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归一:做有思想的教育
发布日期 : 2016-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百脉归一:做有思想的教育
——章丘五中教研改革解码
黄 明 潘 云
高考一批本科上线人数:2009年69人、2010年75人、2011年98人、2012年127人、2013年183人、2014年284人、2015年410余人,连续7年实现“低进优出”的高速增长。与之同步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学生乐学善学、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是弥漫在校园里的乐观进取的青春气息……
不凭“水多泡倒墙”,不靠“时间加汗水”,一所县级市的普通高中何以拿出如此漂亮的数据,营造出如此高昂的士气?答案是高擎着思想的大旗,高扬起教研的风帆,遵循着“思想引领—理论提升—课题带动—课堂提效—课程构建—策略跟进—品牌形成”的发展脉络,章丘五中成就了自己的发展奇迹。
融会百家思想 开启教研大幕
章丘,一座泉水的城市,“一泓清沁尘无染,万颗珠玑影自圆”。郦道元称之曰“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汇聚成独一无二的百脉泉群,汩汩流淌至今。
如同这群泉吐珠,百脉归一的自然造化,章丘五中的教研改革也是在融汇众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引领和推动着教研改革的实践,最终自成一家之说。
章丘五中始建于1979年,现有教学班64个,在校生4400多人。本世纪初,章丘五中就提出了“先学一家,融汇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的教科研指导思想,先后经历了初学理论的“目标教学”、浅层实践的“诱思探究”、理性反思的“有效教学”和创新发展的“高效教学”四个研究阶段。纵观每一阶段,无不是以理论为先导,以思想为动力,以课题为载体,以实践为指归,以效能为目的,从而开创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可喜局面。
一、初学理论的“目标教学”研究阶段
章丘五中的教研改革是从问题开始的。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上世纪末的基础教育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十分明显,许多教师仍把“水多泡到墙”“时间加汗水”“拖时间,压作业”等当作制胜的法宝,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质量却始终在低谷中徘徊。学校教育遭人诟病的不只是升学率的不尽如人意,还有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摧残。面对高耗低效、畸形发展的教育现状,章丘五中前任校长拨云见日,鲜明地提出了“靠理念超前求突破,向改革创新要质量”的发展思路。
1999年3月,章丘五中引进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拉开了学校教研教改的序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乃至当今的现代社会,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推动变革、发展的历史。回望中国,且不说至今烛照后人的先秦诸子的思想光辉,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单是肇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就见证了思想改天换地的力量。
改革无关大小。世界如此,章丘五中也是这样,只有集聚起思想的力量,改革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于是,学校领导率先垂范,通过“集体培训、个人学习、理论考试”等方式带领全体教师学习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本杰明·布鲁姆,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20世纪70年代提出“掌握学习”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被称为“乐观主义”教学理论,它从根本上反对个别差异先天性和不变性的观点,而“主张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他的“控制学习”和“合作学习”两大教学法,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成为可能。
布鲁姆的教育思想使章丘五中的教师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逐渐破除了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偏见,转而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积极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样的发展。布鲁姆乐观主义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启迪了教师的心智,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从而为学校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了操作性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益。2003年,校长李永东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单元目标教学的研究》结题,并于2004年获得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一研究成果在章丘五中此后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在这一阶段,学校还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了赞可夫的“一般发展论”。“一般发展”即全面发展,赞可夫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进而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并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的重要性。在本阶段,尤其在此后的高效教学探索中,我们都看到了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
掌握学习、合作学习、目标分类、一般发展、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给了老师们全新的思考,为他们提供了改革的方向与动力。于是我们看到,老师们逐渐抛弃了“一本教材、一个教案、课上满堂灌、课下作业补”的积习,开始关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并关注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此受到尊重,教学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着重于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教研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教学成绩也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
二、浅层实践的“诱思探究”研究阶段
