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大美育”体系让“美”从云端“落地”

发布日期 : 2016-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本刊通讯员   张桂玲

 

“以往,相对于德智体,各区县及学校均存在对美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导致了美育只是停留于‘纸面’,漂浮在‘云端’,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近日,据淄博市教育局局长赵新法介绍,针对这种现状,淄博市教育局经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后,于2013年初正式提出了在全市推进“大美育”的构想。

而今,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行动,全市以“渗透、融合、协同”为工作思路,通过在“全员、全程、全面”上出实招,在“品质、品格、品位”上下功夫,抓住大美育载体建设这一核心,实施“学科渗透、艺术美育、多维共进”三线并行的战略,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美育,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小、初、高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大美育”体系。

 

“学科渗透” 

让美育“无处不在”

 

2015年初,经积极筹备,全市教师美育思想第三次研讨会在淄博四中召开。

此次会议,在积累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个共识”——“美育”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是所有教学课程都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是“美育”的实施者,要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并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和审美的和谐发展。找到了“一个载体”——课堂,并提出了编写《学科美育指引》的构想。

“编写《指引》,目的在于通过挖掘和发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中的不同美育元素,实现‘对100%的学生在100%的教育时间和空间里实施全面的美育’这一目标,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面’。”

据淄博市教研室具体负责领衔编写《指引》的宋坤谋老师介绍,目前包含了小、初、高在内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指引》,正在编写过程中,预计2015年底全部完成。编写体例包括“蕴含的美”“师生素养”“审美设计”三大模块,力求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和渗透美育提供参考。

在淄博四中的生物教师袁美玲的课堂上,记者切身感受到了美育是如何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中“落地”的。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交响/是谁,日夜为我守边疆/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何等模样……”走进高一(10)班,一个名叫宋立潇的女孩,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一首“生物诗”——《猜猜我是谁》。

原来,在袁美玲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根据生物学知识编写成“生物诗”、口诀、谜语、思维导图等,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戏剧形式呈现出生理过程,自主绘图和模型制作,将生物实验搬到日常生活中,已成为让该班学生深深入迷的生物教学新常态。

譬如在学习《生物技术与实践》时,她与孩子们一起玩起了“舌尖上的生物”,学生可以学习并实践中国的传统工艺,如米酒、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等。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她则将课题改成了“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营养”,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辨别“真假纯蜂蜜”“真假奶粉”等。

袁美玲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自然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种代谢活动相互协调之和谐美;模型的和谐、流畅、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科学家在科研中表现出的人格美等。

“当课堂凸显出学科特有的美育元素,将学生带入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与境界,生物学科所给予学生的便不再是枯燥僵死的知识,而是一种‘生命的滋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情感是从学生心灵深处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生硬冰冷毫无效果的灌输;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是水到渠成之事,而非只是一个写在备课本上的口号。”

“无论是什么学科,让授课教师自身、学生及听课教师‘满意’的课,首先应该是一节‘美的课’,包括知识呈现的手法美,知识获得的过程美、思维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情感美等。”

据宋坤谋介绍,正是这样立于“超越知识与技术”的审美评价取向,为所有的学科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美育的内涵,如何在课堂中实施美育明确了方向。由此,让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成为可能。

据悉,在淄博市属各学校及各区县中小学,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袁美玲一样在学科美育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并已形成鲜明特色的教师。如淄博十七中(淄博艺术中学)的政治教师刘春玲,结合艺术特色学校学生的实际整合教材,借用不同流行歌曲的旋律,精心编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创作了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修1》《政治生活必修2》《文化生活必修3》《哲学生活必修4》模块教学中的部分政治学科歌曲,将抽象的知识编成了学生人人爱唱的流行歌曲;张店区绿杉园小学的语文教师徐美华独辟美育蹊径,以成语为主线,开发出了“读论语,学成语”“读历史,学成语”“读笑话,学成语”等系列课内海量阅读课程,成为全市学科美育实施的“排头兵”,为全市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探索提供了范例和参照。

 

“艺术美育”课程建设

促成“大美育”生态

 

“美育的实施,只有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丰富优质、可供选择的艺术课程作为支撑,让真善美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心灵的土壤,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成为照亮精神世界的力量。”

在淄博市教育局局长赵新法的这一主导思想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供学生选择的美育课程建设正在成为淄博一道最耀眼的风景线。

