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真

发布日期 : 2015-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让教育回归本真

——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扫描

本刊特约记者   苗成彦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幸福事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以“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宗旨,坚持“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把爱与创造作为教育的起点,积极探索育人规律,以共同体建设作为管理创新总抓手,以学术委员会制度、学科首席教师制度、班教导会制度、教育议事会制度为支撑,以课程整合改革为路径,着力打造“一体两翼”学校特色建设工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平台。这里,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幸福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学习,放飞自由的梦想,舒展着自由的个性,享受着因创造带来的愉悦体验。

 

让教育回归真正的起点:唤醒生命,立德树人

 

1.把握教育起点,办有灵魂的教育

什么学校是好学校,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在李思栋校长看来,学生来学校求学,除了应该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之外,还应获得应有的文化知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为以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办学要有超然的情怀与境界。我们应静下心来,让教育回归起点,回归教育的本真,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办有灵魂的教育。”对于教育的“本真”,李思栋认为,“本真”应蕴含于学校日常生活之中,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回归。教育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去发现和开掘每个学生生命中最绚烂,也是最初的辉煌,让孩子们从此带着阳光与信心,带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走向人生未来。唯有如此,基础教育才能担当起回归本真的使命。

“李思栋这位同志为人厚道,有思想、素养高,把学校交给他定会让大家放心。”20127月,临沂市罗庄区教体局局长周广军与区教体局领导集体达成了共识。李思栋由业务副校长成为册山中学的“掌门人”。

针对教育教学活动重复、交叉、低效的现象,在李思栋带领下,册山中学确立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尊重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办学宗旨,并以生命价值理念统整各项教育活动,发挥校园建设、校本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创建等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

“对人不感激,对己不克制,对物不珍惜,对事不关心”,是当今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期,教育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办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让教育回归本真,为每个学生将来成为自主自立、勇于担当、乐于合作、立德立行、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品格的‘大写的人’打下基础,让每个人成长得更好。”李思栋这样说,“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育者把这种‘真’蕴含在管理的每个细节,把责任、生命与求知放在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让这个平台充满情感又融入理性思维,通过教育教学凝练人生的品质和内涵,让生活其中的每个学生诚实、率真、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充满智慧和理性,实现品性与知识的共长进。”

基于对教育的长期思考与积淀,李思栋带领大家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提炼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方案,并出台了“三步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的《校本发展规划书》。

“其实,爱与创造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教师的首要任务就要坚持人本教育观,把准教育的起点问题,把整个身心放在对生命尊重与唤醒上。否则,教育的其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李思栋说。

尊重人,就要从尊重师生的生命开始。只有对教师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才有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呵护,才有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回归。20142月,学校确立了“生命教育”的科研课题,实行课题研究全员化。围绕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堂构建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研究行动,如“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先从修养身心开始;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先从精神启蒙开始”等。

20145月,学校围绕“新人本教育”的办学目标,对教学、德育、文化建设等各项活动进行多元价值整合,初步形成了包括生命教育、尊重教育、唤醒教育、激励教育、差异教育、自我教育等六大教育序列,分层、分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唤醒、激励,还是教技术、教技能或方法?他们选择的唤醒与启迪。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故事唤醒等教育方式就是他们教育智慧的体现。王天河老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决不滥用批评“武器”来对付学生,而是以心灵关怀、细节呵护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会正确的东西。“学生犯了错误,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好时机,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也是学校亟待开发的一门德育课程。”王天河说。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尊重人,就是承认与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差异作为教育的前提。”学校把教师发展中的“师徒结对”方法运用到学生发展中,在学生中间建立起“师友结对”和谐互助的学习方式。他们根据学生天赋、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的差异,让两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成“师傅”与“徒弟”关系,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做人、做事方面,“徒弟”自觉接受“师傅”指导,同时“师傅”也主动指导“徒弟”不断进步。这种动态新型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教育生活场,已成为册山中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新的生长点。

