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生命 成就全人

发布日期 : 2016-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心怀生命   成就全人

——沂南三中全人教育扫描

本刊特约记者   苗成彦   李守峰

 

2015524日,经沂南县教育体育局批准,“沂南三中全人教育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联盟”正式成立,沂南里庄中学、砖埠中学、临沂二十二中等学校相继加盟,共同推进全人教育实验。这些学校拥有共同的全人教育办学追求,从关注学生思想、个性、情感、思维、兴趣、健康、知识等生命整体出发,用全人教育思想办教育,促进了城乡一体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服务·发现

 

康德曾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沂南三中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为目标,把“人”写进教育每项改革的核心,坚持教育服务的思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综合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稳居全县第一,跻身临沂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前列,为学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找到了答案。近年来,学校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沂蒙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1.教育服务首要的是提供课程服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某一种人

200895日,袁俊会出任沂南三中校长。面对这所曾经创造过辉煌而今却遇到发展瓶颈的学校,袁俊会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校还是这所学校,教师还是这些教师,资源仍然是这么多,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却落伍了?”他一时不得其解。走马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教师梳理问题,讨论下一步如何让学校再次腾飞的愿景设计、发展规划及其对策。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袁俊会说,“教育就是服务,教育者要为学生一生的成长负责,不仅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善于做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20092月开学初,学校决定用问卷调查、听课和访谈法,对“学生成长动力”开展一次调研。调查发现,学生喜欢文学而不喜欢上语文课,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喜欢到学校和同学一起玩,而不喜欢上学。在听课和跟进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课上仅关注知识点、考点和成绩排名,忽视学生兴趣、情感、思维的培养激发,不顾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最近发展区”;课后作业除了让学生做练习题之外没有其他。“这种工具式的‘半人’教育不能从生命底层拨动学生的心弦,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大凡教育活动必须与学生的脉搏一起跳动,教育的节奏须与学生成长频度合拍。唯如此,学校教育才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之必需!”袁俊会说。

“为把每位学生培养成为某一种人,学校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实现全人的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教育结构,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成长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求。”20095月,袁俊会和班子成员共同商讨,提出“活动育人”的办学主张。他们的初衷是用活动唤醒、激发学生沉睡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得多姿多彩。

“人的教育必须由人的课程来支撑,为学生提供服务首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课程的设置、结构、实施等,都要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袁俊会说。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求,学校启动了教师“特长发展工程”。要求每位教师在搞好学科教学之外,至少要申报一两项特长发展项目,一方面服务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学校结合教师特长项目申报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组建了校本课程研究室,以专业的视角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兴趣类、活动类、社团类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或社团。

随着学校办学理念向全人教育方向的转变,学校课程结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益智养性、修身育德、育心怡情、强身健体”等特色课程。教师也从中学会了做课程规划、写课程纲要、组织课程实施等专业技能,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执行力、课程领导力水平也得到了整体提高。

起初,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着实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一些压力,但他们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学校发展美好愿景的渴望,积极投入到了课程开发的行列中。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课程,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打破年级建制,以社团为核心,以“大活动”为基点,按照课程计划认真落实课时,同时,学校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督导。“特色课程”推进初战成功。

随着全人教育办学的深入探索,学校按照办学目标,盘活各种教育资源,大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逐步形成了“沂南三中全人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生命生涯类、审美礼仪类、科技活动类、德育信念类、人文哲学类、生活实践类六大类。这些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全人发展的,简称为“全课程”。“全课程”坚持以“全人教育”核心理念为统领,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全面关照学生的生命整体,以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圣、健、富”六种全人品质,全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某一种人”。

学校教育结构的变化、学习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课程整合、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持久的兴趣、爱好,激发起了自我发展的动机和愿望,初步实现了学生全人发展的目的。2011年,沂南三中重新迈入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综合评估第一方阵,居临沂市领先地位。

2.教育就是发现,教育要让每个人在参与中体现生命价值的力量

袁俊会认为,教育就是信任。有效的管理服务是管理者大胆放权给教师和学生,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自我、成就自我。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在全人教育办学探索中,他们发现学校存在着管理粗放、不够精致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袁俊会说。

2010年开学初,袁俊会提出学校“问题管理”的思想主张,并制订了“问题化管理”方案。为鼓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寻找学校教育的细节问题,学校开展了“每天发现一个亮点,每天推广一条经验”“每天发现一个问题,每天解决一个问题”活动,把发现亮点、推广经验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岗位职责、专业发展、量化考核、评先树优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411月,精致化管理典型经验在临沂市学校精致化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展示,受到全市同行和领导的高度赞誉,沂南三中被评为“全市精致化管理示范学校”。

