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传承发扬红色精神
发布日期 : 2021-11-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于忠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根据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总体安排,初中历史学科开展了“红色故事进课堂”系列研讨活动,目的是引导全市初中历史教师整合和拓展有关党史知识,发挥党史“教育人”“激励人”“启迪人”“警示人”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实现学科德育一体化。5月13日,在文登区文昌中学举行了第一次线上研讨,文昌中学邢云贵老师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作为主持人,我进行了现场点评。本节课体现了以下这样几个特点:
一、主题明确突出,体现教育性
邢老师本节课紧紧围绕着“红色故事进课堂”这一主题,结合本校学区内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选定了活动课的课型。课前又恰逢五一假期,让学生利用假期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调查访问等形式搜集文登的红色故事。课堂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课堂展示这样开放的活动形式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家乡红色历史,感悟家乡红色精神,扎根红色文化土壤,凝聚萌发力量,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传承红色精神。
邢老师运用整合建构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调查访问内容,将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文登多少红色地”,主要介绍文登的“一一·四暴动”遗址、天福山起义遗址、红色胶东馆三处红色纪念地;第二板块为“文登多少好儿女”,主要讲述昆嵛英雄于得水、开国将军张玉华、“中国保尔”赛时礼三个典型人物的事迹;第三板块为“文登多少接力人”,主要从红色文学、红色校园、《红色文登》的编写、学校师生开展的红色教育活动等几个方面展示文登人民传承红色精神的具体事实。
邢老师通过对文登红色资源的开发与教育实践,从适应学生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出发,把红色教育与国家、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让学生对红色精神进行感悟,而不是生硬地说教。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访谈等让学生对红色精神有所感知,让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初心,让红色精神成为文登学子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注重资源开发,体现地域性
2011年版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本节课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开发和运用了不少课程资源。
一是基于区情,开发本地区的红色教育资源。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红色乡土教育资源,这是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和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怀,它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文登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本节课利用的红色教育资源均来自文登,其中不少红色教育资源就是文昌中学所在地文登营镇所有,这些都是文昌中学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优势。如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的天福山起义就发生在这里。第四届胶东特委就设在文登营镇沟于家村。开国将军张玉华将军是文登营镇张皮村人。这些红色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学习起来兴趣也更加浓厚。
二是基于校情,充分挖掘学校的红色教育资源。文昌中学为威海市党史进课堂九所实验学校之一。邢老师利用图片把文昌中学开展的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在课堂上进行重现,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红色氛围。学校设立红色图书角,开展国旗下讲文登红色故事、党史知识进课堂活动,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学校舞蹈队创作以革命故事为题材的舞蹈,到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拓展活动,组织学生瞻仰烈士纪念馆,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前举行开学第一课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会感受到红色教育就在身边,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传承者。
三是基于生情,善于把学生作为资源的开发者。如,布置张皮村的张宇森几个同学利用五一假期围绕开国将军张玉华进行采访,通过采访张皮村的老支书孙佑春爷爷,参观本村新建的张玉华将军陈列馆,全面了解张玉华将军的事迹,制作了调查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采访活动不仅让参与的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情感得到升华,增强了自豪感和使命感,也让其他学生深受教育。由天福山中学转学来的王洪宇同学介绍胶东地区唯一的少年军校———天福山中学;由话剧组的学生自己表演舞台剧———《于得水剃头刀取子弹》等。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参与者无比自豪,印象深刻,旁观者也如身临其境,感悟更深刻。
四是基于师情,把教师也作为资源的开发者。邢老师充分利用自己是一名党员的身份进行本节课的导入,亲切而自然。她介绍了自己参与的红色教育读本———《红色文登》编写工作的情况,介绍了在“营南惨案”遗址为学校的党员们讲述“营南惨案”的情况。展示了教师徐源森为学生做党史故事专题报告,展示了自己到天福山革命纪念馆参观、举行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和党员进社区讲党史知识等活动的照片,最后还补充了电影《布衣将军张玉华》正在文登营拍摄的新闻。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非常充分、贴切,让学生认识到学党史人人在行动,红色精神的传承就在身边,就在当下。
三、教学形式多样,体现生动性
历史教学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邢老师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的方法。比如:讲述历史故事,进行社会采访,参观纪念馆,考察历史遗址,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本节课共有7组学生进行了活动成果展示。由于提前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利用五一假期进行了认真准备,从展示的活动效果来看,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课堂历史剧《于得水剃头刀取子弹》的表演非常到位,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的学生都从中受到教育。历史的故事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也会得到提升,课堂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故事性,邢老师在讲课中生动地讲述了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给王新坤起名“新民”的故事:在我们文登营镇驾山窑村,有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王新坤,小名新民,这个名字是起义当天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给取的。1937年12月24日凌晨,理琪等胶东特委领导登上了天福山。趁空隙,天福山玉皇庙的看庙人王连生走到张修己跟前问:“我老婆刚生了个男孩,请你们的头头给起个名字。”理琪笑着说:“这样巧,我们今天举行武装起义,而你老婆正在这时生孩子,这是大好的日子,我给他起个名字叫新民吧,相信他一定会成为新社会的公民。”天福山和驾山窑村就属于文昌中学的学区,这样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倍感亲切,也非常有教育意义。邢老师还紧接着布置驾山窑村附近的学生利用休息日参观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并采访王新坤老人。这样的历史调研活动,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
四、挖掘教材内容,体现整合性
邢老师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上学期刚学过中国近代史。课堂上她将相关联的乡土红色资源,整合到中国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联系。在介绍“一一·四暴动”打响胶东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之后追问:在中国历史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什么?在讲述“一一·四暴动”后昆嵛山上诞生了红军游击队时,她让学生回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队伍叫什么?在哪里诞生?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从而指出我们文登的昆嵛山就有“胶东井冈山”之称。这些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也能将“一一·四暴动”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充分认识到这次暴动的历史意义。在讲解天福山附近的沟于家村是第四届胶东特委所在地,天福山由此被誉为胶东的“小苏区”时,引领学生回顾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延安,让学生感受到天福山在胶东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在讲述学校附近营南村发生的“营南惨案”时,邢老师先让学生回顾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和军国主义的本质。近在咫尺的历史,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红色故事进课堂”不仅仅靠一节课来集中进行,还应该与平时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做到恰当渗透。相信通过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必将让红色的种子在红色热土上扎根,融入学生的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山东教育》2021年10月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