20139月,新学期开学,学校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理想、信念、意志等动力不足的问题,启动了励志教育活动工程。一是利用课间操、班会课等时机举行宣誓活动;二是利用课堂教学等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三是结合特色班级创建活动,举行誓词写作与演讲比赛。针对各班级、年级开展的励志教育情况推选出“励志人物”,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时对“励志人物”进行表彰。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包括榜样激励、同伴榜样、评价激励在内的序列化激励教育课程。

王贤明从教10年,做了9年班主任,课前都要用至少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热身”,目的是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和兴趣激发出来。在他看来,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正班风,聚人心,树权威,比进步”是王贤明教书育人的“四部曲”。他希望自己和所有的同事都能走进学生的生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贵人”。

“‘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是学校倡导的新人本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我们做决策、定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思栋说,“只有以人为本,凝心聚力,才能把每个孩子培养成现代公民,把学校办成现代化学校,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2.把教师引入“专业”,让教师更富激情与尊严地教学

“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校长的重要使命就是不断为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首先是‘大写的人’的队伍,而不是其他。所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职业素养的回归。”李思栋说。

201210月,学校启动了从新教师到特色骨干教师、从新手型教师到经验丰富教师持续成长的“四大工程”: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签约工程、扬名工程、再塑工程,引领各类教师持续幸福成长。

实施“青蓝工程”,主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改意识和个性潜能,发现教学特色为目标。先是指导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活动。“青年教师签约工程”作为“青蓝工程”的配套工程,通过学校与青年教师签订合约,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导师让青年教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通过三年努力,青年教师实现“一年入格、两年定格、三年出格”的目标,并向名师迈进。“扬名工程”,即特色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制定特色教师发展规划,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骨干教师培养与使用办法,将特色教师发展情况实行动态考核机制,发挥骨干特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而“再塑工程”则是弱师帮扶和中老年教师的再提高工程,让中老年教师避免职业倦怠,迸发出教书育人的热情。“四大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每位教师都实现着职业素养的回归,也促进着学校的良性发展。

让每位教师保持自我更新、自觉发展的激情,是学校教师教育与校本培训所采取的另一策略。李思栋在担任教务主任时,发现教师的评价激励存在“一劳永逸”的弊端,于是他和大家制定了《骨干教师动态管理条例》和《册山中学教师发展性评价考核办法》,规定对获得市、区、校各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教师实施动态考核。对考核结果连续三年优秀的教师直接聘为下一届骨干教师;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则取消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骨干教师的“动态考核”机制打破了教师荣誉终身制,唤醒了教师积极进取的激情,唤起了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尊严和幸福感。

李思栋敏锐地发现,实践中常会出现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教师只管教学不管德育,或者只管德育不管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很不完善,导致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李思栋决定将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原有教科室职能回归本位,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并集课题研究、教师教育、德育研究、校本课程、综合评价等职能于一体,发挥研究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与服务作用,破解教师发展中遇到的德育专业化缺失的“短板”,让教育走向本真。

201211月,一场“用生命拥抱事业”的班主任论坛拉开了“德育专业化研究”的序幕。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专业化论坛,通过年级选拔、学生评议、校长认定等程序推出“有思想、有特色、有创新”的优秀班主任,在全校做报告与成果展示。“通过这种活动,引领教师树立师德新观念、育德思想和科研意识,整体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完整发展。”李思栋说。

当不少教师把目光只盯在“考什么、教什么”,注重分数、名次的时候,李元杰老师却“慢下来”,反其道而行之。开学初,李元杰总是带领学生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玩飞机航模、画数字油画。一时间,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滑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在论坛上,李元杰讲述了他那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针对学生社会实践体验缺乏、意志力薄弱的现状,李元杰带领学生开展“万米长跑走进民俗馆”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了时代的变迁,了解了民俗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审美素养和美好情感。

李元杰觉得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他在班里开展航模比赛活动。从搜集资料到制作,再到试飞、不断改进,让学生体会到简单的一个模型却蕴含着如此多的奥秘。学生放飞飞机的同时,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是放飞着美好的梦想。

