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德育渗透

发布日期 : 2019-10-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      

就教育本质而言,任何学科都是教育的工具,都是以学科为载体培养人的,而不是相反,把学科知识传承作为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在承担学科知识传承任务的同时,担负起学科育人的基本职责。中学物理课程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它综合反映了人类在探索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其中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蕴含着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如何更好地向学生展示这些璀璨成果和艰辛历程,并传递探索者的思想精神,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认真思考和设计,并加以落实的重要任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中学生已经普遍能借助互联网接触到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统的德育素材提炼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一、物理教学基于互联网资源渗透德育的内容及方法

(一)在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的展示中,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辉煌成就,对物理学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和整合互联网资源为我所用。例如,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让学生了解,指南针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

再如,我国古代的《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和《太平广记》等著作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对“阳燧凹面镜成像及光线聚焦原理”的正确描述,对“琴弦共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对“古人铸鉴”时正确处理镜面凹凸与成像大小关系的研究与分析等,教师可以在教学光学时使用。对利用磁石使铁针磁化用以制作指南针,以及磁石极性、磁针不完全指南(即磁偏角)现象的发现、描述与研究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技术发明中蕴含的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方法,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提前在网上搜集有关影像资料,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先进科技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后上网搜集更多信息,继续深入探究。

(二)在展示重大物理学成就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和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师要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些只凭文字可能无法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印象和体会,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定律和定理发现的过程。

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到一段欧姆生平真人再现英文原版视频,其中还原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完美再现了当时的研究情形、环境、条件等,展示了当时的研究器材、研究过程。教师借助互联网资源手段将其翻译配上中文字幕后播放给学生,将学生带回到那个年代,使其切身体会到欧姆定律这一“简单”定律的艰难发现历程,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

再比如,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时,作为课后的兴趣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纪录片《哈勃望远镜3D》,还可以收集在微观世界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汤姆孙、卢瑟福等的资料,感受微观世界的丰富多彩,体会探索的乐趣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探索宇宙》这一板块时,可以给学生推荐《宇宙时空之旅Cosmos: A Space Time Odyssey》(2014)《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浩瀚宇宙》《寻找外星生命》《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等多部纪录片。通过观看这些纪录片,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感知宇宙的神奇美丽,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学科融合的理念,领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仍将逐步深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认识发展观。在学习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时,还可以加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纪实片段,以此来展现人类探索宇宙的坎坷和艰难。但是,人类并未因此止步,而是继续勇敢地探索下去。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网上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在最新时事和科研成果的呈现中,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年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物理学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得德育素材的搜集和运用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于2018314日逝世,这一天也是爱因斯坦诞辰139年,而霍金的诞辰日也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此时整个互联网都在传递这令人惋惜的消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哀悼,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霍金的生平和成就,了解他对物理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向他致敬。

学习《探索宇宙》这一板块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对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联系《运动和力》中他的“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一观点,继而延伸到其生平的介绍。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进展:2016915日发射成功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20161017日发射成功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作准备,飞行乘组由两名男性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2017420日发射成功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等。教师借助互联网资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成就,促进学生形成关心国家科技发展、关注人类探索宇宙重大活动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的强烈愿望。

学习《压强》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我国最新的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已于2018311日首次对公众开放,并播出“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于20178月至10月在南海进行首次载人深潜试验的纪录片。学习《浮力》时,通过介绍辽宁号航空母舰和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001A型航空母舰的有关图片和视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进而激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以寓教于乐方式呈现物理知识和现象,激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的愿望

年龄差距可能会给师生交流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如果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物理知识和现象,就会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德育的渗透。

很多学生对汽车十分感兴趣,在学习《热机》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有关内燃机工作演示动画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同时,联系最新发布的热效率可达40%的新一代凯美瑞轿车,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发动机中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去向和热机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联系正在飞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混动汽车,让学生体会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曾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动漫《章鱼老师》,体现了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反思,表明了因材施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点,值得师生共同观看。教师可以选取“章鱼老师以20马赫的速度(也就是20倍音速),从东京飞到北海道买寿司”的片段提问:从东京到北海道全长约986公里,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回来?这个类似回声的题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探究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同时能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呈现太多素材,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一些生动有趣的网上资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交流。比如许多视频网站都有的“物理大师”“熊叔实验室”“作死物理小讲堂”等等。“物理大师”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短视频讲授枯燥、无味的知识点,通过科技、教育、艺术、跨界融合的方式既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又实现了德育的渗透;在“熊叔实验室”里,熊叔说着一口流利的俄罗斯英语为大家展示各种各样的有趣小实验;在“作死物理小讲堂”中,Mehdi Sadaghdar用浮夸的演技和惊心动魄的场景给大家展示奇妙的电学知识。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

二、物理教学基于互联网资源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偏差,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标,善于准确挖掘互联网资源的德育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

(一)要准确挖掘互联网资源的德育价值

在一次德育展示课上,有位教师在教学光污染时,所播放视频中伦敦某大楼大片凹面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烤化汽车,开发商对相关损失作出了赔偿。出于安全考虑,伦敦市政府同意暂时关闭附近的几处停车场,这本身应该是正确合理的做法,而且也没有推卸责任。通过上网查阅相关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是:楼建好了,角度没法调整,只好对外墙的玻璃进行一部分调整,但是聚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座大厦的大部分设计工作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但是百密一疏,设计时追求了外形的独特,却忽略了太阳反射的问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后果。所以,建筑设计还是要聘用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切莫纸上谈兵,不然就是花大价钱买笑话了。教师由此应该引导到认真、严谨、实践等相关德育内容便顺理成章了。

但在学习光的反射时,这位教师通过微信启动页中地球图片的更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就现场的处理和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并不好,并且过渡到爱国也不太自然。诚然,风云四号代表着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大,是最强的地球“摄影师”,但是微信更换照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上网查阅相关的资讯后,可以发现微信团队的声明:“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也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启动页面。因为人类的出现,才有了沟通的存在和意义。而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更换启动页图片的原因在于文明,而非科技,若由此引向德育应该更为妥当。

(二)要注意网络资源的适切性

在使用某个资源进行德育渗透时,除了要深入准确挖掘德育价值外,还要考虑资源本身的适切性。例如在一次《动能和势能》的同课异构中,一位教师在选取反映动能大小资源时,选用了一段带有激昂背景音乐的车祸剪辑视频,当时的效果是使学生们发笑,却掩盖了动能带来巨大危害的警示作用,这显然不妥。在教学动能和重力势能时,可以分别选用地震引发海啸和陨石坑作为资源,其中教学动能势能危害时,可以选取不要“车窗抛物”和“高空抛物”,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后拓展时可以选用“天官一号”成功发射作为德育渗透点,这样处理效果会更好。

(三)要避免“贴标签”式的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具有内隐性, 是不可物化、不可简单言传的,不能在教学环节上简单地嵌入。有的教师为了展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视和有意识培养,便采用简单的“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一次执教《质量》的物理德育课上,一位教师为了突出德育,在学生做完一道“检验金子的纯度”的题目后引入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引到市场上有一杆公平秤,人心中也应该有一杆诚信的秤。之后接上大口喝水的片段,引到山东好汉的形象,又转到水资源匮乏的情景———一位母亲省下仅有的少量水给婴儿喝,传递出母爱的伟大,又联系到女排的“妈妈”———郎平带领我国女排夺冠,展示颁奖升旗的场景,再次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奋斗精神。这节课的后半段都是在进行德育说教,内容繁多,太过牵强,纯粹是为了德育而德育,不伦不类。

总之,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整合互联网资源,合理恰当地进行德育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山东教育》2019年9月第3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