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管理机制如得不到及时优化,就会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障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沂南三中及时提出了“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主张,“要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管理效益和育人质量,必须对传统管理体制改革。”袁俊会决心已定。

传统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人为造成了教书育人的割裂和对师生生命的肢解,严重扼杀生命的创造性,使教育在低层次徘徊,陷入低效旋涡而不能自拔。一直以来,袁俊会将赫尔巴特“永远没有无德育的教学,也永远没有无教学的德育”的名言作为自己治校、育人的指路明灯。他认为,教育从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体”。

“学校教育管理职能是不应该分离的,实际上却分离了;而应该需要分离的,实际却没有分开。”袁俊会说,“学校政教处与教务处职能的分设,形成两处室在立德树人上的对垒,两处室的人员往往为师资、时间、成绩等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教书和育人分离。”

“学校教育评价也是问题多多。自己教、自己评;自己管、自己评。失去了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严重扭曲了教育的价值追求。”袁俊会继续分析说。

同时,学校教育为师生成长服务的职能,在原来各处室都有所涉及,服务的职责、权限不明确,给学校内涵式高品位发展带来难题。201511月,学校遵循“因事设岗、因才录用、岗位成才、和谐发展”的原则,整合各处室、各领域的教育资源,组建成立了学校发展研究中心、成长指导中心、评价管理中心、服务保障中心“四个中心”。“四中心”聚焦人(师生)的成长,服务人的成长,一切为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心”管理以“中心”为单元,实施主任负责制,推行项目管理,聚焦人(教师、学生)的整全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高效益。对于学校每项重大发展任务的完成,都要实行项目管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优势与项目胜任情况,主动承担项目任务,合力推进整个任务的圆满完成,年终视每个人承担项目数量和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四中心管理体制推行扁平化管理,通过项目管理实现‘全管理’,既实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又提高了管理的整体效益和文化品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守峰说。

学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将各领域、各阶段、各环节中需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项目的方式分解到各中心,各中心根据项目的性质、类型、专业特点和难易程度组成项目小组,坚持问题导向、项目引领,集中化解不同领域的教育难题,对结果实行捆绑式评价。“我只评价团队”,这一机制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的,使教育教学不断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推动全人教育办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如体育文化艺术节这一项目,虽由成长指导中心负责,但需要发展研究中心对艺术节方案进行策划指导,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器材器械等物质支持,实施和推进的效果最终由评价中心对参与部门、人员进行评价考核。这一项目涉及3个部门、4个领域30多位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协力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实现了教育管理的“一盘棋”。

“问题导向、中心负责、项目管理、专业推动”,打破了学校延续多年“教书与育人割裂、政教与教务分离,自己教自己评、自己管自己评”的弊端,管理体制的优化释放了每个人的内在潜能,极大地调动起每位教师干事创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学校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岗位中发现了自我,都在参与管理中体现了自身生命价值的力量,唤醒了教师职业的尊严感和职业幸福感。

 

全面发展·人格健全

 

袁俊会认为,全人教育办学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整全的人”进行整体观照,发现学生的潜能、思想、性格、特长等优势,通过“全课程”“全管理”“全课堂”成就学生的“全人之性”“全人之智”“全人之德”“全人之格”“全人之美”“全人之才”,以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每个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未来领军人才大量涌现奠基。”

1.办全人教育,育全面发展之人

“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皋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这首乾隆下江南途经临沂所题写的诗,对智圣诸葛亮给予了“全人”的美誉。孔子首倡全人教育,提出教育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主张,强调文学和历史并重,哲学和艺术兼修,待人接物的礼节和安身立命的素质兼顾。20119月,袁俊会和领导班子立足当地文化传统和自身优势,综合各种因素,全面推行全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袁俊会认为,实施全人教育办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心灵力量融合一体的人。它实质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德、智、体、美、劳及参与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一种完美结合和体现。“教育不能因学段不同、环境和内容的差异,隔断学生一生成长的联系;而应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全面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快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人教育把学生看作可能的社会人,让学生的知识、情感、道德、能力和价值观等充分和谐发展,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副校长李兆勇说。

