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点燃梦想之光

教育叙事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发布日期:2025-08-27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      

“汝忆否?曾言,曾予,曾抒,我千万的感受。您亲手点燃的不只有篝火,还有我,和我无限的青春。”周记中的这首小诗,点燃了我温热而绵长的回忆……

小宁被认为是一个“怪咖”。高一接手新班后,我按惯例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小宁。在家长口中,他是一个“叛逆”“个性比较特别”“不自信”到让妈妈焦虑、爸爸挠头的孩子。开学后,我开始留意这个被贴上诸多标签的男生:集体活动时,他总是独自发呆;军训家书写作环节,他拒绝动笔;作为小号特长生的他,面对文艺汇演邀约百般推脱。更令我忧心的是,他私下告诉我,他很快就要离开学校了。我问他要去哪里,他默不作声。

经过细致观察,我发现,这个看似冷漠的少年实则内心炽热。他热爱阅读,还创作过诗歌、小说。于是,我利用教授语文学科的优势,在课上展示他的作品,推荐他参加征文比赛,在周记中与他探讨文学与人生……记得第一次当众朗读他的作品时,他低头掩饰羞涩,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光亮;看到征文展出那天,他第一次主动找我讨论修改建议。这种“看见”与“认可”如同春雨,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灵。

随着信任的建立,那个困扰我的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小宁梦想成为电竞选手,打算终止学业走职业路线,但与父母沟通时,只被简单粗暴地告知“绝对不行”“我这是为你好”,于是小宁开始采取激烈手段抗议,进而越来越封闭自己,甚至发展到需要心理医生介入干预的程度。这让我想起那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既要保护幼苗不受狂风摧折,又要给它自由生长的空间。”

在帮助小宁建立自信以后,我利用周记引导他想象自己的未来。我写给他:“你说梦想是星辰大海,但若是只看到诗和远方,便难以走好眼前的路。如果想到达梦想的彼岸,就要建造好坚固的航船。电竞选手需要的不只是操作技巧,更需要战略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心理素质,这些能力恰恰是在学习中培养的。与其放弃学业孤注一掷,不如让学校成为你提升实力的训练营。”那个周末,小宁的父亲激动地来电,说儿子破天荒地主动与他讨论电竞职业的素质要求,特别提到“学习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能力”。这个转变让我深感欣慰,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观念,而是点燃思考的火种。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此得到生动诠释: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关键期,他们渴望独立又需要引导,排斥说教却期待被理解。居高临下的“我这是为你好”只会激发其逆反心理,并肩同行的平等对话才能促进其真正的成长。周记这种看似传统的交流方式,恰恰创造了平等对话的空间,让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生。

每本周记都是独一无二的心灵地图,标记着学生成长的足迹。每次下发周记本时,看到学生迫不及待地翻看评语,我的内心都充满了幸福感。他们的文字里句句都是信任与期待,而我也用真诚一一回应。对有点自卑的小成,我写给他,“新的一年,希望你不要苛责自己,做坦荡、真实而热烈的你”。对时常感到焦虑的小艺,我写给她,“我理解你,也羡慕你。因为在青春年华中,能单纯为一件事努力的样子,真的很美”……周记是我走进学生内心的一把钥匙,我们借助文字完成了一次次情绪的和解,实现了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也让那些青春的迷茫得以安放。这是我们的专属密码,也是别样的春风化雨。

文字的力量不断延伸,从周记到课前演讲,从个别辅导到主题班会,一扇扇心灵之窗悄然开启,学生越来越勇敢地表达自己,也越发明朗、坚定而有力量。我想,这种自信背后,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回望这段教育历程,我越发确信,教育者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对每个独特生命的包容与接纳;教育者的智慧,彰显于因势利导的育人艺术。当教师以真诚叩响学生心扉,用智慧启迪思考,教育的春风便会化作细雨,润泽出一片生命的绿意盎然。这或许就是对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以仁爱为底色,以智慧为笔墨,在平凡的教育现场书写不平凡的生命叙事。

 

 

 

 

 

 

(《山东教育》2025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