一段时间过去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稳步上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元杰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表面上看来是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但最终保护下来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所以说,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全面的职业素养。做教育要贯穿育德意识和人性观念,只有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才能做出有味道的教育,学生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有张力。”刘福寿副校长说。

看到班上每个学生健康地成长着,李元杰打心里高兴,他更富激情,更有自信,更加执着地爱着他的“班主任一亩三分地”。

“每位教师所教学科的属性虽然不同,但每个学科的育人目的是一致的。学科教学应体现学科之美、思想之美和沟通之美,教师的教学要树立学科德育思想,让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不愧对师者称号。”高新中副校长说。

为了打通学科之间的育人“壁垒”和鸿沟,学校建立了学科协同教研机制,围绕学科德育进行“大学科”间的协同研究。通过集体教研、协同攻关,破解实践中遇到的重大课题,有效解决了单一学科教学无法解决的育人难题。随着一个个难题的解决,每位教师都走上了幸福的研究道路。

这里的每位教师在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自我实现,职业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这正应了那句话:“只有唤醒教师自我生命成长的自觉,才能真正拥有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自觉。”

 

让教育回归整体:凝聚愿景,和谐育人

 

“办学要有整体精神,让教育回归整体,要把整个心献给学校、献给师生。”李思栋说。册山中学始终关注人的完整发展,致力于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把办学目标、办学愿景分解为每个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中,通过提高教育领导力,将共同体愿景凝聚为学校发展愿景,实现整体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1.构建愿景引领机制,提升校本管理领导力

“生本教育,师本管理”是册山中学共同体管理机制的最大特点。据介绍,学校从2012年起,先后构建起年级管理共同体、学科研究共同体、班级成长共同体和家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等四个共同体。共同体实行愿景管理,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共同体机制是校本管理一次创新,是对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一种方式。年级管理共同体,以学术委员会制度为支撑,实现全面育人;学科研究共同体,以学科首席教师制度为支撑,实现全课程育人;班级成长共同体,以班教导会制度为支撑,实现全员育人;家校教育共同体,以教育议事会制度为支撑,实现全程育人。每个共同体通过和谐发展、有效运作,实现对教师发展和各类教育活动的价值引领和专业引领,促进了每位教师教育领导力水平的提升。”高新中介绍说。

初中每个年级都有发展的重点与核心,共同体中每一年级都有不同的发展愿景与管理目标,总的目标是“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得高攀”。如七年级重点实施礼仪教育和理想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一个知书达理、胸怀理想的人”;八年级重点实施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言行一致、知恩图报的人”;九年级重点实施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志趣高远、敢于担当的人”。三个年级发展的目标虽然有所不同,但因为有了共同愿景,每个学生实现了台阶式、连贯式的持续成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年级学科组长、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在学术委员会的价值引领下,都各自担当起不同的育人责任。“年级管理共同体”好像学校的“二级单位”,直接对校长、对学校发展负责。年级管理共同体的每一个年级实体都通过学科研究共同体、班级成长共同体和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协调配合、衔接一致,实现全面育人的愿景。

学校在年级管理共同体良性推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班级成长共同体,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班级共同体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班主任是核心,学生是主体,任课教师是主导,家长是纽带,四位一体。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育人合力系统。”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王新江说。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前提,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为确保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健康发展,该校出台了《班级成长共同体考核细则》,规定以师生和谐成长为核心追求,把教师的师德表现、常规落实、课堂教学、学科成绩、活动创新等综合量化,形成班级共同体成绩,对班级成长共同体的所有任课教师实行捆绑式评价,充分调动每位学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了全员育人的愿景。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学校建立了包括学科首席、学科教师、学生与异科教师、校外名家参与的学科研究共同体,各学科教研组通过建立学科首席教师制度和教研组文化建设,对学科发展、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专业规划与指导,坚持以“争创品牌教研组”为抓手,先后制定出台了《品牌教研组评选方案》《教研组文化建设考核方案》《功勋教研组长评选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每个学科团队实行捆绑式管理与评价,形成了以育人为核心的团队文化精神。