理论的牵导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从理论浩海中选择一项适合自身实际,且高效管用、可持续的理论用以指导改革实践,却绝非易事,尤其是在知识爆炸,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这样的选择需要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敏锐的目光。面对如此的抉择,章丘五中一班人看到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教改方面的巨大推动作用,果断决定,以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这一理论为基础,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张熊飞教授遵循“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教育科研路线,潜心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成果。专家赞誉其“具有中国特色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及理论意义”“操作性强,易学,实用,有效”。
学校把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为首选教学理论书籍,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并两次邀请张教授来校讲学,学校也有幸成为该项目的重点实验基地。
2002年9月,李永东调任章丘五中校长。为了让“星火之态”的教研改革形成燎原之势,也为了走出模仿实验的困境,他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课堂,提出了“先学一家,融汇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的教研改革发展目标。学校实施“书香工程”,引导教师悉心读书,研读经典,通过举办读书沙龙,读书论坛,引领教师充实思想,提升理念。坚持“请进来”,延聘专家来校授课;鼓励“走出去”,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学术观摩研讨活动。坚持向“实践”学,立足课堂,大力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技能大赛,以赛育人,活动推动,不断推进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基本宗旨是“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一个“诱”字,学生要突出一个“思”字;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迁移、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构建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落实好“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全身活动,心灵体验”这三个要素的全程贯穿性。
基于这一理念和方法的课堂教学,一扫“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满堂灌、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沉疴,真正赋予了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因而获得解放,学习的内在动力得以空前释放,教学成绩也迅速得到提高。当年,章丘五中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大幅提升,让老师们着实看到了教研改革带来的真金白银。
立足“融汇百家,自成一家”的科研发展目标,章丘五中在推进诱思探究教学的同时,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巴班斯基《最优化论》、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理论》等。其中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张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这显然为此后的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004年,李永东校长主持的研究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新课程中的运用》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2006年以会议形式结题。同年秋季,当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时,老师们惊喜地发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与诱思探究教学主张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的教学目标竟如此吻合;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与诱思探究教学的“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全面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也如此一致。这样的思想引领、改革先行,让章丘五中在新课程改革中占得了先机。
改革正未有穷期。章丘五中顺势规划了“理念领先、典型引路、全员参与、单向反思、双向交流”的教科研思路,按照“分类推进、循序渐进、贵在坚持、重在实效”的原则,以科研推动教研,以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推进,在“自主达标式”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主体探究式”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初步构建形成了“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特色,办学效益显著提高。2004年王林凯同学摘取济南市“理科状元”桂冠,2006年孙波同学荣膺章丘市“理科第一”,二人先后被清华大学录取。同年,在济南市首届“全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中,学校荣获“高中学段”团体总分第二名。
三、理性反思的“有效教学”研究阶段
从2008年开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山东省强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开足、开全课程,把时间、能力、健康还给学生。此时,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显著实绩的章丘五中,又踏上了新的探索之旅。
经过了前段丰厚的思想储备和理论积淀,老师们已经逐渐具备了从“先学一家,融汇百家”向“发展创新,自成一家”的过渡。于是,学校适时引导老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学习、积累、研究、反思、总结,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杂乱的东西规律化、经验的东西理性化,构建自己的教学系统,形成自己的方法策略,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争使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相应实施了以“课堂改革、课题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三课工程”,确立了“核心课题”攻关研究,激励教师围绕“三课”进行项目研究和课题研究。同时,围绕“三课工程”开展的教研活动也是异彩纷呈:两年一次的全校教师素质大赛风生水起,一年一度的学校课程实施研讨会精彩纷呈;公开课、研磨课,老师们各显神通;推门课、抽检课,个个神态自若;课题展示、课后反思、同伴互助丰富多彩……多措并举,不断地打磨、矫正、完善,终于形成了具有五中特色的“导学一体 主体探究”高效生态教学模式。
