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突破中职学校课改之困———记临清工业学校的“1+1活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教改风景线2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95发布日期:2025-09-26
活力课堂:
突破中职学校课改之困
———记临清工业学校的“1+1活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本刊通讯员 廉德忠
“基于中职学情的课堂改革怎么进行?关键在于行动。临清工业学校走出了这一步,‘1+1活力课堂’改革让学校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希望更多的中职学校行动起来,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受益!”在6月4日聊城市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联盟成立大会上,山东省教科院的专家满怀激情地推介了临清工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
从现实来看,基于中职学情的课改确实难,但有为就有效。这几年,临清工业学校在党委书记刘春东的带领下,聚全校之力迎难而上,打造了基于中职学情的“1+1活力课堂”,为中职学校提供了突破学情之困、课改之困、教师成长之困、后续力之困的“临清样本”。
这个“样本”的可复制、可推广属性和创新精神,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同行的关注。
突破学情之困:
告别“睡倒一大片”,学情“美景”渐次展开
2011年,刘春东从普通中学调入临清工业学校担任副书记、副校长。当时,全校教职工150多人,只有120多名学生,还隔三岔五“流失”一个;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睡倒了一大片……
知道职业学校的领导难,却不承想,竟然这么难!刘春东一声长叹:出路何在?刘春东开始进行走访、调查,一个多月下来,他有了初步的判断:
———学生基础差,来职校就是混日子,拿到毕业证再去打工是“最高”理想,上课走神、发呆、睡大觉,也就成了常态;有的甚至拉帮结派,逞强欺弱,“坏孩子打跑好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师想管不敢管,家长不放心……
这激发了刘春东寻求改变的内驱力。2012年,他跑遍了辖区内16个镇街的所有初中学校,拍着胸脯对家长说:“您放心把孩子交给我,我一定管好、教好,让他们有出息。”
这一年,临清工业学校招生达到500人。他制定了学生管理规范,教师、校级干部轮流排班,24小时无缝隙巡校护学。
某日,一个社会青年趁夜闯入校园,向学生索要钱物,不给就进行殴打,刘春东立即拨打110报警处理;5个新入校的学生结成小团伙向其他学生收取“保护费”,刘春东依照校规进行了“劝退”。
教师们惋惜地说:“好不容易招来的学生,太可惜了!”刘春东却告诉老师们:“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瞪着眼睛看着呢,你不挺直了腰杆抓管理怎能服众?”从此,教师遇事不退缩,学生遵规守纪,成为自觉行为。
“严格规范的管理,使校园秩序恢复正常。”刘春东说,“这是突破‘学情之困’的第一境,学校像个学校样了。”
刘春东并没有停止改变中职学情的探求之路:
———学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表现欲,对新鲜事物特别是新的学习方式、内容感兴趣,给他们一方空间,说不定就会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激情”……
2018年,刘春东成为临清工业学校的“一把手”。他一方面抓学生管理,一方面抓教学。学校跻身省级规范化学校之列。
2018年11月24日,他带领中层以上干部赴石家庄精英中学,对该校的激情教育、“高效6+1”课堂、精细管理,进行了近距离观摩、学习。
2021年5月31日,刘春东组织20名教师赴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专和广饶县职业中专,就课堂教学、春季高考改革等进行了交流探讨。
他向全校教职工发出了“后规范化时代,学校怎么发展?”之问,全校展开大讨论,“抓内涵、抓教学”迅速成为共识。他们推行了“激情教育”,引领学生将精力投入课堂学习,做到学有学样。
“锯响就有末,坚持就有果。”副校长付树磊随机拿出4月17日下午第二节课课堂纪律监控表说,“全校50个班3000多名学生,睡觉的有27人,每个班平均不到1人,学生上课表现活跃、积极讨论,真正进入了学习状态。”
“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听课了,‘睡倒一大片’的现象不见了。”刘春东说,“这是我们突破‘学情之困’的第二境,学生有个学生样了。”
这坚定了刘春东向课堂发力、构建高效课堂的决心:
———2020年,教育部、山东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确立了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2023年,山东省被列为首批部省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建立完善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构建适应类型教育特征的课堂新生态,成为中职学校的“必答题”。
“满足家长希望孩子获取更高学历的愿望,为高职院校输送更多优质生源,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刘春东说,“先干起来再说!”