20123月,在总结前期活动育人、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厚德全人、博学全才”的办学主张,致力于学生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所谓‘全人’就是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全人教育办学遵循‘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全息学习、全程发展’的原则,强调整体关照学生的灵魂、心智、体魄等要素,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袁俊会说。

学生要成长为某一种人,其前提决定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水平的程度。沂南三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核心素养问题列为重大课题来研究。“教育不能仅在学校教给学生死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对其未来人生产生持续的影响。”他们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各类舞台,锻炼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素养,并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在各方面进行自我展示。校歌《放飞梦想》的词作者刘梦真,是2012届一名毕业生。如今,这位同学已是北京外经贸大学的一名高才生。值周班长制、值日班长制等各种岗位的创设和学生自治等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责任意识和科学探求精神。

吉光梅是一位在沂南三中工作了26年的老师,他结合全人教育实践,谈了自己的感受:“我所理解的全人教育,第一是全面发展,第二是能够持续发展。学校不以分数衡量学生,每个学生都如群星闪烁,到年终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奖状’。”

为了让不同潜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学校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星号”。每位学生只要取得一点进步,都能得到及时肯定和赞扬。据统计,学校为学生创设的校园之星已有“全面发展之星”“组织管理之星”“文明守纪之星”“勤奋学习之星”“健康运动星”“艺术表演星”“书画特长星”“诵读演讲星”“科技创新星”“环境卫士星”“诚信正义星”等15类。群星闪耀,迎来了校园的“群星璀璨”。卢德麟、张东方、高周易、陈旭旭、张伟、杨晓鹏等同学多次获得省科技发明、省齐鲁情校园才艺大赛、科幻画比赛等多项活动一等奖;王春磊、袁珩等数十名同学获得市县“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

如今,每当看到行走在大街那些富有朝气、阳光自信、乐观向上、举止优雅,“特守规则,特讲秩序,特讲公德”的少男少女的时候,大家一眼就能认定这是沂南三中走出来的学生。这种群体性特征,印证了沂南三中全人教育、追求全人教育学校品牌的价值意义。

2.养全人之德,育人格健全之人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沂南三中坚持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整体设计初中三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导向,以“问题导向”思维统整以德育课、班主任工作、德育活动、国学教育、德育评价等主要内容的德育课改,实现“全人之德”的完整发展。

为落实“全人教育”办学理念,沂南三中首先从为每个学生打牢文化根基入手,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他们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三一活动”将其排上课程表,并配备一名专职教师。

为了抓住这个关键期,2011年新学期,学校组织薛金学、张元志、王春胜等三位老师编写了“三一活动”校本课程教材,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一活动”是指“一日一字,一日一句,一日一善”。其中,“一日一字”,就是要求学生每天理解、写好、读好、用好一个汉字,日积月累,从而学好汉字,进而扎牢中国文化的根基。如初中第一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汉字有“善、恶、真、假、美、丑、义、仁、恕、爱、孝、诚、信、公、平、正、直、勤、劳”等80个字。

一日一字,天天积累,学生民族文化的根每天都在延长,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每天都在增长,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日一句”,就是让学生每天领会、背诵一句名言警句。通过“一日一句”,让学生领会优秀名言警句蕴含的深刻思想,提高学生对事物、人生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外化为美好的行动,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一日一句”的名言警句,主要由国学教师薛金学选自中国国学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孝经》《老子》《墨子》《荀子》等。通过理解名句、背诵名句、运用名句,日积月累,感悟国学,领受大师教诲,形成自己的思想,打牢自己思想高塔的塔基。

“一日一善”,要求让学生知善、行善、扬善,积善成德。一日一善,也叫“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好事,记录在“三一活动”记录本上。善事好事做多了,自然积善成德。

“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每日起心动念要为别人着想,起一善念,这是心行一善;每日言谈举止中说一句有益的好话,这是口行一善;每日身体力行,做一件有益别人、有益社会的事,无论大小,这是身行一善。”薛金学说。

为扎实搞好这一活动,学校还专门规定了“一日一善”活动的内容,包括知善、扬善、行善,善心、善言、善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有了这些内容的有效落实,保证每位学生能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公政在20141021日的“一日一善”笔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上历史课,老师要求用红笔改错,以便日后复习;高扬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我递过去一支红笔,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我回以微笑。

成长指导中心于成龙说:“每天记下自己的‘一善’,这既是学生成长的足迹,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审视,还是自己对自己的督促。”“一日一善”,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筑起道德的大厦。正如荀子所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沂南三中校园里,师生们都在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重构着新时期的“道德金律”。

