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0发布日期:2025-10-28
宫新伟
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与文本自由对话。学生在对话中进行创造性的感悟、理解、评价、鉴赏,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观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个性化阅读是改进“少慢差费”阅读教学现状的需要。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按照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按部就班地讲解。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笔记记得满满当当,脑子里却空空如也,一无所获。还有一些教师把课文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课堂上让学生无休止地做题、讲题,重复性、机械性地进行训练,效率低下。学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个性化阅读也落不到实处。
开展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生本”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本,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避免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而是展开与文本、作者的碰撞、对话,进行智慧交锋,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批判性。教师既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又要开发求异思维,还要培养发散思维,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
下面就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巧设疑点,促进深入思考
学贵有疑,怀疑是做学问的基础和前提,“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只是提供千篇一律的答案,是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的。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的需要设置疑点,以问题导学,促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带领学生在梳理小说情节和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后,概括出小说的主题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及“讽刺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性格和处世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难道菲利普夫妇不可怜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于勒本来就是一个败家子,被遣送到了美洲,是全家人的噩梦。”有的说:“菲利普夫妇的经济非常拮据。”有的说:“于勒如果回来,姐姐的婚事会受到牵连。”我引导学生总结道:“这篇经典小说除了批判和讽刺,还表现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但是无论现实如何残酷,我们都不能放弃亲情。”这样既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搭建了平台,又对他们进行了价值观教育。
二、品味语言,探究深层意蕴
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揣摩语言,才能引领学生理解作品的多层内涵,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碰撞。比如课文《范进中举》中写道:“噫!好了!我中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这里的“好了”到底“好在哪里”,以此来挖掘语言描写背后的意蕴,结合全文反复揣摩这句疯癫性的语言描写。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谈到范进中举后,对胡屠户不再“唯唯诺诺”,在张乡绅面前也言谈圆滑,处事老道;有的学生谈到,范进中举后众乡邻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送米,有的送面,张乡绅还赠予其房舍。也就是说中举后,范进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境遇都有了“鲤鱼跃龙门”一样的质变。一句“噫!好了!我中了!”,将旧时代腐儒的心酸和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只有反复揣摩、品味语言,才能理解文本的多层意蕴。
三、随文想象,激发个性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理解文本,形成独特而深刻的个性体验。《桃花源记》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生活富庶、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教”,带领学生随文想象,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展开想象:一是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是如何走进桃花源的?是如何做客桃花源的?又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以此来体验桃花源的神秘性和乌托邦特点;二是桃花源人是如何生活的?如何热情好客?如何安居乐业?桃花源内社会如何安定,民生如何富庶?以此来理解桃花源的美好和宁静。如此,教师带领学生随文想象,学生也同渔人一起游历了桃花源,进一步理解了陶渊明创作此文的初衷和寄托的美好愿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真正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
四、教授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引导学生读书时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整体感知、重点探究、综合建构的方法。
整体感知主要培养学生的概括力,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中心观点、主要事件、说明内容等等。比如学习《春》时,引领学生梳理文中描写的五幅画面;学习《变色龙》时,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叙述的事件;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学生概括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
重点探究主要针对能够彰显文本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的主问题,或者文章主旨进行合作探究。比如教学《背影》时,在整体感知文章四次描写“背影”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最让自己感动的“背影”及其理由,自然过渡到对文章主旨的探究上,分析这一个“黑色的背影”“沉重的背影”“努力的背影”“艰难的背影”,赏析文本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深沉的父爱。
综合建构是对文本学习的总结提升,或是概括主题,或是总结写法,或是比较联想,或是拓展延伸。比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谈谈“闲人”的含义,教师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表层含义———“清闲的人”,这是自嘲;更要理解深层含义———“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这是自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本文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作者既有散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又有被贬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还有随缘自适的达观。教师可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苏轼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情怀。
五、读写结合,促进个性表达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重视对内容的理解,轻视对写法的挖掘,尤其忽视对写法的借鉴,以致读与写脱节。为了培养学生多元表达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诗词、仿写片段、写读后感、续写小说等,在阅读中加强对写作技巧与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把个性化的语言、思想、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如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学生仿写、续写的诗就很有文采:“我是干瘪的稻穗,在寂寞的田野上悲歌。我是失修的路基,载你在泥泞的漫道上求索”等;又如,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学生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假如于勒变成百万富翁,哥哥一家对他的态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的着意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极尽巴结之能事,有的惟妙惟肖地写出菲利普夫妇的发财梦,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由此得到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索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路径是新课改的深度需求。教师要坚定学生立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利津县凤凰实验中学)
(《山东教育》2025年10月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