2022年10月起,他们聘请聊城大学教育科学院原院长于源溟教授为教学改革顾问,对课堂建设进行指导、重构,全力打造 “1+1活力课堂”模式,通过导学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激情教育等举措,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显著转变。
“新的课堂生态改变了传统教学样态,中职学校的课堂同样能充满教与学的活力。”刘春东说,“这是我们突破‘学情之困’的第三境,课堂更像课堂样了。”
当然,在刘春东的规划里,“1+1活力课堂”还有第四境、第五境……时空里充满“活力”因子,一个看得见变化的、令人向往的“活力课堂”,是他心心念之的追求。
突破课改之困:
打破传统课堂“魔咒”,“二环六步”课堂活力迸发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曾经是很多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突出矛盾,刘春东决心打破这个“魔咒”。2022年,全校推广“1+1活力课堂”(简称“二环六步”)教学改革,目标是重塑学生自信心,让学生眼里有光,身上有劲。
“第一个1,是指独立的知识前探环节;第二个1,是指活力课堂环节,包括了导、学、展、讲、练、测六个步骤。”刘春东说。
知识前探,是基于中职学情设定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决定了其课堂生成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新授课前精心设计并认真完成这个环节。“说白了,就是把落下的旧知识补上来,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起来别那么费劲。”刘春东说,“或者将新知识点‘前置’,让学生提前介入学习内容,为课堂生成做好铺垫。”
将生活实例融入知识前探环节,是2023级机械制造专业教师宋庆波的“杀手锏”。“在电路分析教学中,我以家庭电路跳闸故障为例,带领学生探讨、分析可能原因,初中阶段所学的欧姆定律等知识得以复习、深化。”宋庆波说,“这样,再进行新知识教学,无论是知识讲述,还是课堂讨论、同步练习,就都顺畅多了。”
“我非常喜欢知识前探环节,在老师的引领下,知道了新内容与旧知识的关联,随后的学习就不那么困难了。”2023级护理专业学生计高佳说。
“知识前探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打破了教啥教不会、讲啥啥不懂的课堂‘魔咒’。”刘春东说,看着课堂上学生的小进步,他总是被深深地感染。
导、学、展、讲、练、测这六个步骤在活力课堂中环环相扣,形成了各学科相对统一而又灵活多变的教学范式。
6月4日下午,一堂英语观摩课正在进行。两名学生站在讲台前,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对话,再加上各种肢体语言,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室里,学生眼里发光,有的还随之作出各种表演动作,一个个沉浸在情景表演中。
这是英语教师侯玉华设计的导入新课,她指导学生用情景剧表演方式学习英语,将学生情绪瞬间带动起来,活力满满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导入新课,是活力课堂的第一步。要变着‘花样’、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刘春东介绍,基于学情,教师创设了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除了侯玉华的情景剧表演,还有数学教师周巍的生活中的数学,语文教师宋庆祥的词语接龙,护理专业教师芦心的情境小视频……做到“先声夺人”,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活力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学,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基础差,有问题不好意思问老师,怎么破解?学校创新实施了同伴互教法,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已经学会的学生教尚未完全学会的学生,也就是“兵教兵”。在这个学校的课堂上,学生起立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讨论已成为常态,学生有时会因某个问题而争执不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我最受益的是英语。由于我的基础比较差,同学帮我讲解疑难问题,我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2023级财税二班学生蔡阳洋说,同学之间没有那么多顾忌,思维火花得以充分碰撞,比只听老师讲效果好。
“越是积极参与的同学,收获也就越大。”2023级软件二班学生陈欣悦对此很有感触,以前她不爱主动回答问题。现在,她是课堂上最活跃的那一个,学习成绩也保持在班级前十名。
展,就是成果展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步骤,合作学习之后,每个小组推举或者教师点名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教师适时予以点评、引领。高效率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引燃了课堂激情,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新知的情境之中。
学生展示完毕,课堂教学便进入教师讲和学生练环节。
