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化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发布日期 : 2019-10-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江苏省宜兴中学      

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教学中良好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课堂问题的设计。

一、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例如:学习勒夏特列原理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如果改变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很多学生都很难把握其深层含义,假如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索:对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而言,“改变”一词指增大或减少(升高或降低)?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是否一定会移动?为什么?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两个或多个条件,能判断出平衡移动的方向吗?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理解的余地,使他们处于积极思维中,逐步消化所学的内容。经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这个原理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入了。

同时,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还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激发起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张扬个性的欲望。

二、巧妙提问,曲折生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仅具有重要意义,巧问也是教师需掌握的基本功。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并且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如果说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能产生“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例如在讲授“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时,向学生提问: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反应的实质是单质铝与氢离子反应,但为什么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稀盐酸与铝片反应的速率却比稀硫酸要快得多?这种认知矛盾的出现就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得以迸发,促使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溶液中除氢离子外的其他离子(Cl-SO42-)可能会影响反应速率。此时,若再进一步提问: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的层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拓展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通过拓展,提供探究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方案,尝试各种方法,再发现问题,则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拓展提问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现象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化学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引出胶体的概念之后,学生普遍觉得胶体很陌生、很抽象,此时可简单介绍一些胶体知识的运用,提出三个问题:我们使用的钢笔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就会使钢笔堵塞,这是什么原因?豆浆是胶体,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浆?血液也是胶体,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里取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原因是什么?上述三个问题的设计,就拉近了“胶体”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胶体并不抽象,其实胶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从而使“自主、探究”教学得到贯彻实施。

(《山东教育》2019年9月第3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