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校本课程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

乡村教育振兴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0发布日期:2025-09-26

于国华

临沂义堂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其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阅读量较少,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比较匮乏,表达能力较弱,他们在家庭当中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来自家长的支持度较低,成就动机较弱。基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沂义堂中学通过建设多元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补偿性课程:强化五项常规学习,建设四大课程

针对学生学业水平较低这一状况,学校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用最基础的手段提升最核心的学习能力。在所有的语文学习能力中,“听说读写”是最核心的能力,也是最富有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为此,学校开设了晨诵、午读、暮省、课前三分钟演讲和写字五项常规课程。学校设置专用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评价,所有学生每天都要进行五项常规学习。每天坚持100分钟的听说读写训练,久久为功,学生的基础能力逐步提升。

在落实五项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加强了阅读、表达、实践、实验四项能力训练,开设了阅读课程、影视课程、话剧课程、实验课程。学校倡导学生走进书城购买图书;推动建立班级图书角,统一配备了图书,并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解决了“无书可读”的问题;七八年级每周开设1节阅读课,在语文、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自由阅读;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积极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每年四月份,组织开展读书月和阅读挑战活动,最大程度地督促学生阅读;学校开设影视课程,紧扣中小学教育主题,选择历史、战争、文化、教育等题材的经典电影,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七年级学生每两周看一次,八九年级每三四周看一次。七八年级还成立了影视社团,每周活动一次。学校成立文学社,每月出版一期期刊,激励学生积极写作。学校成立了话剧社,聘请专业人士予以指导。学校强化实验教学,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分组实验应开尽开,并创新开展了户外大型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模式。四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补偿性课程本质上是用学校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它通过推广科学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阅读,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业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差异性课程:建设多元智能校本课程,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

在不断提升学生基础能力的前提下,学校广泛开发差异性校本课程,让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发展特长”,让学业水平欠佳的学生“有所突破”,力争使每名学生都有所进步。学校对应9种智能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诸如,对应空间智能,学校开发了机器人、航模、布艺、国画、手工制作、装饰画、书法、彩泥塑、篆刻、线描和服装等课程,每一种课程都吸引了有相应特长的学生选学。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社团建设也同步推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除了多元智能校本课程,学校还组建了校本课程实验班,即“第15班”。当初,学校每个年级设14个平行班,第15班是九年级临时组建起来的一个特色班。之所以组建15班,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一部分九年级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课堂上经常打嗑睡。问及原因,学生说:“我既不违纪,又不影响别人学习,我就睡自己的觉还不行吗!”有时还要加上一句:“再说,都快毕业了,我也没打算上高中,老师你就不要为我操心了。”学校把这些心灰意冷、无心学业的学生组织起来,组建了“第15班”。15班压缩了语数英等学科的课时,增设了机电类、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电脑类、操作类近30门校本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这帮原本鲜有展示机会、缺乏被认可的学生,开始有了兴趣,继而有了自信。久而久之,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最终,这个班33名学生大多数上了职业中专。一群原本上课睡觉、只等待毕业的孩子,能通过职业中专来挽回逝去的时光,重新规划人生,的确令人欣慰。之后,学校又组建了多届“第15班”。“15班现象”产生了广泛影响,被教育部评为“育人精彩瞬间”。

差异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规划教育,是依照学生的现实条件给他们提供一条合适的出路。农村学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不高,大多数学生将进入职业学校或就业,在初中阶段能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对于他们的未来具有积极的作用。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校本课程、社团和“第15班”中获得了自信。这份难得的自信在他们将来遭遇挫折的时候能够提供温暖和动力。

三、示范性课程:让学生走向广阔舞台,感受“大千世界”

农村学生给人一种刻板印象就是“见识少,眼界低”。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基本途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这恰恰是农村学生难以实现的事情。学校通过竞赛和研学两条途径,让个别学生“走出去”,通过他们把精彩的世界“带回来”,让广大学生从同伴的讲述中感受到世界的精彩,并真切地感受到“通过学习,世界可以触手可得”。学校在广泛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机器人、篮球、合唱、话剧等社团。机器人社团成立于2014年,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参与,在VEX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航模、3D设计、FEG智能车、机器人灭火、中鸣超级轨迹和机器臂等项目上取得突出成绩。机器人项目让学生充分见识了高科技,由最初发出“原来这就是机器人啊”的惊叹,发展成“大家都来聊创客”的局面。机器人项目不仅起到了科技“启蒙”的作用,也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世界。学校先后有3名师生赴美国参加世界机器人锦标赛,9名师生赴澳大利亚参加亚洲机器人锦标赛,数十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和各种国家赛事。一群农村孩子屡屡荣获世界冠军、亚军、季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教师和家长刮目相看。在机器人社团的带动下,科技教育逐步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学校被评为山东省科普示范校,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机器人特色班级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动感中队”。体育社团也成绩显著,学校女子篮球队多次在临沂市校园篮球赛中获得亚军,并代表临沂市参加全省校园篮球联赛,2023年取得全省第八名的佳绩,数名学生通过篮球特长招生升入普通高中,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示范校”。学校合唱团多次在全区合唱比赛中获金奖,曾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

示范性课程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校集中力量开展的一种“特色教育”。示范性课程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窗口”。它让学生在科技、体育、艺术、文化等方面见到“大世面”,走向“大舞台”,从而树立“大理想”,练就“大本领”,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规划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指归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然而,对于学校来说,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做到“每人一课”“一对一辅导”。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群体”,而不是“学生个体”,个体的发展必须融入群体。作为群体,学生是有层次之分和类型之别的。层次的区别体现在学业水平上,类型的区别体现在多元智能上,区别对待不同学业水平和智能类型的学生,就是个性化教育。临沂义堂中学基于农村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补偿性课程、差异性课程和示范性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农村学校践行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义堂中学)

 

 

 

 

(《山东教育》2025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