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道德与法治教学名师给我的启迪
发布日期 : 2021-05-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临沂市沂州实验学校 李国会
在我心中,有两位重量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名师。他们如一棵大树,有着令人羡慕的风景;又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他们,就是吴又存老师和王有鹏老师。我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教育故事,感受到他们炽热的教育情怀,学习到他们独特的教育智慧,领略到别样的教育风景。
一、吴又存老师:修炼于课堂,用生命在歌唱
2019年3月18日上午,吴又存老师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我认真拜读了《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专门推出的吴老师的文章《就这样,我把初中思政课上成了学生真心喜爱的课!》。在此之前后,我也学习过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些精彩之处,被吴老师独特的课堂教学魅力所折服。
(一)将个人兴趣爱好带入课堂,与课堂融为一体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之一是人文性,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让经典诗词走进课堂是策略之一。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它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或表达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或充满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或蕴含对某一事物的强烈情感。课堂上,吴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常常创设诗词情境,或带领学生一起吟诵,或自己配乐朗诵,或引用后进行深度解读等。这些经典诗词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它们走进学生内心,拨动学生的心弦,提升教学效果。
吴老师也常常在课堂上高歌一曲。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他结合安徽凤阳小岗村在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的历史,唱起了新编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干起了大包干,家家户户有陈粮。”在教授“世界文化之旅”时,为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他在课堂上清唱了一首湖北恩施民歌《伙计歌》:“听我嘛开言唱啊,伙计/爹妈喊一声啊,伙计/急忙一个转身回到绣房门啊……”吴老师以声传情,让课堂歌声飘扬、饱含情感、充满色彩。如此一来,学生怎能不敬佩老师?怎能不对课堂恋恋不舍?
我们教道德与法治课,也可以如吴老师一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我喜欢诗词,有时也喜欢改编诗词。教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时,正值最美人间四月天。周末时我随手拍了很多花朵的美照。一时兴起,我还改编了《金缕衣》,表达我对花朵的喜爱之情。即:
劝君莫再玩手机,劝君惜取赏花时。
有花可看直须看,莫待无花空兴叹。
上课时,我将做好的幻灯片播放,花朵的美照徐徐翻过,我适时吟诵起自己改编的《金缕衣》,学生如痴如醉,真正感受到美好事物带给他们的身心愉悦。
教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时,教材提到“获得美好情感体验的方式有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我将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美好情感体验撰写出来,并专门打印出来,以一种规范郑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赢得学生的重视。下面是部分课堂实录———“老师来与大家分享读三毛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一书获得的美好情感体验。在三毛生动传神的描述中,即使一个普通的场景也变得风趣幽默。读《沙漠饭店》,被三毛与荷西琐碎而有趣的日常生活所逗乐;读《悬壶济世》,为三毛的热心肠和胆大笑个不停,阅读的愉悦感油然而生。但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这本书的最后两篇是《哑奴》和《哭泣的骆驼》。每次看到这两篇文章,我都难过得潸然泪下。这时,我体验到的情感已不再是简单的愉悦感,而是对不幸的同情,对丑恶的愤恨,对生命的悲悯。在这种阅读中,我感到自己的情感日益细腻,内心日益柔软,心灵日益澄澈。这同样是阅读带来的丰富而深刻的美好情感体验。”分享完后,学生激动得报以热烈的掌声。下课后,更有学生追着问能不能将《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借来阅读。这样的分享,不只是分享,也是师生之间的精神相遇,更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一种美好引领。
(二)自我加压,百炼成钢
吴老师在文章中写道:“为了把课讲好,我经常一个人面对镜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或只身来到公园丛林深处,邀飞鸟做伴、纵情抒怀。外出听课时,我经常用袖珍录音机录下课堂实录,回去后再逐词逐句琢磨。”简短的文字,折射了吴老师成长的内驱力,浸透了吴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用心与痴迷。1.拥有内驱力。网上热传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是自我加压、自我要求的过程。教师成长的关键就在于拥有成长的内驱力与渴望。谁也不能赐予你远行的力量,除了自己。2.用心付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吴老师是享誉全国的名师,名师光环的背后,承载着非同寻常的用心,有着常人难以做到的付出。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名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吴老师追求专业成长的经历,于我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向吴老师学习,就要学习他自我加压、不断修炼、痴迷于课堂的精神。我也以一种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教育教学报以极大的热情。我积极争取机会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每次观摩,我都写下或长或短的观课记录,记下哪些是亮点值得学习,哪些是不足应引以为戒,用文字记录下我的感悟收获。这个过程,完全发自内心,并没有外在的力量约束。不知不觉中,我的积累为之增多,视野为之开阔,教学水平也在提高。成长,就是最好的奖励。
二、王有鹏老师:专注于成长,追求永无止境
王有鹏老师是我身边的名师,我有幸与王老师有过多次交流,彼此相熟,我也有幸专门拜读过王老师的一些著作。对王老师,我充满敬佩。
(一)乐读善写,不知疲倦
王老师勤于读书不知疲倦,他在著作中写道:“读哲学书籍,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教育理论书籍,读政治学科专业书籍,读教育教学刊物。”王老师乐于写作,硕果累累。自2001年以来,王老师发表论文和随笔四百余篇,出版《精彩课堂教学策略》《教学与学校管理》《心忧何求》等个人专著。研究成果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令人赞叹。学习王老师,就要学习他乐读善写、不知疲倦的精神。
最近,我也加大了读书量,陆续阅读了《儿童的人格教育》《苏东坡传》《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陶行知教育文集》《教育的姿态》《学生第一》《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一本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就是一座知识与思想的宝库。教师读书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炫耀显摆的资本,而是为了教师的那份责任,为了在学生面前能够自信起来的那份底气。在读书的同时,我也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尽管我的文笔还十分稚嫩,但我一直在努力、在坚持。我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总结,写成教学论文,结果有了额外的奖赏,目前我有一些文章发表在省级、国家级正规刊物上。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刚开始发表的时候,我还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甚至有些自命不凡,现在心境已然转变,不再纠结于有没有发表。作家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我岂敢说自己是在写作,但这句话印证了我现在的心境。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亏欠。”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一种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生活。想来也是,教师的日子无非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与学生打交道等。就教师个体而言,似乎每天过着与昨天相似的生活,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在我看来,教师赋予自己每天的生活以更多的色彩,就要用阅读来改变自己的教育生命,越阅读,对生命越敬畏、越悲悯,从而在与学生打交道的时候多了一份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就要用文字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通过记录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认知,更新理念,尽己所能、有质量地影响学生的生命。
(二)执着追求,永无止境
2001年,王有鹏老师已经评上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但王老师没有停滞不前,他对教育教学有着炽热的爱。2006年,王老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2013年,王老师评上中学正高级教师职称。在荣誉面前,王老师没有沾沾自喜,依然坚守教育教学一线,继续从事教育科研。一路走来,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王老师对教育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王老师历经近四十年的教育教学光阴,却没有出现所谓的“职业倦怠”,依然对教育教学孜孜以求。这力量的源泉是什么?我想,它源自王老师对教育教学爱得深沉。唯有热爱才是支撑远行的力量。它源自对学生生命负责的使命感,使命感使人崇高。它源自对自己教育生命不断提升的严苛要求,生命仅此一次,不可重来,应当绽放,焉能辜负?学习王老师,就要学习他对教育教学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精神。
向名师学习,修炼于课堂,专注于成长,一路高歌,一路播撒,让我们也为自己营造一个芬芳四溢的教育百花园。
(《山东教育》2021年4月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