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语境下初中英语单元写作教学实践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   盛春花

一、引言

英语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写是信息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项重要的表达技能,而写作则是写的高级形式。Swain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写作对许多外语学习者而言是最为困难的(转引自王芳,2019)。译林版牛津英语教科书的每个单元有一个Task板块,根据教材要求,该板块是在整个单元学习之后的任务性输出。往往一节写作课下来,很多学生的作文完成得很快,但与范文相似度极高,只替换了部分词汇,有种千篇一律的感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写作前教师未能在主题语境大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入,学生话题内容匮乏,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思维僵化,缺乏发散性思考,无法运用批判性视角分析问题,而且写作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其真情实感无法顺畅表达,作文内容假而空。

笔者认为,围绕单元主题语境展开单元写作教学,能在主题意义范围内发掘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文化意识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落地,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主题语境下的单元写作教学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主题语境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英语课堂,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主题所承载的特定文化信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写作是发现意义和创造意义的过程,表达思想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写作使学生具备广阔的自由表达空间,更有利于实现英语课程承载的“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主题语境下的单元写作教学是指在单元主题语境下根据写作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度挖掘主题意义的内涵和价值,加深对主题意义的认知和理解,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在讨论和表达中整理和积累语言知识,赏析范文的语言和内容,深入思考和探究其文化意义,形成批判性视角,从而有效地进行语言输出和情感表达。

单元主题语境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的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效率。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归属于一个模块,而每个模块都处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语境中。基于主题语境的单元写作教学应充分利用主题语境的优势,创设适切的话题语境,让写作任务贯穿在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中,通过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语言和思维活动,培养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推动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度学习,实现知行合一。

三、教学分析

现以笔者执教的一节市级公开课为例,阐述在主题语境下单元写作课堂的教学设计。该课选自译林出版社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 Task板块Making an application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模块二“自然与环境”主题语境中的第五单元关于“观鸟”话题的单元写作教学。学生需要用自己的信息填写一份申请表,并根据申请表完成一封申请信,向观鸟协会提出入会的申请。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鸟的种类、习性有了初步了解,认识到鸟类面临的生存危险,通过学习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内容,明白了湿地对鸟类生存和保护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已对鸟类产生怜爱之情,有主动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愿。同时,他们已经有与“观鸟”话题相关的语言积累,有关自我介绍的语言也已在七年级上册和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集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主题语境下的单元写作教学需紧紧围绕主题意义,挖掘与写作任务有关的话题切入口,发展思维品质,积累语言素材,让写作成为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表达。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时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填写申请表,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和结构介绍表格中的信息;

2. 通过阅读范文,熟悉申请信的基本结构,赏析其语言的情感色彩,丰富表达形式;

3. 独立完成申请信,并从语言、内容和结构三方面对一封申请信作出恰当的评价;

4. 对鸟类产生怜爱之情,愿为人与鸟类的和谐共处尽一己之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每个课时目标的设定都要为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服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模块主题语境“人与自然”与单元话题语境“观鸟”而设立:讨论如何填写表格内容和组织语言,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话题语言;在对“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鸟类”的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语言、内容和结构多个角度思考一封申请信的书写,既关注语言,又关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理解,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人生观。

四、主题语境下初中英语单元写作教学实践

单元主题语境下的写作教学应围绕主题意义找到写作任务的切入口,探究写作任务中的意义建构路径,在主题意义深入探究、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发展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课时围绕单元话题“观鸟”,在“人与自然”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写作活动的开展。

(一)借助多模态素材导入话题语境

单元主题语境为课时教学提供了话题语境选择的范围。多模态语篇在创设主题情境、传递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更加生动、有效。教师在上课伊始提供多模态素材作为导入内容,如视频、音乐、图文等直观形象的材料能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更好地进入话题探究。为了激发学生对“观鸟”的兴趣,激活脑海中对鸟的生存现状的已有认知,笔者先呈现一组图片,展示观鸟协会成员的活动,之后谈论图片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关于保护鸟类行动的语言素材,接着以观鸟协会的一则招募启示,呈现本堂课的写作任务。

【教学片段1】教师播放关于观鸟协会成员活动的一组图片,并提问:What are the members of the Birdwatching Society doing? 学生联系本单元之前关于该话题的内容信息,描述图片内容。接着教师追问:Can you do the work like that? 学生齐声回答:Of course. 此时教师顺利呈现观鸟协会的招募海报,在海报中镶嵌本节课的写作任务。

