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情浸润地理课堂

发布日期 : 2014-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莒县东莞镇中心初中   刘树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成功的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激情。诗情浸润的地理课堂,将引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领略美感,陶冶情操,关照生活,发展自我,从而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引诗词导入新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新课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后向学生发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都是向东流入海的。这时我再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余光中的《乡愁》,“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我提问:这里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与祖国大陆隔着这个浅浅海峡的台湾省。由这几句诗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二、巧引诗词理解知识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课程,有时候一些地理现象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如果借助一些诗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你们认为这句诗有没有道理?”学生们议论纷纷,很多学生想到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似乎明白了一些。随即有的学生又提到地球的最大周长是4万公里,也就是8万里。于是,全体学生一齐高呼:“原来是这样!”你看,一句诗的引入,既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又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同时还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学习气候知识时,我同样引用了一些诗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时,我引用了这样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明确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相对来说则是比较稳定的。在介绍华北地区的春旱时,我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春季由于雨带还停留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尚未到达华北,而此时华北地区气温上升很快,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急需大量水分,因此往往会形成春旱,而此时若能下一场“及时雨”,将会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业获得丰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这首《大林寺桃花》,反映了山地植被因为受到海拔高度影响,而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变化。在学习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情况时,我引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让学生体会我国南方地区春季的气温和降水情况。

三、巧引诗词创设情境

在我的不断引导下,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把地理知识与一些诗词联系起来。而我呢,也来个顺水推舟,经常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创设情境,让我的地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地理下册时,每学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我就让学生用学过的诗词描述一下本区的景观。而每到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就特别活跃,表现欲空前高涨。学习北方地区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大气十足;学习南方地区时,“小桥流水人家”“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人仿佛流连在水乡;学习西北地区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别有一番异域风情。在说出这些诗句的过程中,学生对本区的自然环境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诗词,能使学生从中发现地理问题,进而理解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同时让学生在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山东教育》20149月第2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