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冠感染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聊城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   王海霞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学强调指向核心素养的真实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新冠疫情自发生以来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学生对此有着很深的感触,在教学中可以此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新冠感染疫情为情境,从关注社会议题,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解决现实问题;树立生态观,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关爱生命、崇尚健康,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一、关注社会议题,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情境1:自新冠疫情出现至今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冠病毒发生了多次变异,从德尔塔、拉姆达到奥密克戎,形势不断演变,我们国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关新冠病毒、新冠疫苗的不实信息以及如何预防新冠感染的“妙招”却有很多,这些信息或危言耸听或夸大其词,极易误导人民群众,甚至对疫情防控造成负面影响。如“接种mRNA疫苗后病毒的基因会插入人体染色体,接种者会变成转基因人”“疫苗接种后反应越强烈免疫效果就越好”“近期疫情传播得如此之广是因为核酸检测不能检测出变异的奥密克戎病毒”等。针对以上信息,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对上述信息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通过对情境1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确体外消毒机制和体内消毒机制有明显不同,人体由很多细胞组成,但不是数以万亿计细胞的简单叠加,能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理解机体是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来保持动态的平衡。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新冠病毒进入机体后激发特异性免疫产生细胞因子来抵抗病毒的攻击。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是RNA病毒而不是逆转录RNA病毒,因此不会整合到人体染色体中。引导学生利用PCR技术、基因工程、遗传学、免疫学等知识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检测新冠病毒的原理以及新冠疫苗的作用原理,并对上述信息作出科学判断,同时领悟学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对疫情防控、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认同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二、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解决现实问题

情境2:自20222月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呈现点多、多源散发的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居民小区和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由于社区和学校人员密集,新冠感染的防控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感受过很多抗疫举措,针对新冠疫情的特点,教师提供有关新冠感染的资料,安排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第一,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对于坚持新冠疫情“动态清零”的方针有人不理解,搜集资料制作科普宣传手册普及国家抗疫政策。第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在校园和上下学途中预防新冠感染的具体措施,针对调查情况提出建议。

通过情境2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了解新冠疫情的传播途径,认同少聚集、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勤洗手、严格执行每日测温制度等预防措施的现实意义,亲身体验利用生物学的学习成果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通过资料的搜集更深刻地理解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动态清零”的综合防控政策,积极主动宣传防疫知识,将防疫措施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三、树立生态观,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情境3: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消毒剂、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的使用量激增,产生了大量的医疗垃圾。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口罩,每年被丢弃的数量约16亿个,而口罩的自然降解需要450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污染源。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空气、地表水等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工作,做到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科学防疫。教师提供“室外大气消毒须慎重,生态环境风险应防范”“警惕过度消毒带来潜在生态风险”“从环境经济角度看疫情防控”“口罩污染,比你想的更严重”“研究揭示病毒蔓延与野生动物及环境关系”等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消毒剂使用后进入地表水体,会对地表、地下水、水生生物产生什么影响?室外消杀时,消毒剂的喷洒将对植被产生什么影响?以植被为栖息地的昆虫和鸟类等动物的生存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垃圾该如何处理?疫情发生后,对于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你有哪些启示?

通过对情境3资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对于医疗垃圾要按照垃圾分类制度严格执行科学分类以免造成二次污染,意识到消毒剂的使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从生态观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关爱生命、崇尚健康,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情境4:据新华社报道:截止到2022328日,起病隐匿、传染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蔓延至我国28个省份,单日新增感染者最高超过6000例,防疫抗疫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超过12.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90%,这一规模和速度超过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教师提供我国抗疫发展实录,世界疫情分布图,海外新增确诊人数及累计确诊、死亡、治愈数据等新闻资料和“新冠病毒更易感染哪些人群”“疫情下如何守护心理健康”“线上教学,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线上教学有保障,心理呵护零距离”等资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了增强免疫力,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制定家庭一周营养食谱?线上教学期间,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疫情之下,你改变了哪些不良生活方式?比较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抗疫体系,对中国在全球抗疫中作出的贡献以及我国在抗疫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谈谈你的感悟。

通过对情境4活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注心理健康,做到身心齐发展。深刻感受到每天更新的数据后面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见证了我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认同世界是个“地球村”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新冠疫情为情境,以生物学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亲身经历的防疫措施为素材,讨论发生在身边的社会议题并能作出理性的解释,能够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展社会实践,尝试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倡导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宣传健康知识,争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真实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创设情境,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学科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山东教育》202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