英语学科首席教师孙振龙说:“学科组文化的形成,首先应取得组内每个成员的价值认同,认同的前提是学科教育主张的正确,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这样,组内每个成员求大同存小异,才能心想到一个点上,干成要干成的事。借助英语学科优势,每学年分年级举行英语节、课本剧表演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增加了英语课教学的魅力,释放了孩子们无穷潜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立体、鲜活完整的生命个体,他的成长应是全时空、全过程的,而不是一时一刻、一时一地的成长。”学校依此创建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内的家校教育共同体,分别在校级、年级、班级建立了三级家委会,把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家长等每个主体都纳入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教育。“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应唤醒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让家长也成为教育的重要主体,从而实现全过程、一体化育人的愿景。”刘福寿副校长说。

谈起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初衷,李思栋说,“通过分类建设共同体实行管理机制创新,为教育的每一个人(教师、学生和家长)创建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自由思想;既有共同愿景,又有自主行动’的环境,让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按规律正确办事,让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发挥,让每位师生享受幸福而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愿景管理模式实现了教育的“年级衔接、学科融合、主体一致、全过程覆盖”,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永动力”。

2.创建学习型校园,提升教师学习力和教育力

“热爱读书,终身学习,是教师保持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师的美德所在。”李思栋认为,学生要有“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新时期好教师的标准要求教师有“长流水”,校长要注重持续提升教师的学习力,不断实现教师由“经师”向“人师”的角色转换。

李思栋认为,做正确的事要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学校要求师生用心读书,就是在做正确的事。“只有让教师爱上阅读,学生才能热爱读书,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教师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解决。”为了提升每位教师的学习力,学校启动了学习型校园建设工程,并制定了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意见,为书香教研组、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保证有书可读,学校先后投资150万元建设了全区一流的高标准图书馆,可同时容纳300多人阅读。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每年及时更新。学校建有图书吧,各班级建有图书角,同时还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小书房、小书桌、小书架”等评选活动。同时,学校坚持创办《三月风》《庆云教科苑》《启航报》等校园刊物,为师生读书成果搭建展示的平台。每年有多名教师被评为“读书名师”,多名学生被评为“读书明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册山中学用主题性研究引领教师将读书与研究、读书与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师的幸福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研究中进步,在研究中成长。”每学期开学,教学研究指导中心依据学校发展目标,都要确立一系列不同的教研主题。每一主题要在领衔人的主持下,进行团队攻关研究,共同破解制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题。目前,学校已形成了5项特色教研主题,如刘建春领衔的“课程整合育人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高新丽领衔的“语文主题性教学研究”,王兰军领衔的“生命教育研究”等。在主题性教研活动的引领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研日、教师论坛、读书沙龙、主题性反思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读书、学习与研究的内驱力。

每逢周三“教研日”这天,被推出来的典型课例向全校师生公开,校长、家长和老师们都要到观课厅一起观课、研课、磨课。这种“主题教研日”活动,以课例研究的形式培养了教师的专业听评课能力、反思能力等,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写一辈子论文,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为了培养大批教育名师,学校每月推出系列反思主题,如“什么课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等,老师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成长需求的主题,将研究与思考撰写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故事、研究报告、论文等,使得“研究工作化,工作研究化”。如今,“读书—反思—研究”已经成为常态,“以研究为工作方式,以工作为研究内容”的教研文化业已形成。

“学习—反思—研究,实现了每个主体对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认同。”李思栋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每个人成长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学习型校园建设凝聚起团队每个成员的核心价值观,把力量聚合到立德树人这个主题,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让教育回归创造:舒展个性,整合课程

 

李思栋深知,当前教育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棱角”,学生缺失了个性。“统一教材、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教法、统一评价、统一教学模式”,这种“大一统”模式使教育缺失了创新的本性。“尊重个性,回归创造,是学校教育的本真追求。”