“以数学为例,讲解例题时采用‘两栏法’,将所用黑板区域分成左右两个板块,左边板书解题步骤,右边板书每个步骤的方法、依据,实现思维澄清、师生知识共同表征。”付树磊介绍,这样,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随后进行同步练习和课堂检测。他们在每个例题后配置1-2个同步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实现学以致用;而随堂检测,或根据授课内容设计3-5个检测题,或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或进行拓展性练习等等,目的都是反馈学习效果。
“1+1活力课堂”给课堂带来的是活力,给师生带来的是惊喜。2022级学生入学时数学成绩60分以上的为118人,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增加到268人,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上升到351人;72分以上(即及格)人数由入学时的33人增加到194人、255人。学校升入本科人数连续3年突破百人大关,2024年达到168人。
“基础差不等于永远差,过去没学会不等于永远学不好。”刘春东说,基础差、教不好的“魔咒”一旦被打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充分释放出来,课堂生成便指向了教与学的价值内核。
对此,2023级年级主任刘广兴用四个“必须”,对活力课堂构建路径进行了诠释:
———必须要有“讲”。“1+1活力课堂”,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构建理论。讲,依然是课堂重点。
如何讲?怎样讲好?这是个“难题”。“我们用集体备课破解‘讲’之难,每堂课都确定一个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集大家智慧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刘广兴说,“更重要的是备学情、备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导学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本遵循,便于教师随堂使用。”
导学案作为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现已在各学科使用。教师引领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必须要有“练”。从方法论角度讲,“练”,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自觉的手段;从教学智慧层面讲,必要、恰当、适宜的练,是课堂生成的创新点。“对学生而言,课堂上的‘练’是很奇妙的。每一次‘练’,都是他们成长的机会。”刘广兴说。
在这所学校,课堂上是否“练”是认定“好课”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判定教师是否“偷懒”的依据。因此,从课堂生成的第一分钟起,教室里讲与练的交响,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成为师生互动的主旋律。
———必须要有“讨论”。讨论,可活跃课堂气氛,可激发课堂活力,更可增进师生间的信任、理解和协作,很多疑点、难点,在讨论中就迎刃而解了。“‘真理’愈辩愈明,就是这个道理。”刘广兴说,“这是课堂智慧的体现,是讨论的奥妙所在。”
———必须要有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活力课堂的重要保障。教师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考试成绩等多个维度对每个学习小组及其成员进行评价。
在这所学校每个教室的黑板上,都有一个小组积分表。课堂上,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回答问题的难易度,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记分。这些分数,由小组长进行统计,每天公示。而在每个教室的门口,也有一张每月积分汇总表,各个小组的月度积分一目了然。这些积分,是评优选模、表扬奖励的主要依据。
“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促进团队成员扬长补短、合作共进,是‘两环六步’的活力源泉。”刘春东说,“这就好比一个木桶,将短板补齐,长板拉长,再持续补齐短板,桶就越来越大,桶里的‘天光云影’就会更精彩。”
突破教师成长之困:
“哭”的故事令人动容,阵痛过后是硕果满枝的喜悦
有改革就会有困难,中职学校课堂改革就更加不易。这其中有三个想“哭”的人的故事,至今还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个想“哭”的人,是语文教师霍慧敏。2022年10月,学校选定她为语文学科课改先行先试主讲教师。自此,她便开始了“首周听课观摩、次周评课研讨、逐周优化教学”的磨课征程。
第一堂全校观摩课前,她以“战时状态”进行准备,教材被她批注得密密麻麻,导学案几易其稿,PPT的每帧动画都经过数次推敲……当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她的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当着全校教师的面,专家的点评却如同利刃般刺痛了她:情境创设缺乏层次感、学生思维引导不深入、评价语言单一化……回到办公室,准备的艰难、期盼好评的愿望、被批评的委屈,让她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当时,我好想大哭一场!”霍慧敏说。