“一日一字,扎牢文化之根;一日一句,打牢思想之基;一日一善,筑起道德之厦。”沂南三中以“三一活动”纪实本为载体实现了“三一活动”的“三位一体”,通过“一日一字、一日一句、一日一善”三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文化、思想、道德的同步发展、和谐发展,构筑起文化、思想、道德的大厦。

如今,“三一活动”逐渐成为沂南三中“全人教育”办学的重要支撑,促使学生在做人、心智、特长、体魄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也推动着“全人教育”办学理念不断落地,变为现实。

201511月,在“三一活动”基础上,学校启动了“道德实验室计划”。这一计划为的是推动德育专业化的实践,由此推动教师专业的完整发展,促进全人教育理想的现实转化。

“做人胜于做事,品德胜过分数。”沂南三中为增强德育实效性,以“问题导向”德育教改为契机实现思品课教学由学科知识体系向常规育人体系转变,思品课教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省优秀教师吉光梅介绍说,“读名著、做全人”,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最心爱的书籍阅读并撰写道德感悟,在“道德实验室”不断实现道德成长。

当学校站在“人”的立场,以学生的生命、理智、情感和智慧为教育起点,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进行设计、规划时,教育会呼吸着生命的气息,教育就成了生命之间的交融与碰撞,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快乐与幸福就成为教育的成果,而知识、分数和升学率反倒成了学校教育的“副产品”。因为有了教师专业的圆满发展,才有了学生的全人发展,真正的好学校才有诞生的可能。

 

人生规划·心怀生命

 

教育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成长。生命的丰富性多样性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复杂和多彩,这也是全人教育关注的重点。没有教师的全人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全人发展。教育者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确保教育的“不断层”“不割裂”“不游离”,用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一生的教育成就学生一生的幸福。

1.人生需要规划,教育衔接要做好前伸与后延这篇文章

在沂南三中校园里,矗立着一尊孔子塑像,新生入学的这一天,数百名学子都会拜谒这位伟大的圣人。他们一一向孔子行“拜师礼”,再向任课老师行拜师礼,然后由班主任带回自己的班级,等待参加全校的开学典礼。行礼瞬间,孔子那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顿生胸间,每个人对圣人那种敬佩、景仰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拜师礼”、开学典礼等入学仪式,唤醒着每名学生成为中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如今,入学仪式已成为沂南三中一门必修课。

“学会终点的思考,不仅考虑学生入学前的生活、生存状态,也要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着想。”袁俊会说。为有效弥合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之间的教育“断层”问题,学校开发了一系列“小升初”衔接课程作为对初中教育的前伸。作为“初中后教育”的后延,沂南三中的离校课程也别有特色。每当毕业季来临的时候,沂南三中的学子们都翘首以待,期盼这一时刻的到来。“母校栽培和养育了我们三年,不仅教会了我们求知的方法,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我们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母校?”2013届毕业生尹东晓一篇《毕业了,我不想走》,说出了无数毕业生的心声。“毕业了,我不想走,我一边写,一边流泪,我真的不想走!我现在宁愿时光倒流回到三年前,这样还能在母校,还能和大家在一起!可又不得不走,因为我们有更高的目标去追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还能重聚校园!可无论今后我走到哪,我都不会忘记那些可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和哺育我的母校———沂南三中。”

每逢毕业典礼,学校都要从国学经典校本课程《<论语>之道》中挑选出27条名言警句,让毕业生齐声诵读。这27条包括学习、做人、尊师、做事、公德、交往、礼仪等内容,让学生从小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毕业典礼的各项日程中,老师赠言惜别学生,嘱托学生走好人生每一步;学生谢师恩为老师献花,表达学子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学校把学生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让每位学生在沂南三中养成的好品质带到高一级学校和社会中去。”一位班主任老师说。

入学必行“拜师礼”,毕业必行“谢师礼”,已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沂南三中,每届毕业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为母校捐赠雕塑石作留念,已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从2009届毕业生捐献刻有“源心石”的雕塑起,以后连续三届毕业生相继捐献“三一亭”和孔子、王羲之、诸葛亮等“三圣”塑像。“三圣”塑像铭校园。三中人匠心独运,将这三尊塑像相继建成三座文化景观,纳入学校课程文化体系。

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按照学生成长规律,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20125月,在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指导下,学校组建了“心语轩”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三名专职教师:一名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一名临沂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一名教育管理专业的硕士。