1.只有解放教师,才能解放教育

册山中学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中学,学校教师流动十分频繁,流动幅度也特大,同时年轻教师居多,他们的工作时间都在5年左右。这些年轻教师工作积极努力、热情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得心应手。但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在教学上存在很多困惑,急需专业发展方面的引导。唐国宏就是这样一位年轻教师。为了更好地为青年教师成长服务,杜凤锦老师决定依托名师工作室,在“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理念指导下,帮帮这些“年轻人”的成长。

国庆节刚过,唐国宏来到杜凤锦的办公室,二人合计决定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立足点的“教师成长研究组织”。当把这一想法和活动规划向领导汇报时,立即得到校长的认同和支持,决定为这个“特殊组织”配备录像机、录音笔、多媒体等设备,并提供了专门的活动场所。

在领导的鼓励下,这个活跃于“民间”的学术组织公开招募一批年轻教师,组建成立了一个教师成长互助小组,取名为“糖豆小组”。同时,他们还借助网络建立起“糖豆小组”QQ群、“糖豆云”等平台,实现了小组信息资源的共享。“糖豆小组”现已发展为9人组成的学术研究组织。为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他们决定走“立足课堂”的专业成长道路。通过选择观课维度、制作观课量表,全面展开“合作观课”和“自主观课”活动,促进了每位成员自主自由地成长。

自由是生命的根本要求,没有自由的生命,无异于一具缺少心肝的躯体。这个由杜凤锦、唐国宏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学术组织”得以茁壮成长,意味着学校对教师个性自由的充分尊重与解放,意味着创造力的生成和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

“真正美的事物,一定包含天然本色的元素,对事物本色的探索过程,是老师从自然本真中获得丰富体验和至美享受的过程。当这个‘民间学术组织’所有成员的发展诉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体现着自我生命的高峰体验,也实现着每位教师生命的自主发展。”李思栋说。

为让教师拥有更加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学校启动了“以培养特色教师为主体、以特色班级创建和特色课堂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特色建设工程。在师德修养、理论素养、实践技能等综合发展基础上,根据每位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先是制定出台了“特色教师培养方案”和“课堂达标验收和特色课堂评选”办法。同时,对骨干教师实行特色教师“约谈制度”,促使更多教师冒“尖”,让每个教师“晒发展”。

对课堂达标的青年教师由骨干教师上引领课,然后将优胜者推荐参加“特色课堂”评选,最后确定“十佳特色课堂”“十佳课改能手”,并在全校进行课堂成果展示,引导教师既注重常规的落实,又注重专业素养提高,实现课堂育人。同时,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反思、讲课比赛、课堂风采展示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多元性综合评估。

“要让学生热爱一门学科,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在册山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位教师任教何种学科都有自己的选择性和自由度,但前提条件是这位教师必须真心喜欢这门学科,并自立一个规矩,保证三年之内让这门学科成为学校或区里的“名学科”。刘建春、季相磊、高冬雷、刘祥玲等这些由原来学科改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几年来,他们不仅适应了“新学科”的教学,而且从改任的学科教学中找到了潜力发挥的兴趣点,也为学校的师资结构优化做出了贡献。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学校在前期“一三六”高效课堂建设的基础上,实施1+1和谐互助学习策略,实行“师友”“学友”结对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相继制定了《美丽小组评价方案》《“1+1”和谐互助学习共同体考核办法》,助推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工作。在此过程中,学校抬高小组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师友成长结合体为小组基本单位,实施差异教学改革。通过“分层推进、差异促进、个性递进”,构建起新型的、更大意义的合作学习小组,促进了新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形成。

学校积极探索师友结对的“小先生”教改策略,这些“小先生”在集体帮助下快速成长,成为老师的助手,成为“小名师”。让“小名师”尝试走上讲台,做课堂的设计者和操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走上讲台的这部分“小名师”成为“导生”,人人为师,人人为生,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兵教兵、兵促兵、兵练兵,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刘建春老师是罗庄区名师,他的课堂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思维“陷阱”,把数学教材中最具“裂变”意义的题目或概念故意讲错,给学生制造一种“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问题,或通过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刘建春创造的“思维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听他的数学课如沐春风,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