为确保美育在全市各校真正“全面开花”,2013年淄博市教育局出台了艺术美育课程实施的相关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画底线”,各中小学严格执行美育课程计划,对未能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的区县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价,评优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保基本”,统筹城乡美育课程的装备资源和师资配备,满足美育课程与活动的基本需要。三是“上水平”,着力提高美育课程质量,将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形成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

文件的下达,迅速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美育“浪潮”。目前,全市各校正在努力走向“上水平”阶段。其中,以“普及+提高”为主要特征的学生社团课程建设成为各个学校的重要美育阵地之一。

以张店区为例,地处农村的湖田小学,正是以美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师资优势,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成立了竹笛、古筝、棋艺、剪纸、建模、合唱、乒乓球等社团,惠及了全校一千余名学生,实现了学生“走班选课”的艺术自主发展模式。学校一、二年级每周新开设了一节乒乓球课,三、四、五年级有棋类课和古筝、电钢琴、扬琴、国画、水粉等艺术社团,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了一流的多元化艺术教育。“现在我们湖田小学,学生人人都有‘绝招’:一、二年级的孩子不仅会吹竖笛,打起乒乓球也毫不怯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能把《茉莉花》这样的名曲用竹笛完美演绎,而且人人都会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采访中,校长郭伟兴奋地告诉记者说。

张店区的美育“区域行动”同样走在了前列。20155月,以实施“大美育”为目标的张店区“素质教育超市”正式开张,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开放,设有自由搏击、传统武术、书画、手工制作、器乐、舞蹈等十余个培训项目,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了可选择性,同时也为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提供了师资培训支持,为张店区已运行9年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开辟了一方新阵地,形成了“基地+社团+超市”三维共进、联动互补的美育新格局,成为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的第三大平台,为全市美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样板,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其他区县和学校,记者同样看到了各具千秋的艺术教育课程,也正在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境界的“强力引擎”。

全区各校千余个社团竞展风采,形成了“校校有方案、班班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格局。特别是“游泳进课堂”活动,已在全省形成了较好影响,成为具有鲜明张店特色的品牌项目。

每到开学,公布课程表都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在临淄区晏婴小学,老师们却变成了“商贩”,卖力地宣传自己的学科,而孩子们则成了“顾客”,可以在其中自由选择心仪的课程。

这是晏婴小学2014年起推出的一项新举措。每周三,除国家规定课程外的兴趣课程都由学生自主选择。今年晏婴小学共组织了58门课,包括3D打印、乐高机器人等新兴事物,也有戏曲、书法等传统技艺。学生们兴致高昂,活动刚开始,便有一些课程人数爆满。

“各区县各学校立足实际多姿多彩的艺术课程建设,促成了全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育生态,首先是得益于有效的机制保障。而机制,则是基于一线问题,满足基层需求而建立的。”

据淄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秋季,淄博市中小学美育工作调研历时三个月,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全面参与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10个区县教育(体育)局及分类随机抽取的51所中小学校展开了重点调研,发放调查问卷3060余份,向基层求智问计,调研成果被评为山东省一等奖。

以调研为基础,2013年初,淄博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美育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中小学美育的总体目标,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美育内容和要求,强调要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面向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全程美育——贯穿每个学段每个学科,全面美育——紧扣每个活动每个环节,构建中小学“大美育”格局。

艺术美育课程的实施,正是整个美育机制中的关键一环。

 

“多维共进”“互融互动”

为美育“保驾护航”

 

“德智体美,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抓。其中,美育是贯穿整个教育的精神统领,体现的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要注重多层共进,顺势而为,合力而为。”

赵新法强调,在加强教育内部的幼、小、初、高教育中的美育,使其相互衔接的同时,也要注重统筹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的合力。

为此,淄博市教育局采取了四大行动为美育“保驾护航”。

一是规划了详尽的时间表路线图,制订了《中小学美育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计划,围绕“教师崇尚美、文化倡导美、课程渗透美、科研探索美、活动习得美、资源拓展美”六大板块,分年度规划设计18个美育项目,明确9个职能科室、单位的美育职责和近三年(2013-2015年)需要开展的主要活动。遴选确定全市中小学美育实验学校80所,充分发挥其在大美育格局构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市级督导责任区中小学美育工作专项督查积极推动中小学美育工作。