2011年10月,学校出台了《章丘五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办法》,围绕着“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教,用多长时间教,如何评”,对近三年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富有五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所形成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全力推行了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一体的导学案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线路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山东省科研所立项课题《章丘五中导学一体、主体探究有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6月顺利结题,并获省厅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此一阶段,章丘五中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学校先后就校本教研制度、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办法等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通过校长专题讲座、学校课程实施研讨会等,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付诸行动。特别是加强了对教材、课标、考纲、考题“四要素”的研究,重新整合教材,初步构建起了学校课程体系。其中,校美术教师张超的《色彩教学》、心理教师康宁的《单亲家庭高中生心理特点与辅导策略》两课程成功入选省级优秀课程资源。语文组编写的30万字的《高中语文“读写一体”辅助教材》,对语文读写教学分四个学段进行了有序规划,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鉴于章丘五中在以教研促教改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绩,济南市教科所专门在学校召开了济南市教育科研现场会,全面推广了章丘五中的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学校共立项“校级课题”五批,计上百个课题顺利结题;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19个,其中国家级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新课程中的应用”等11个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鉴定;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科研示范基地,课题“主体探究式教学研究”荣获全国教育管理科研成果优秀奖。其间,老师们撰写各类教研论文500多篇,有60余篇获全国一等奖,20多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
起于思想,立于理论,成于实践,章丘五中教研改革的成功经验不可不察。
其实,现实中不少学校也都在倡导读书,研学理论,有的也不可谓不轰轰烈烈。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和教学实绩的提升。章丘五中的成功恰在于他们在博采众家的同时,找到了符合时代发展和自我需求的理论支点,并开创了一条用理论改造实践的有效途径,这就是以课题为中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理论对于现实教学的改造与重建,并且最终落实在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上,也因此避免了空泛学习的空疏与不可持续。
实践使五中人认识到,要搞好教育科研,一是须有核心课题,作为科研兴校的支点;二是课题须全员参与,做到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研究;三是学校须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李永东说,校长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引领者,行动上的践行者。不仅要主持制定科研规划和重大决策,还要主动承担重点课题研究,并组织班子合力抓,带动下级层层落实,由此才能确保他们对教研改革的指导既高瞻远瞩又紧接地气。事实也是,在上述教研改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见校领导所主持参与的课题,看到他们研读理论的身影,触碰到他们务实深邃的思考。
李永东说,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目前学校处在哪里,我要把学校带往哪里,怎么带往那里。这样的思考令人想起古希腊先哲的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有这样的大思考,才会有人生的大智慧,事业的大追求。这就如同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乃是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家,道是万物之祖,天地精神;在儒家,道是人生终极目标,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慨叹:“朝闻道,夕死可矣。”求道就是对规律的探寻,对价值的追求,作为一校之长,有这样形而上的思考,才会带领学校实现对现实的超越,步入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李永东所说,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校管理,用教育教学规律引领教科研改革,这是我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的人生追求,也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
大思考、高境界来自于读书,除了读布鲁姆、安德森、加涅、赞可夫、巴班斯基、维果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张熊飞、皮连生等人的著作,李校长还组织领导、教师学习《学校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学习现代心理学著作,并广泛涉猎《教育经济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社会学》《人口学》等相关知识。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无疑是教育的前提。现已成长为章丘五中副校长的潘云写道:“布鲁姆站在行为主义立场上的目标分类和评价理论,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开始考虑到评价的手段,否则教学目标就会落空。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首创了思想政治课‘五步教学法’,并在全校推广。现在看来这真是算不了什么,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学校里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虽然不免繁重教学任务和理论素养、研究条件的限制,但是,我们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手材料并需要加以总结和升华,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要加以解决。这不仅使得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可能,而且成为我们的优势。”
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在章丘五中领导、老师身上分明看到了对教育、对职业的执着的爱。哲人说,比爱更高的是理解——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理解人生的价值。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五中人对教育的爱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爱,是最高尚、最深沉的爱。
创新“SCE” 终成一家品牌
泉生多元,百脉归一。在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博采众家、探索改革之后,章丘五中的教研改革终于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高效教学”研究阶段。
