动,让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更新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使家校沟通更顺畅,使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

目前,枣庄十五中三级家委会都建有网络教育平台,让教育更方便更快捷。上至学校的通知指令,下至学科教师作业布置,都能通过网络平台传达到每位教师、每位家长。

家委会管理层次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校内,在更好沟通社区、协调学校周边教育环境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十五中西校区毗邻一个老旧小区,集中供暖问题因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学校取暖。在学校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最后依靠家委会力量解决。

再比如,每年的班级教师调配和招生等问题,总有一些说辞在社会传扬,学校也确实有口难辩,借助家委会的力量,就可以让家长们了解真实情况,从而消除误解,消除被动局面。

“作为一所学校,枣庄十五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通过家委会唤醒了家长、引领了家长、提升了家长……撬动了家长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评价枣庄十五中微论坛活动时说,十五中家长委员会在带动家长回归社会教育的时候,把学校现有教育体系所无法履行的学生发展课程,通过家长委员会联系广泛的社会资源做起来了。这才是整个家长资源最重大的意义。

此外,枣庄十五中还通过家委会,长年开展励志远足校外实践活动课。活动中,家委会在学校的指导下,反复考察设计线路,制定详细方案,确保师生安全。

近年来,累计开展励志远足、校外实践基地活动课1000余次,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了团队精神,开阔了视野。

 

德育实现“生活化”  打造多彩大课堂

 

2012416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枣庄召开,来自省教育厅和全省各地市的领导、专家100余人参加会议。枣庄十五中作为本次大会所展示的现场之一,以“德育生活化与家长委员会建设”为主题,向与会人员全面展示了德育工作情况。

参会领导、专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由十五中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的“学生百科讲堂”,让参观者唏嘘赞叹。这,只是该校德育生活化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道德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从2006年,该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生活化教育、开发多彩大课堂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沿着德育生活化教育和学校德育课程开发的路子,不断完善和创新,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在十五中采访时,记者看到每个班级门前都有一面小黑板,黑板上条目清晰地写着“新闻摘要、每日格言、经典诵读、歌声飞扬、胸怀祖国、跑操驿站、人物故事、百科必读、历史记忆、班级日志、才华展示、班级备忘”等栏目,这就是学生们的生活知识窗。它要求学生每日完成“听一条新闻”“读一句名言警句”“读写一篇短文或日记”“掌握一条科普知识”“自省五分钟”“向身边的人互致问候和微笑”“听、唱一首歌”等,把这些事情当作自己的生活来做,使之日常化、习惯化,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自省、自励和自律。

2006年开始,枣庄十五中推行“德育自省作业”。每天、每周、每月和每个学期,学校都为学生布置必做的品德作业。如“做一日文明使者、做一件好事”等等。

同时,该校还建立健全了“日自省,周小结,月报告”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天晚上反省自己一天的行为得失,每周总结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每月写一篇自我评价报告,做到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反思自己、鞭策自己。后来,从班主任、学生家长的反馈情况来看,此项活动不但学生喜爱,而且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并受益匪浅。

“起初,我很担心这项‘作业’能否深入人心,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没想到学生们如此喜欢,没想到他们能真情地投入……”据“德育自省作业”的策划和组织人、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武杰介绍,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学校还制定了和谐人际关系标准,要求学生人人会用文明用语,人人会微笑致意,人人能做到理解、尊重父母、同学和师友,人人都学会倾听、宽容、接纳、真诚……

此外,该校还为学生印制《德育生活化作业》手册,制定“品格塑造必会知识”内容。这些内容,有学生每学期每学年必背的诗词名篇,必唱的经典歌曲,必会讲的中华美德故事,必记住的古今人物,必了解的历史大事,必须掌握的人生格言名句,必须了解的科学常识等。

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该校还会通过定期举行诗词朗诵会、中华美德故事演讲会、科普知识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接受教育,锻造品格,奠基人生。《十五中校园之歌》《我的家乡——枣庄》《中国故事选》《名篇选读》《中华书韵》等,都是十五中开发编印的学生德育教育校本教材,伴随学生三年的初中生活。         

该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名人与学生面对面谈感受、叙话题,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

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山东省道德模范人物夏士龙、感动中国百名矿工徐双功、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他们都先后来过枣庄十五中,和学生面对面,和师生共交流。他们的个人事迹,他们所讲的故事,在十五中流传了很多年,教育着学生,感动着老师。