二是多项措施力促美育项目落地。从师资培训入手,在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中研修“教学艺术及审美化教学”,在淄博教育信息网开设了“美育之窗”“美丽一瓣”栏目,普及美育知识;组织全市教师美育论文评选活动,提升各学科教师美学素养;开展“我们身边的美”主题教育活动,“寻找淄博之最”,大力宣传“最美教师”;由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合举办了全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参赛教师涵盖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各学科教师,大赛要求之一即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美育。此次大赛有力地推进了淄博市全员、全程、全面“大美育”格局的构建。制订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学校开发优秀美育课程资源;开展中小学动漫教学实验学校创建工作,运用数字技术创造美;分两批确定淄博市校外美育基地55所,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学校三级校外美育基地网络,实现了优质美育资源共享;依托中小学校外美育基地开展“风情周末”摄影大赛、“书风墨韵、与美同行”书法展,展示美育成果,总结美育经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利用已有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书法教育,成立各级书法教育委员会,发挥行政推动和专业引领作用,广泛举办各类展赛活动。两年内,“全国中小学中国书法数字化教学基地”揭牌,建立了淄博市中小学教师书法培训基地,创建了三所“王羲之书法特色学校”。师生书法作品在全省、全国组织的艺体、书法大赛中连续荣获大奖,在全省形成了较强影响力。

三是品牌艺术教育活动系列化。淄博市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小学生“百灵”艺术节分别以“美在身边”“与美同行”“美丽与我”为主题,引导师生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通过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不断总结美育经验。组织收看十艺节期间的优秀艺术节目及“弘文尚墨”书法艺术展,通过欣赏经典作品提升师生审美素养。成功组织了山东省中小学生合唱节、戏剧大赛(淄博赛区)的比赛,展示了全市的美育成果。此间,桓台县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

四是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美育资源优势和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张店区教育局近两年来组织了系列淄博市“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并立足中心城区资源优势,协同市体育局组织开展了“游泳进课堂”课程化实施,让每个中小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专业性系统训练,目前已实现了全区中小学“全覆盖”,广受家长好评。近期,该区留俄音乐博士孙兆润回到家乡后,主动报名成为“素质教育超市”的志愿者,在“超市”中设立音乐工作室,利用星期二、三、四上午的时间义务对学生和在校音乐老师指导培训。

为解决学生下午放学后到家长下班这段“家长监护盲区”时段难题,张店区西六路小学还成立了淄博市首家“大课间”艺校,学校特聘市内10名艺术顾问在这一时段义务为学生提供艺术课程的辅导。

“大课间”艺校主任张愚告诉记者,艺校将在学校各个艺术社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片区内市歌舞剧院、京剧院、五音戏剧院、交响乐团等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开设管乐、弦乐、吉他、手风琴、舞蹈、曲艺等课程,下一步将根据情况再逐步开设美术类课程。

临淄区注重用美育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给班级命名,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同时将美育融入课程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育资源。临淄区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高度重视足球教育,积极研究构建学校足球文化,提炼出“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放弃、拼抢到底”的足球精神,自2013年开始,每年都举办“齐圣杯”临淄中小学生足球节。齐陵一中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剪纸艺术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把剪纸艺术纳入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通过剪纸艺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齐文化,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和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欲望,被教育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桓台县注重美育过程中的素养教育、通识教育,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寓教于美,增强教学直观性、艺术性、观赏性,引导学生获得生动的审美体验。按照学龄段分批次组织学生参观王渔洋文化博物馆、图书馆、校史馆,欣赏优秀影视剧和文艺演出等,以接受美的熏陶,提高美的品位。点面结合开展艺术教育,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乡间地头,邀请民间艺人传授苇编、剪纸、陶艺、地方戏曲等技艺,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碰撞结合产生的火花,在亲身实践中感知美的“无处不在”。

博山区注重提高教师美育素养,增强美育责任,鼓励教师重修艺术,大力推进学校教师艺术社团建设,开展艺术活动,培养艺术爱好,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全区各学校成立教师声乐、书法、朗诵等艺术社团60余个,定期开展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审美素养,为审美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坚信,以美立心,以美立德,以美立行,美育一旦深入于学生心灵,就一定会释放出不可忽视的巨大能量,成就学生的精神气象之美,健全的人格之美,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之美……”谈及下一步的美育工作,赵新法表示,“美育永远都是进行时,没有终点!”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