“知识不是告诉的。只有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如让学生猜一猜、练一练、说一说,新知识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臧玉瑜老师的数学课善于给学生“留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留下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她的数学“问题课堂”带给学生一种崇尚创造的人生高峰体验的享受。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随着“特色教师培养工程”的实施,许多教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拥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刘建春的“思维课堂”、董金玉的“语文体验教学”、杜凤锦的“成功课堂”、高新丽的“语文主题教学”等课堂特色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催动着册山中学的教改深入发展,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

2.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在李思栋看来,解决了学生“怎么学”问题之后,创造适合的教育还应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没有课程的整合创新,就没有适合的教育,也就没有本真教育的回归。”

“人的教育由人的课程来支撑,教育的课程应指向人,切不可把课程的指向搞错了。办学目标的实现要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创新,课程建设要指向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服务。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实现轻负担、高效益的目的。”李思栋说。

20142月,学校围绕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决定在数学、语文学科先行课程整合改革实验。

刘建春老师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围绕学生自主生成的需要,先是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小范围优化设计,对教学内容与配套练习题进行整合处理,突出教学内容主干。通过创设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独立探究又能相互研讨的学习氛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年来的探索,刘建春和他的名师团队以育人为导向,对数学学科进行了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深度整合,实现了数学课程从零碎到系统的转变。目前,刘建春从数学课程整体与个案校本化改革入手,形成了知识结构网络化建构和个案系统整合体系。在优化知识自主生成、个案整合体系方面实现大单元整合、习题训练与对应章节内容的整合、数学题型的整合,形成了差异递增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以及生活化数学教学思想和“思维课堂”教学特色。

对于语文课程教材改革,高新丽老师基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探索课程整合的规律,通过开展语文节、社团活动、读书节等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以写人、记事、抒情为主题的记叙文系列,以审美、哲理为主题的议论文系列,实现了语文课程与教材的主题性整合与创新。目前,已开发形成了《阅读写作一体化训》《阅读教程》《阅读与写作》等校本课程。

册山中学的老师们深信,只要有教育的机智,课程资源就会随机生成。“在课堂和各类教育活动中,当学生出现精神劳顿、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时,教师应善于停下来,变换一种方式或者幽默一把,让学生唱唱歌、跳跳舞或向窗外眺望一下,或与学生进行一番沟通与对话,达到学生思想上的认同,重新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思想通了,行动上才能步调一致,教育才能起到作用。这种对教学关系与时间的处理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就是一种课程。”高新中说。

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等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现代素养的培育,学校决定对课程进行重构与整合,增加了艺体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结构中的比重和分量。“不重视艺体教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意味着对学生未来的极大不负责。”李思栋上任以来,顶住来自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先后启动了“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组建了篮球、排球、国画、书法等各种艺体社团,逐渐形成了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艺体综合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微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国学、开学文化、毕业文化等在内的课程文化。

据了解,册山中学现已开发形成了活动拓展类、衔接类、渗透类(学科德育)等几大类显隐性校本课程,其中以动态生成类校本课程为主。在册山中学,艺体教育课程已成为一门大学科。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校园里就会沸腾起来,所有的人都加入到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活动中来。多年来,学校在各级艺体教育评比中连续夺得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不是减少或削弱国家课程,相反是优化课程结构,对国家课程进一步整合,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教师的教学规律,使育人更有效益,让教育更有味道。”李思栋说。

实践证明,册山中学的课程整合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按照新人本教育体系,对国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与整合,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整合。通过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社区实践等各种教育活动,整体促进学生人格、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形成。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建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弹性选择空间和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现代意义的课程教学体系。眼下,一个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校本研究热潮正在册山中学风起云涌,弥漫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及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教研现象。这种基于学生和谐发展和教师幸福成长的研究自觉和教育自觉,必将带给学校发展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也必将引领一个农村中学科研兴校的新风尚。

 

(《山东教育》2015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