2013年新学年伊始,章丘五中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教学策略研究上,即“如何学”和“如何用更少的时间学”。但经过多方论证他们才知道,教学策略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是高中学校,全国还鲜有成功的范例。但是,空白就是机遇,填补就是动力。依旧是理论先行,实践紧随;往复循环,螺旋提升。这次,他们选择了皮连生教授的《智育心理学》。
皮连生,华东师大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曾独创我国六部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模型。在皮连生看来,认知策略是一种教学生学会如何思考的知识,这种知识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他说:“加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以智慧技能为中心,我非常赞同。因为,智慧技能所包含的概念和规则要转化成能做事的能力,需要专门练习,这就是学校里的主要工作。”
基于这样的理论,五中开始了以“教学策略”为中心的教改研究,并最终创建了包括“共享式备课”“建构式课堂”和“嵌入式评价”在内的全程高效教学的“SCE项目教学系统”。SCE系分别取share(共享)、construct(建构)、embedded(嵌入)的首字母。
首先,“项目”是指教学管理自上而下全部采用“项目管理”的策略,如级部教学团队、学科备课组团队、课堂学习共同体和具体教学的重点探究点、宿舍生活小组等均采用“项目管理”“项目合作”“项目互助”的策略。例如:“备课项目合作组管理模式”指将学科组的老师分成几个项目合作组,每组承担若干个教学项目,根据备课组长分配的任务,提前一周在合作组内研讨、备课、搜集资料、编制设计,在学科组集体备课之前提供主备资料,用于大组集体备课时的讨论研究。
所谓“共享式备课”,是指在项目合作组提前准备的基础上,将“导学案和导教案初稿”“评价题目”“班级作业组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准备过程中的核心设计思路和遇到的困惑”等,以说课的形式提交大组集体备课,共同商议完善集体创优的备课过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他们将共享式备课细分为五种类型,包括:基于教学策略的共享式集体备课(主要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新授课)、基于课程整合的单元章节集体备课(主要针对高一高二的单元章节复习和高三一轮复习)、基于高考二三轮复习阶段三种集体备课、基于学情教情的个人二次备课、基于班级作业组集体创优的协调式集体备课。
例如,“基于教学策略的共享式集体备课”是共享式备课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三步六环节”的操作流程进行。第一步:项目准备,每个项目合作组根据开学前制定的项目合作任务,提前准备备课材料。第二步:集体研讨后由主备人对导学案进行说课,再进行组内讨论,形成完善的导学案;再由主备人对导教案进行说课,组内讨论后形成完善的导教案。第三步:固化成果,由主持人总结,最终形成完善的导学案、导教案。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章丘五中集体备课的重心从启动“SCE项目教学系统”后,即由基于知识的集体备课转变为基于教学策略的集体备课,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制定策略。2.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策略。3.自主学习方式和策略。4.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策略等。
特别是在商讨教学策略时,老师们会根据学习分类基本理论,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清晰地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便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前者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后者则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而与之相对应的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则是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因此,区别两种知识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这样的系统化备课,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也自然得到老师们的拥戴。物理组老师表示:“集体备课从以内容为重心转向以教学策略为重心,让老师们从各自为战转向步伐一致。”生物组老师说:“集体备课随时随地,除了每周两次大的集体备课,我们每一位老师上完课后都会把自己的策略实施情况与其他老师分享,即时交流,及时讨论,以便于老师们根据学习新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所谓“建构式课堂”,是指以科学取向教学论为指导,在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按照“三步六环节”的操作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习得、巩固与转化、迁移和应用。完整过程为:
第一步:课前准备。包括个人备课、收缴批阅预习案(环节1),个人二次备课,优化导学方式(环节2)。第二步:课堂教学。包括立标、示标,总结评价预习案完成情况(环节3);学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点评、总结、升华(环节4);达标,反馈,当堂检测(环节5)。第三步:课后巩固。完成课后练习案,收缴批阅(环节6)。
来看一节语文课——《再别康桥》。
本课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思想,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品读诗歌的语言美,探求作者的至真至性之情。【李永东校长反复强调教学首先要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因此,学校对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选择有着严谨规范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优美的音乐悄然响起,是《秋日的私语》,炫美的画面中映出诗人俊朗的面容。此情此景,真的是令人陶醉……
示标:透过诗歌的语言探求诗人的康桥情缘;朗读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二、预习案反馈:表扬优秀,鼓励落选的小组加油!
三、知人论世: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作者(板书),我画线,你填空。在进入剑桥这个文化浓郁的圣地后,徐志摩度过了他最幸福的日子,在康河撑篙划船是最快乐的,完全陶醉在康桥金柳、青荇、清泉的美景中,还结识了美丽智慧的林徽因,沉醉于康桥美景和甜蜜的爱情中,而今故地重游又要离开,自会有深深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
四、解读诗歌文本:安排了难度系数依次增加的5个小题:1.三个“轻轻的”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都相同吗?2.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3.如果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改为“轻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自主、合作探究后,小组展示,自由补充)
学生点评:
*一组能从本体喻体的特点出发,联想到柳树的柔软和新娘的腰肢、长发、穿红着绿极为相似,很直观,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新娘般的袅娜的柳条,有美的体验。所以,我投一组一票。