【设计意图】多模态素材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给学生以多感官的信息输入渠道。围绕“观鸟”话题的成员活动描述,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中有关护鸟的行为语言,为学生在完成申请表和申请信中的自我能力介绍作语言铺垫。观鸟协会的招募海报自然呈现写作任务,海报中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护鸟的责任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话题内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单元写作教学要围绕主题语境,寻找话题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连接点,深入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意义和内涵。本课时的写作任务是完成观鸟协会的一张申请表和一封申请信,提出入会的申请。学校社团活动每学期都会进行会员招募,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物社团一直是学生喜爱的俱乐部之一。教师把观鸟协会的招募活动作为生物社团下学期的重点招募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根据单元主题,申请表中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的填写和表达个人入会意愿的四项内容:“最喜欢的学科”“兴趣与爱好”“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以及“空余时间”。

 【教学片段2】在学生填完申请表后,让学生分享个人的基本信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Can you say it in another way?同时把学生运用到的不同语言结构进行板书。在内容分享前,教师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As a teenager, what can we do for the Birdwatching Society? What

does your strength lie in? Try to give your reasons.

 【设计意图】根据个人信息完成申请表,为申请信的书写做好内容准备;分享申请表中的内容,为申请信的语言提供示范,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探讨入会意愿信息的填写时,启发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进行思考,发现自己的优势,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避免了写作时的千篇一律。

(三)引导范文赏析,深入话题语境

为学好外语,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创造和模仿要紧密结合。教材写作板块的范文无论从结构、内容还是语言,都是学生单元写作的模板。《课标》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实现深度学习。对范文的多元化深度赏读能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内化语言,开拓思维,为落笔成文找准方向。申请信的基本格式和书信一致,教师无需赘述,但书写申请信的目的是想要对方能够同意写信人的请求,因此申请信内容的选择和布局及恰当的情感表达则是最重要的。

【教学片段3】为了帮助学生从范文中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教师呈现如下要求:Find out the sentences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s as the following ones. 屏幕上呈现的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表达,在找到范文中新颖、高级的表达后全班齐读句子,以加深印象。接着,教师从范文语言的情感入手,布置如下任务:Find out the words that show Amys strong hope. 最后,从申请信的内容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T: Is it enough to give so much inform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letter?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to

add?

S1: I will tell the chairperson I am a hard-

working girl. I can help finish much work.

T: You may introduce your personality. Thats a

good idea.

S2: I live near the society. Its safe for me to go

there.

T: I cant agree more. Safety is above all.

【设计意图】对于范文语言的赏读和内容的审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的深层内涵。在范文中寻找同义句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和理解范文的好词佳句。品味范文中的词、句,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情感熏陶,也是赏析、品读、内化范文优美语言的良机。对于范文内容的深度思考,引导学生带着思辨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对于如何尽一己之力保护野生动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开展独立写作,进行自主意义建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晓申请信的基本结构,从同伴的分享和范文中积累了关于自我介绍的丰富语言,对“如何帮助鸟类”“观鸟协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能为鸟类做什么”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讨论和学习中既积累了语言知识,情感的共鸣也达到了高潮。此时独立完成申请信的写作任务,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进行的丰富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和深思,在听、说、读、议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知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升了思维品质,形成了批判性视角。课堂中的独立写作是学生内化所学、自主意义建构和完善新知的过程,是在独立思考和分辨后的真实情感表达和任务输出。

(五)品评习作,提升主题价值

独立写作后及时的品评反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教师呈现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先挑选一篇范文在全班进行示范点评,先作出整体评估,再从问题提示的5个方面来详述(见下表),同时找出习作中的闪光点,最后对一些必要的语言错误进行修改。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明白习作互评的具体操作步骤,即采用“综合评价—要点分析—细节修改”的小组评价模式进行互评和互品。习作后的同伴互评优化了课堂评价方式,同伴间的表扬与建议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申请信的写作目的是获得收件人的许可,缺乏真情实感的申请很难打动对方。因此,在单元主题语境下的写作评价情感先于表达,内容先于语言,语言服务于情感的表达,只有真感情才最动人。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激发起学生爱护鸟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片段4

T: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be a good

birdwatcher?

S1: I think a hard-working student is welcomed.

S2: To be a good team member is also necessary.

S3: True love. Only true love can lead to successful work.

T: Quite goo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birds and

nature. Its our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earth and

make it a better world. Birds and humans, we are

together.

【设计意图】申请信写作的最后,启发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好的观鸟者,回归本单元的话题意义,升华主题价值。

五、结语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高级形式,也是作者思维的外显手段。为了在课程教学中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站在学科本质观和课程育人的角度,改变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机械训练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基于主题语境的单元写作教学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深入理解主题意义和内涵,以真实的写作任务体现英语的语用价值,通过丰富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议中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应充分利用主题语境和单元话题,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赋予课堂人文价值和育人氛围,使语言拥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服务于意义建构和情感表达。

 

 

(《山东教育》202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