就这样,又历经一个学期艰难的“磨课—评课—重构”循环,霍慧敏的“1+1语文活力课堂”雏形初现,为全校整体推进课改提供了“范本”。此后,她多次在省、市优质课评比、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获奖,还被评为临清市优秀教师。
为推进改革扎实落地,各级部发动学生做“监督员”,由学习委员填写当堂的“课堂日志”,教师讲课环节、步骤不全的,进行课时“减分”。
语文教师李华君就“摊上事儿”了。一次,她查看课时统计时,明明各环节都全,却被莫名其妙地扣了分。凭着一股认真劲儿,她找到所教班的学习委员询问情况。后来,又有两个教师来找,学习委员委屈得满眼含泪,几乎想要哭出来。安抚好学习委员,她和另外两位教师一起找到级部主任反映这件事。后经级部主任反复对学生进行培训,“课堂日志”记录终于进入了“正轨”。
“虽说磕碰不断,可随着改革逐步推进,教师和学生慢慢理解、接受了这一模式,甚至不自觉地爱上了它。”霍慧敏说,“毕竟,大家真切感受到这种新模式让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率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曾经的磕绊,都成了成长路上的珍贵印记。”
尽管在推行改革前的调查中,73.6%的学生期待互动式课堂,85.2%的教师认为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但是一旦动起“真格的”,困难也就来了。开了多少次座谈会,大会小会讲透了,大家认识提高了,可以开始干了;困难又来了,选拔先行先试的学科和教师时,大家抻着、看着,谁也不想做“出头鸟”;终于确定好人选,请专家指导、磨课,磨了多少嘴皮子,熬灭了多少次灯光……刘春东已经记不清了。
但是,现在,看到学生精神面貌变了,教师讲课驾轻就熟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成现实了,他就忍不住想“哭”。
“这是喜极而泣,是为教师走过‘阵痛’而欢喜。”刘春东说,“更加值得珍惜的,是令人惊喜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行课堂改革以来,这个学校的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9篇,6名教师主编或参编中职教材或教辅材料,参与部、省等各层次课题研究115人次,获市优质课10人次;1人被确定为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成立了聊城市中职学校唯一的名校长工作室;6人获得市级以上名师、优秀教师称号,16人被聘为聊城市职业教育兼职教研员……这份成绩单,现在真真切切地摆在了刘春东面前,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突破后续力之困:
激情活动令人振奋,解锁课堂之外的活力“密码”
“23机电,青春无限,超越梦想,勇于争光”“东风吹战鼓擂,22机械怕过谁”“汽骋天下,追梦未来,汽车人生,无限可能”……响亮的口号响彻天空,整齐的步伐铿锵有力,让看到的人顿觉热血沸腾。
这是临清工业学校每天都会上演的激情跑操。随之而来的激情演讲、激情宣誓,这些活动如同一把把烈火,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斗志,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临清工业学校上、下午各有一场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科学研究发现,中学生最佳持续学习时间为2小时左右。”刘春东说,“大课间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持续保持活力,上课更有激情。”
2023级大专机电一班学生邢焕航说:“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让我们身体里又蓄满了能量,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劲了。”
学校还每天组织学生举行激情早读,每学期都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实施、评比表彰,各种比赛项目犹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激情跑操、激情早读、激情比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活动,改变的不只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更成为活力课堂的“场外加油站”。
2023年5月,临清工业学校承办了山东省沿黄河九市中职学校“三教”改革推进会,学校的“1+1活力课堂”现场展示得到了专家、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学校还多次在全省教育科研、职教高考成绩分析等会议上介绍经验和做法。现今,临清工业学校又被推举为聊城市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联盟理事长单位,肩负起了引领、推动聊城市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
运河波光连天碧,一行大雁排上天。当改革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必将孕育出“撒花成海”的课改大潮,这是成千上万的中职学生、教师所期待的!
(《山东教育》2025年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