*五组抓住“慢”和“漫”的词义的区别,结合作者在康桥经历,点出漫不经心,随意的划船,突显徐志摩在康桥的自由悠闲快乐的生活,也恰当地点出了情感。所以,我投五组一票。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更好地渲染了一种静谧气氛,注重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离别中缠绕着淡淡的伤感情愫,当然不可写成“唯有夏虫的鸣叫,响彻今晚的康桥”。(掌声起)
……
五、我声传我心,朗读出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朗读形式。(小组展示。有小组齐读、男女生对读、配乐朗读,博得阵阵掌声。)
六、当堂检测:对于文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学习了《再别康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徐志摩?(同学答案:浪漫的,多情的,多彩的,有爱的……)
七、课后作业:同学们,你们正值做梦的年龄,写诗的年龄,拿起手中笔,写下你的五彩斑斓的梦吧!多年后,当你回首这段难忘的岁月时,你会发现泛黄的日记里夹着你的这首青涩的小诗,记录你青涩的青年故事!(下课)
学生课后的自创小诗:《有感》——
轻轻的我哭了/正如他轻轻地说/我轻轻地擦拭/拭干那伤感回忆//操场上的秋千/荡出公元前的思念/天空上的风筝/放纵出世纪的牵绊……
所谓“嵌入式评价”,是指以学习目标的生成为标准,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为依托,以各类测试和学分认定考试为补充,将课前诊断性评价、课中即时性评价和课后延时性评价有机结合,让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促进和巩固学生学习结果良好实现的教学过程。
“SCE项目教学系统”的推行让学生们满意地说:“初中时的‘满堂灌’让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从到高中后,老师提前发放导学案,把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我们学生。还在班级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了大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们也感触颇深:“之前教学,从书店购买一本教案书,让学生死记硬背,做题讲题,整得自己很累不说,学生也学不进去。采用SCE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变通,学会一道题,通过自主综合后会变通出一类题,学得更扎实有效了。”“‘SCE’不光把学生教好了,还提升了老师的教学素质,让老师们克服了职业倦怠,实现了个人的二次发展。”
高质量的教科研活动让学生受益,也让老师且研且教且成长。在济南市组织的“一师一优课”比赛活动中,章丘五中获章丘市推荐的数量为29节,9人获得济南市一等奖,高居章丘之首。在2015年举行的全市教学能手评选中,共有20名教师入围,五中独占6人。部分老师也因此跻身省市级骨干教师行列。
营造良好环境 为教研改革保驾护航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章丘五中将思想付诸实践,化为有形的高效教学系统;让理论成为实绩,化为学生的升学佳绩、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让我们再一次相信,谁拥有了思想,谁就拥有了变革现实的力量。
然而,思想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实践的施行需要制度的保障。章丘五中在推进教研改革的同时,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是宏观的文化保障。多年来,章丘五中的教科研工作蒸蒸日上,这和“和实”文化的引领有极大关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和实”文化,是五中人理想信念、政策制度、行为方式和物化形态的总和。简单说,“和”,指的是和睦、和谐、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实”,指的是实在、实干、实事求是。升华一下,那就是凡事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勇于探索教学规律,遵循规律发展学校,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风格独具的教师(和而不同)。为此,学校紧紧抓住和实管理、和实教学、和实德育,努力践行“和实文化”,形成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二是中观的制度保障。从学校层面扁平化管理的实现,到各级各类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章丘五中的制度建设可谓巨细兼备。2013年9月,学校开始推行德育管理分部评价制,即一位副校长负责级部全面工作,一位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其他中层领导分成两部,各自负责一部分班级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有效激发了部分中层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竞争”,2014年9月,学校又进一步实行了“学校协调下的分部管理负责制”,即一个级部分成两班人马,由两位副校长分别负责,两个部在教学的重大问题上保持一致,其他方面竞争与合作共存,在这种体制下领导和老师的积极性都充分激发出来,级部管理出现了千帆相竞的良好局面,各级部的学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成绩也水涨船高。
在章丘五中,凡是有工作的地方就一定有制度。比如教科研,学校就制定有《教科研实施方案》《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课堂教学过程及评价基本要求》《课题研究经费的管理使用办法》等二十几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对教科研全程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先学一家,融汇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的教科研指导思想落在实处。学校也因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提升,而有幸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的“优秀生源基地”。
三是微观的措施保障。多年来,学校实施“教育科研”带动战略,坚持“眼中有学生,心中无基础,脑中有目标,胸中有策略”的办学方略,以“领袖气质、团队精神、一流事业、精彩人生”为育人目标,解放思想,激活体制,内涵提升。同时实施“特优教师”和“名牌学生”培养战略,努力培养“有品质、有气质、有素质”的三有教师和学生。此外,还有有关学生管理、课堂教学、教师成长等一系列现实举措。与学校的大政方针和各项管理制度一起,为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全国教科研示范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等殊荣,并成为山东省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首批“教育家成长”活动基地。
群泉吐珠,百脉归一。融汇百家,终成一家的五中教研改革正昂首走向新的征程。李永东校长说:“我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质量发展阶段、效能提升阶段、幸福共享阶段。现在章丘五中尚处于效能提升阶段。我们已经制定了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学校的努力方向是法治学校、德育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学校、特色化学校、国际化学校。学生培养目标是领袖气质、团队精神、一流学问、精彩事业、责任人生。”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轻有为、青春勃发的章丘五中正甩开臂膀,向着幸福共享的阶段进发。
(《山东教育》2016年3月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