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特色体育的创新实践
乡村教育振兴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发布日期:2025-10-28
杜焕新 魏云东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密市夏庄中学立足乡村教育实际,深挖地方文化资源,以“体教融合”为突破口,构建“三维四阶”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乡村中学特色体育的创新之路。经过三年实践,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至98.7%,获各级体育竞赛奖项12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率达100%,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一、创新构建“三维融合”课程体系
(一)夯实基础维度,筑牢体育根基
学校构建“国家课程+非遗传承+农耕体能”的特色课程体系:国家课程严格执行课标,创新采用游戏化、竞赛式教学方法,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非遗课程系统开设“河西九五拳”与“和美大秧歌”,通过“课堂精讲+大课间演练”双轨模式,培养学生精气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体能课程研发“夏庄体能密码”,创造性将挑担、推车等20余种农活转化为“粮仓挑战”“丰收冲刺”等四大类趣味项目,建立铜、银、金三级闯关评价体系。三类课程有机衔接,形成“技能掌握—文化传承—体质提升”的育人链条,实现了基础素养与特色发展的协同共进。
(二)突出特色维度,传承非遗文化
学校成立非遗体育传承中心,构建“普及+精英”双轨培养模式:在“河西九五拳”教学中增设“武术精英班”,聘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指导,创编青少年对抗套路,提升竞技性与观赏性;将“和美大秧歌”创新开发为竞技项目,组建校队并制定包含步伐、节奏等五大维度的评分体系;在花样跑操基础上创编“龙形跑酷”,融入障碍穿越、翻滚、攀爬等基础技能,打造特色课间活动与表演项目。同时首创“非遗段位制”,设置铜穗、银穗、金穗三级九段晋升体系,配套开发电子考核系统。
(三)拓展融合维度,促进学科交叉
学校创新开发三大特色融合课程:“秧歌数学”,练习秧歌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方阵对称性、圆阵拓扑结构等几何原理,使抽象数学知识具象化;“武术物理”运用力传感器和动作捕捉系统,分析冲拳动量、蹬腿杠杆效应等力学特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龙形生物”借助智能手环监测心率、血氧等指标,探究运动生理规律。课程采用“实践—建模—应用”教学模式,配套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将体育精神融入学科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二、系统完善“四阶孵化”培养路径
(一)筑基工程实现全员普及
学校创新建立“双时段双项目”非遗体育日常训练机制:晨间30分钟开展“河西九五拳”武术操训练,分设基础型(七年级)、提高型(八年级)、竞赛型(九年级)三级内容;大课间20分钟进行“和美大秧歌”集体练习,按季节编排“春耕”“秋收”等主题套路。实施“三师共管”模式:体育教师负责技术指导,班主任主抓考勤纪律,学生骨干担任分组教练。
(二)选练工程打造社团平台
每周四下午,学校创新实施“非遗社团日”制度,构建多元化社团课程体系。开设武术(分设基础班、精英班)、秧歌(分设传统班、竞技班)两大核心社团,同步设置龙形跑酷、农耕体能等18个特色社团,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架构。实行“三自”管理模式:学生自主选课走班、自由组建团队、自信展示成果。配备“双导师”指导团队,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外聘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指导。实施“过程性+展示性”评价方式,通过日常记录(40%)、月度展示(30%)、期末汇演(30%)综合评价学生表现。每学期举办“社团嘉年华”,展示优秀成果,形成特色鲜明的社团育人模式。
(三)精训工程培育竞技人才
学校创新构建周末精英训练体系,通过“三层选拔”机制(日常表现评估+专项技能测试+综合潜力评定),从社团中遴选15%的优秀学员进入特训营。配备“双师型”教练团队(校内骨干教师+县武协专业教练),创新实施“4+3”训练模式:每周4天基础训练(体能40%+技术40%+心理20%)+3天专项强化(技术特训、综合训练、实战模拟)。运用运动捕捉系统和生理监测技术建立学员数据库,构建“普及—提高—拔尖”培养体系,实现学员竞技水平与文化成绩同步提升。
(四)输送工程贯通发展通道
学校构建“四位一体”人才输送机制,与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传统体育部、省市优秀运动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在“金牌特训营”中表现卓越、具备专业发展潜力的学生搭建升学与专业发展的“立交桥”。创新建立“一生一档”跟踪系统,为优秀学员提供个性化发展方案,包含专业测试评估、升学路径规划、文化课专项辅导等服务。配套实施“三优保障”措施,即参赛机会优先、专门制订训练计划、定期回访指导,确保人才持续发展。
三、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一)金牌赛事激发活力
举行季度“争金夺券”擂台赛。春季进行“九五拳王争霸赛”,分设套路展示(60%)与功力测试(40%)两大单元,按铜、银、金段位分组竞技,争夺“拳王”称号;秋季开展“秧歌状元大会”,设置团体编排(侧重队形创意)与个人展演(突出艺术表现)两类赛事,争夺“秧歌状元”团队、个人;年终举行“金龙跑操联赛”,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融合速度、技巧、创意的跑酷比拼。各项金牌赛事均设立“校长金穗奖”,作为学校最高荣誉,授予评选出的“全能运动员”。同时,发放专属奖励,如定制装备、高级别训练营资格、游学机会等。
(二)成果推广辐射引领
开发“跟我学夏庄非遗体育”系列微课,包含“河西九五拳”基础套路、核心技法、竞技秧歌规定动作、龙形跑酷基础技巧、农耕体能趣味训练五大类高清教学视频。微课通过学校公众号、视频号、合作教育平台发布,服务本校学生课后练习,辐射区域内兄弟学校及社会爱好者。与县文化馆合作,创新研发“乡村体育非遗九五拳”VR体验课程。升级学校体育宣传册与专题片,重点突出“三维四阶”育人体系、非遗特色课程、金牌赛事、优秀师生风采。
四、全面夯实“多维协同”保障体系
(一)文化浸润育人
学校精心打造“一廊一周”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武韵秧歌”主题文化长廊,在校园干道、体育馆、操场周边,系统展示“河西九五拳”历史脉络、拳理拳法、传承谱系,秧歌的民俗文化、艺术特色、动作图解,农耕体能的智慧转化等。开展“非遗体育文化周”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包括老拳师、老艺人故事会,讲述非遗传承故事;农具武术展演,展示农具在传统武术中的运用;竞技秧歌、武术精英班专场表演等。
(二)资源联动聚力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与县非遗保护中心共建“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九五拳、地方秧歌)校园传承基地”,共同开展非遗记录、研究、推广活动;常态化邀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市级武术及民俗专家、高水平教练来校指导训练、开设讲座,参与课程研发与评价;创新家校社协同模式,邀请家长参与文化周活动、担任赛事志愿者,参与“金牌特训营”“体育夏令营”的组织与后勤保障,加强与社区沟通,共享体育设施资源。
(三)数字赋能增效
开发“跃动夏庄”专属APP。设置运动数据中心模块,GPS定位记录学生实时运动数据。心率手环同步监测运动负荷,生成个人运动报告,提供科学建议。建立AI段位考核系统。学生可上传规定套路的演练视频,由AI动作识别初筛进行段位评定初审。通过“运动—积分—奖励”闭环激励,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与追求卓越的动力。
夏庄中学创新构建包含“基础—特色—拓展”三维课程和“普及—提高—拔尖—输送”四阶路径的体育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学校通过系统开发“河西九五拳”“和美大秧歌”等非遗课程,既提升了学生体质,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并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形成乡村中学体育的特色发展范式。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高密市夏庄中学、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和体育局)
(《山东教育》2025年10月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