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组元阅读教学法探略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城关初级中学   白兴玲

节点,就是文章的关键点,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人体的话,节点就像人的关节,连接骨头、结缔组织,使人体活动自如。在内容上,节点往往是一个交汇点、过渡点、转折点、概括点、留白点、疑点。这些节点通常是打通文章的要塞,有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节点组元阅读教学法,即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并探究节点,再把这一个个节点整合建构成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方法。节点组元阅读教学有如下特点。

简约性和整合性

有些阅读教学课,一节课解决如此多的目标,让学生应接不暇,学习上只能匆匆忙忙、蜻蜓点水,研究不深入不透彻,目标达成度差。节点组元阅读教学目标简约,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让教学由线性思维变成了块状思维,凸显教学重点,学习更深入、更广博,实现了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目标的效果。

如部编语文教材初一下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所选作品有光未然的《黄河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北朝民歌《木兰诗》,这些作品选材不同、作者的生活年代不同,但它们都有一种朴素的情感———爱国爱家。教学本单元时,我设计模块主题是“铮铮誓言,拳拳爱国心”。单元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培植爱国热情;学习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情怀。设置三个模块,模块一,正确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厘清脉络;模块二,结合背景,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模块三,字斟句酌、反复朗读品味主人公拳拳爱国之心、革命情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模块三,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内容《黄河颂》《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读中感悟抒情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学会抒情;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木兰诗》,学习目标是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结构美、人物美。

以《木兰诗》为例阐释节点组元阅读。我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生活的安逸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国难当头,普通百姓又是怎样捍卫祖国的?”鉴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他们阅读比较肤浅,只能泛泛而谈,抓不住精髓。学生可能看到的是她驰骋疆场、骁勇善战的救国部分。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这部分作者着墨很少,反而对其他情节浓云泼墨,这又是何意?木兰女扮男装虽然没有露一丝马脚,但文章中我们又时时处处看到了她作为女子的精气神。我再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仔细阅读寻找课文的节点,在节点处驻足玩味,反复品味其中的精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个织布女坐在织机前,心事重重,声声叹息,这样的形象引人深思。“昨夜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文章写至此,叹息有了落脚点,“夜”“十二”说明当时形势非常严峻,父亲也在征兵的行列,“无”字点出了家中没有什么壮丁,弟弟还小,没有哥哥。文中几处提到了“女”,这就使木兰的形象更真实、更伟大,木兰身上不但有勤劳的美德,还有一般女子没有的深明大义,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自告奋勇的大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她做到了一个男子也很难做到的事。可汗给她封赏,她却辞去尚书郎,展现了不慕名利的美德,戎马十年回到家里,贴花黄、理云鬓,换回女儿妆,一个爱美的女子形象脱水而出。这首诗以大篇幅刻画了木兰的阴柔之美,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更真实,更彰显了她忠孝两全、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之心。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悟再来读诗,兴味盎然。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木兰的传奇形象之美,句式整齐、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详略得当的结构之美,遣词造句的表达之美。学生在探究节点的过程中完成了四个目标,整堂课简约而丰厚。

言语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一门学科,它要教我们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它还担负着传递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灵魂的重任。言语是基础,由言得意,言意融合。在节点组元阅读中,学生和文字深入接触,对字词句的字斟句酌、文章的谋篇布局等深入探究。文字在他们的眼中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一个有温度、有灵性的朋友。学生在和文字的对话中,获得心灵的启发、美德教育,确实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单元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们虽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闪现着优秀品德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普通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以《老王》一文为例。《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先生,当时作者一家受到迫害,同是不幸者但为什么作者却说自己是幸运者?杨绛一家给予老王关心帮助,为什么老王死后,作者感到不安,感到愧怍?在主题感悟环节,教师通过这两个节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学生会发现文中有这些节点,开头第一段“他蹬,我坐”,寥寥几笔,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那种不平等的地位,“说着闲话”看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活命”点出了老王的生活状态,文章通过一些细节和一些小事,刻画了一个被命运、家庭、社会抛弃的车夫,他是悲苦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奢侈的,他过的是只能活命的生活;“侮辱”点出他的心灵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关爱他,杨绛一家虽然对他好过,但那仅仅是出于怜悯同情,以至于老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登门给“我”家送大鸡蛋和香油,“我”还拿钱侮辱他,根本没体会到,老王那是来和亲人道别;明知他已病入膏肓,行将就木,我还出于礼节地寒暄:“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十几天后,碰着同院的老李才知道在他去“我”家后的第二天就死了,这样一个好人就这样孤独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也成为杨绛永远的愧怍和不安,年岁已高的杨绛心不安,良心里永远躺着对老王的愧怍。学生在阅读探索的实践中,躺在心中的那份爱就会被激发:在生活中关爱同情弱者,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关键处驻足欣赏,学生感受文章的意蕴,得到心灵的滋养。

实践性和开放性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体验,它是一种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节点组元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同时又创造情境,让学生去阅读探究,去评点批判,去运用文字表达创新。

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出现了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苦还是乐两种观点,学生结合文本体验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深入地把握了文本,感受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甜蜜温馨。再比如《秋天的怀念》中,二十一岁正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年纪,史铁生却受到命运的打击———双腿瘫痪。试想一下,一个身体健康的青年突然瘫痪,从此永远站不起来,面对打击会如何反应?学生探究节点,畅所欲言,一个重获新生的形象出现在眼前。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史铁生的母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母亲塑造了他的心灵。学生结合生活感受,自主探索,在与文本的对话实践中,在与同学的思维碰撞中,在史铁生的摔打中,在母亲的“偷偷”的举动和简单的“好好活”的话语中感悟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节点组元阅读教学摒弃了老师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阅读探索发现,让学生自己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把阅读过程变成了一个实践过程,一个开放的过程。

 

 

(《山东教育》202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