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学地理
发布日期 : 2020-09-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莘县大王寨镇中心初级中学 王朝俭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地理学习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关注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地理知识给学生讲解生活。这是新课标对地理教师做出的要求,这样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联系生活学地理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导入地理学习,既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地理学习状态,也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地理知识。在讲授《阿拉伯人传统服装与地理环境》时,我给学生讲了西亚和北非的地理环境,当地气候炎热,风沙较大。提问:为什么阿拉伯人在气候炎热的环境下还要穿白色长袍?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讨论知道白色长袍既能挡住风沙对身体的袭击,也能反射阳光并很好地透气。接着又问学生:我们这里“二八月乱穿衣”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分组讨论,我也适时引导学生与我们的气候特点相联系,很快学生就能说出我们当地由于二月乍暖还寒,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八月也是昼夜温差大,气温波动大,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根据个人体质和气温确定穿什么样的衣服,形成“二八月乱穿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饮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进行《农业》一节教学时,有一个活动题是读两幅图,问:哪一幅图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图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我们是北方人,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经常吃馒头,学生一看到桌子上有馒头的那幅图都知道馒头图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而另一幅图的桌子上摆着一条鱼,那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北方人一年四季也能吃到鱼,但说到饮食习惯,吃鱼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的学生说,南方水域面积广,鱼的产量大,自然吃鱼就成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我又问:南北方人的主食各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北方人主食是面食,包括馒头、面条、饺子等;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主食是米饭。这种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积极思考,联系以前学习的气候、农作物分布等地理知识,认真回答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人们居住的房屋与地理环境也联系密切。在讲授《世界的聚落》时,提问: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看图思考并讨论。学生讨论后都能说出,东南亚民居尖顶、窗大、底层架空;北非民居是平顶。由于学习《世界的聚落》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还没有讲授,学生对东南亚和北非的气候还不了解,所以我讲解了东南亚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北非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并且介绍了气候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总结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东南亚气候湿热多雨,尖顶有利于排水,窗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底层架空是为了更好地防潮;北非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小,民居多是平顶。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了解了两地的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知道了两地的气候特点。
出行与地理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在讲授《天气与气候》时,教材内容就是:“清晨,当你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远足郊游或长途旅行,你最关注的又是什么?显然,一定是天气状况了。”我提问:在出行方面,除了关注天气,你还需要知道哪些地理知识呢?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以确定带哪些衣服及物品,也要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民风民俗等等。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出行知道的事情,提高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观察学地理
有的地理知识太抽象,往往学生费了很大劲也没记住。教学中可以利用能够利用的条件来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如讲授《地球公转》时,讲到“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我们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最小的,怎样理解这样的知识点呢?我把“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我们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最小的”转化为“我们当地物体的影子是最长的”来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在“冬至日”把教学楼的影子用粉笔画一条线,再过一周、两周,让学生观察教学楼与那条线的变化,学生发现教学楼的影子向线的南面一周比一周去得远,即“教学楼的影子在逐渐缩短”,学生由此知道“冬至日教学楼的影子是最长的”,从而知道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田去看农田里都种植的是什么农作物,发现农田里种植的大部分是玉米。回到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我们这里为什么种植的大部分是玉米而不是水稻呢?学生积极发言:水稻需水量大,我们这里是旱田,又是沙性土壤,渗水能力强,不易存水,难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这使得我们当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一些适合在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学到的地理知识不容易遗忘,学习积极性也高。
三、插入时政新闻学地理
地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时政新闻会让地理课堂变得更有活力,也能提起学生的兴致,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进而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讲授《世界贸易组织》时,我插入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内容,即美方首先对中国部分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对美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的同时,向世界贸易组织追加起诉美方加征关税的行为。我组织学生模拟世界贸易组织召开了一个小型“加征关税讨论会”,由学生分角色扮演中美双方谈判代表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负责人,“中美双方谈判代表”激烈辩论,“世界贸易组织负责人”则从中调解,深刻阐述中美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最后“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停止互相加征新的关税。通过“讨论会”学生深刻理解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职能,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在讲授《联合国》时,我给学生插入了“中国维和部队”的相关内容,即中国派驻非洲苏丹的维和部队克服重重困难,不辱使命,出色完成维和任务,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从中国到非洲所经过的海洋和海峡,让学生记住这些海洋和海峡,培养了学生查找地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为中国维和部队感到自豪和骄傲,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光荣。
适时插入时政新闻进行地理教学,使地理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活力,也使学生学习地理充满热情,学习地理更有动力。
四、结合诗词学地理
诗词朗朗上口,在合适的地方把相应的诗词运用于地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方式充满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如初一学生学习地球的基本数据时,我用“坐地日行八万里”来引领学生记忆“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进而让学生知道,只有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一周,才能一天运行八万里,八万里实际就是指的地球赤道周长。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赤道的周长。在讲授《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提问学生:为什么四月山寺桃花才开放?学生讨论分析,发现由于桃花的开放受温度的影响,而山上山下气温不同,主要表现为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这样山上的山寺气温较低,只有到四月才能达到桃花可以开放的温度。在这优美的诗句里面学生理解了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学会了地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中国江淮流域的梅雨》时,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提问学生:为什么黄梅时节到处都是青蛙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蛙喜欢在潮湿的环境里生活,很自然地把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也记住了。当然,引用诗词时要注意筛选,要选择那些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又熟悉的诗词来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地理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由于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把和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融入地理课堂中,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也使地理教学变得更有情趣。
(《山东教育》2020年7、8月第29、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