“从入学第一课开始,我们都为学生全面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开设各类针对性强、符合关键期特点的心理辅导课程。”心理咨询师高志芹介绍说。为了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开设了五大类课程,即生命生涯课程、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生活心理辅导课程、情感心理辅导课程、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程。“这样的课程能化解不同年级、不同发展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位学生在个体咨询室、团体咨询室、沙盘室、OH牌室、发泄室中,通过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方式得到有效解决。”高志芹说。

假期、双休日、课余时间,往往是学生德育的薄弱环节。拥有德育机智的三中人除了为学生布置学科作业外,还布置一些特殊的“德育作业”。老师规定先完成德育作业,再做学科作业。寒暑假期间,学生按照就近原则,自发组织开展“民风民俗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亲手记下自己对“除夕”“过小年”“贴春联”“元宵节”等习俗来历调研的感悟;或从事社区服务活动,在打扫卫生、看望孤寡老人中感受生活的幸福;或参加“我为县长进良策”环保调查活动,增强建设文明城市的责任感;或在家庭开展“今天我当家”“我的零花钱怎么花”等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自主理财能力等。一系列德育作业促进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全人发展。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社会的“孤岛”,沂南三中把“家校合力育人”纳入全人教育结构体系。他们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担当情怀,把教育从“单行道”拽回,让教育行走在“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立体育人轨道,实现了立德树人教育的统筹协调、和谐共进。

2.教师只有心怀生命做教育,才能促成学生走向完整的人

袁俊会认为,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进步,则学生进步;教师幸福,则学生幸福。培养全人学生,必须由全人教师来培养。

什么样的教师是全人教师?在他们看来,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水准外,还要具备教育素养、教育自觉,同时要掌握一两项特长。他们把教师全人素质的培养作为全人教育的重心,利用一切机会培育教师的教育素养,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

20109月,学校启动“全人名师成长工程”,推行“双师评选”活动。这一工程立足教师的全人发展和专业发展,对应教师成长不同阶段,建构形成了梯级教师发展体系,即“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学校名师—首席教师—功勋教师”等不同层级。要求每个阶段都要有个人成长规划和目标要求,并将规划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之中。为了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从20109月起,学校先后启动“名师大讲堂”和名师发展论坛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促进了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没有教师的全人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201510月,基于教师和学生内驱力发展的需要,学校组建了“名师成长俱乐部”。“名师俱乐部”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开讲”,采取对外开放的形式。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自主申报微课堂、微课程、微课题、微论文、微报告、微讲座等“六微”项目,学校根据教育发展规划遴选确定开讲内容。每位教师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创造成果等打动着每位“听讲者”,大家被“彼此”感染着,彼此之间的互动、共鸣与共享唤醒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幸福感也在不断提高。

“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起初把德育信念像盐块一样让学生吞下,德育效果会打折扣;后来认识到,德育不是强调无痕吗,应该用许多的案例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在自由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省优秀教师吉光梅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为:“创设情境—体验感悟—探究交流—内化生成。”

“我们提出全人课堂模式的目的,就是为扭转课堂重知识、轻情感,重灌输、轻创新的状态,一切基于师生的全人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全人发展。”科研处张元志老师说,“全人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教学资源与学情分析作为教学第一出发点,把学生(全人)发展作为目标归宿。”

期中考试刚过,学生的思想情绪比较复杂,许多学生还沉浸在考试失利的阴影里。为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信,语文老师徐晔华为学生上了一节“扬起自信风帆”的课。这堂课由学生唱主角,自己在幕后做导演。在两位小主持人引领下,全班同学依次完成六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在第六环节“我为自己来点赞”中,主持人让写出自身优点十条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依次回答、展示,那些自信甚至是自恋的言论引爆全场。此时此刻,同学们没有了羞涩,也没有了胆怯,没有了畏缩,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全人课堂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学生的问题与困惑,着眼于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教师和学生的人生阅历、生命感悟、生活故事等作为教育资源,“用一生的工夫”备课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学生在课堂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师生之间相碰撞、相交融的生命课堂,每个学生在这种学习的课堂里实现着和谐共生。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近年来,沂南三中坚持“课堂即人生,人生即课堂”的大课堂观,重构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掀起了一场以师生整体生命质量提升而推进的全人教育实验,在“心怀生命、成就全人”的实验探索中,不断促使每个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山东教育》20164月第1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