学校还常常将学生带到乡下、社区、敬老院和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与农村学生、老人、残疾学生“零距离”交流,从中学会关心他人,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通过与农村学校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参观他们的教室、器材、宿舍,从中体会农村学生的辛苦,激发努力学习的热情;通过在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同老人们聊天,体会敬老和为他人做事的满足与快乐;通过与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孩子一起活动,懂得了与他人交流、让他人因此而快乐也是一种善行和美德;通过倾听劳教所少年犯痛心疾首地讲述,使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大家并不少见,在枣庄十五中同样如此,可是他们做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以“少年学院”命名的各个活动团队,如“少年文学院”“少年经济学院”“少年军事学院”“少年科学院”等。

这些学院的“小院士”,每逢单周周四第七节课要开设“自主讲堂”。几年下来,学生讲课内容涉及30多个学科、500多个专题。

在德育生活化教育中,学校注重学生的生活细节教育,把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作为品格来塑造。凡有进步、有闪光点、有突出表现,随时都会被评为某一方面的“品格之星”,包括“和谐校园之星、文明礼仪标兵、学雷锋标兵、活动实践能手、班级贡献星、自立自强星、勤俭节约星、拾金不昧星”,等等。

这种评价是多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人人都要参与,人人都有机会“争星”。一时间,“争星”活动成为校园时尚,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每天晨读、下午上课之前,在枣庄十五中校园随处都可看到戴着卫生监督员袖章的学生。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不会逃过他们的眼睛,课间,在校园的每个楼梯口、学生活动场所,“行为督察员”的身影也会出现。正是因为他们,才杜绝了校园安全隐患,对建设平安校园起到保障作用。

诸如此类的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像校长联络员、安全监督员、矛盾调解员、公务管理员、文化设计员等,使学校事事有人管,让班级处处有人问,避免了管理盲区。

在枣庄十五中,德育活动也特别多,如“小手拉大手活动”“光荣的历史、英雄的足迹寻访活动”“远离网吧从我做起活动”等,这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逢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校副校长都要开展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学校注意活动的系列性和时代性,力求使活动的主题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等方面都受到积极的影响。

同时,他们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也注意贴近学生的兴奋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得到提升。

 

家长教师上讲台   整合教育大资源

 

毋庸置疑,当前“7-2=0的现象实实在在地存在。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清晰地暴露了教育的残缺与孤单。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如何实现“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美好追求?枣庄十五中通过家委会将家庭、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无疑是良策一个。

早在20083月,武杰副校长就敏锐地意识到,家长拥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课程资源。为充分发挥家长专业特长,开辟素质教育新途径,经过调查论证和部分班级先期实验后,确定每周四第八节为“家长教师课堂”,引导各行各业的家长们走进教室,给学生们上研究性学习和技能实践课。

八年来,相继有10000余名家长走进教室,上课10000余节,令学生眼界大开。在家长的参与中,学校共开发出励志教育、法制教育、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医药卫生、历史大观、人文自然、军事天地、饮食起居、生活常识、金融理财、手工制作等校本课程10余种。

由于家长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其授课内容也包罗万象。来自卫生行业的家长讲的是预防疾病知识,税务系统的家长讲的是税收知识,银行系统的家长带来的是怎么理财,交警部门的家长讲的是安全知识……

“我非常重视这个当‘家长教师’的机会,提前一个多月认真准备,最后选定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课题。”七年级一班学生陈秀舒的爸爸陈荣国说,为避免单纯的说教,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我以讲故事的方式跟同学们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

“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就是连接课本和实践的载体,就是缩小学生知识和生活距离的加速器。”

不少家长在活动后记中写到:“综合实践课活动也是对家长自身的一次极好的教育,它能引导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视教育的方法技巧。”

对于综合实践课,邓淇也有自己的理解:“课程改革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需求的丰富性,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教师,显然无法胜任。而家长进课堂上讲台,便恰恰很好地弥补了这些。”

经过八年多的实践积淀,目前该校已经将“家长教师进课堂”打造成靓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牌,不仅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且赢得学生的由衷喜爱。

家长教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还倡导成立学生“成长互助组”。即由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发起,学生、家长自愿报名,按照“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目标,建立起学生“成长互助组”。一个班级可以建立若干个“成长互助组”。成长发展小组的支持者是家长和班级老师,重点是解决节假日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助组学习的内容也逐渐扩大。除了学数学,学生们在家长的指导下,还可以在一起诵读经典、唱励志歌曲、开展“一站到底”知识竞赛等,大家其乐融融,共同成长进步。

枣庄十五中通过家校联动,将家长和师生融为一体,把社区、社会和学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恒温”的完整家园。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