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入诗与以文扩诗
语文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5发布日期:2025-08-27
以境入诗与以文扩诗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课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浅论
山东省济南育英中学 林 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从而更好地鉴赏诗意与诗情。本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古诗词的鉴赏课为例,分别列举讲读课文《次北固山下》与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夜雨寄北》两首诗在课堂上设置情境性与实践性的问题,既和教师探讨古诗词的教学方向,也为学生解读古诗词带来必要的启发。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借助多模态话语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深入具体语言情境,运用联想与想象思维,对诗进行散文化扩写或是现代诗化改写,进行语言的审美化体验与表达。伴随着对时代语境的深入,学生将更加深切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品读到体悟再到创作,从文本到情境再到实践,让语文核心素养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话语的情境性:教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语文课堂话语的情境性具有相关的理论框架与依托。早在20世纪末,我国语言学家沈开木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中为“话语”界定含义:“话语是在交际的决策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编码而产生的言语成品。”沈开木认为,话语是在交际基础上形成的言语成品,是在主体言语输出与他者言语输出之间加以链接的产物,从而在主体与他者之间形成一定的交际情境。语文课堂的话语分析作为学习分析方法之一,也是建立在对教学与学习情境的分析的基础上的。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运用三个及以上的多重感官与外界环境发生互动,这被称为“多模态”。在此理论基础上,“多模态话语分析”可理解为:面对人们运用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重感觉,借助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多种不同资源作为媒介进行交际的现象,探求不同表现形式意义的新型话语分析范式。在语文课堂的交际中,教师教学的话语与学生学习的话语都是建立在双方深入走进教学文本情境的基础之上的。古诗词鉴赏课需要面对的是古代汉语的文本环境,古代社会的宏观语境与现代社会不同,这就决定了单一的语言模态很难让课堂上的师生体察到话语的情境,因此在师生交际中,特别是在课堂交际中所形成的教师话语往往具有多模态性。
以《次北固山下》的鉴赏课堂为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如下问题:
《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如何呈现盛唐社会生活场景的?
教师通过让学生走进时代情境,来解读颔联的诗句含义,体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颔联的诗意为“春潮涌涨,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刚好把帆儿高悬”。教师在讲解颔联的过程中,除运用传统的语言模态以外,还可运用身体模态、视觉模态以及听觉模态等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时代的理解。
以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为例,课堂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一段情景描述化的话语并范读:“遥岑远望,寸碧生辉,杏花皎白。海面上的青碧是一寸一寸浸染的,春意却像是一夜忽来。山水之间,山色是沉默而壮阔的美;远望群黛,像是在与千年的岁月对视。”古典诗词是语言与审美的双重高峰,朗读教学是古诗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美的朗读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作者营造的意境。教师的范读带动学生的自由朗读,通过拉低朗读语调、放缓朗读节奏,呼应壮阔厚重的文境,师生走进诗句、融入诗境,涵咏诗心。通过朗读这一段背景材料,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被激活,脑海中勾勒出盎然的春色。他们在朗读中融情入境,由境入诗,获得语言的审美化体验,进而进行审美化表达。
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央视9台的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跟随主讲人郦波的脚步走近大唐盛世,深刻体悟纪录片结尾的那段话:“我们经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片神州沃土,滋养了华夏的儿女。……唐诗只是一个引子,生命才是最鲜活的内容。那个独属于华夏文明的烙印,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回望那个遥远的时代,古诗词的创作涵盖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文化风气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古诗中的主题选择、情感表达以及艺术风格。学生在观影中,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诗人王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思想表达与创作探索,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再以《夜雨寄北》的古诗鉴赏课堂为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如下问题:
《夜雨寄北》是如何通过写雨来延伸诗境的?
教师可要求学生纵观全诗,把握全诗诗境,诗境包括“身隔两地,水涨秋池———他日重逢,剪烛西窗”。
教师在课件中播放潇潇雨声,学生伴音听读以下话语:
古诗词中的雨,下了几千年———
晏几道写雨,写疏雨梧桐,写梦魂难归,待寒催酒醒,东风也无情;
苏东坡写雨,写一蓑烟雨,写小雨如酥,人生千折百回,潇洒一如新生;
王摩诘写雨,写明月青松,写清泉流石,一洗秋日之愁情,满怀恬然之乐。
学生在这段话语中,想象本诗绵绵雨景,感悟千古悠悠诗境,体会古人对雨的文化感知。教师通过多模态教学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性思维,学生再阅读《夜雨寄北》全诗,发挥创造性思维,仿写一段《李义山写雨》。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深化对诗意、诗境的体悟:
学生A:李义山写雨,写巴山夜雨,写秋池涌涨,慨叹相思之苦,更是向凄苦的人生横刀挑战!
学生B:李义山写雨,写彩彻区明,写剪烛西窗,无惧分离之愁,静待明朝雨霁时。
师生共读学生作品,可将其内容分为“雨时”“雨后”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从而从时间跨度上把握全诗诗境的广阔。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把握诗境的基础上理解古诗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为这些仿写的内容配乐朗诵,你想配怎样的曲调?忧伤或是欢快?沉重或是轻松?”学生在配乐的过程中发现,尾联推想“雨霁之时,重逢之日,西窗共剪烛”,这使得全诗流露出轻快愉悦的情感,这与其他诗人写秋景通常传递的哀伤有所不同。教师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之下,借助多种媒介资源,指导学生品读诗境。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的要求,具体到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多模态教学正符合这一新课标内容。
在古诗词鉴赏中,对语境的多维考查,为教师的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可行性,预示着语文教学范式的革新。多模态教学打破了以语言为单一模态的常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调动了多重感官,运用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借助图像、视频等媒介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营造的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读写的生活化:学生的诗文化扩写实践
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之下,语文课堂的情境性得到增强,生活化情境教学得以实现。活跃于语文课堂上的话语实践,与生活化情境教学的理念相契合。生活化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授课时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背景,以古诗词中蕴涵的生活化素材为依托,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亲自体验所学知识的丰富语境。
在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激活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及创造性思维,对古诗词进行扩写训练,从而更为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以《次北固山下》鉴赏课堂为例,教师可运用AI绘图自动生成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立体图像,实现诗与图的视觉联动,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AI绘图生成的图像分为两类,一类描绘“乡书何处达”,一类描绘“归雁洛阳边”。教师指导学生选取自己欣赏的一幅,先自行提取、总结画面的关键词,再结合自己实际的生活经历,对诗句进行散文化的扩写或是现代诗化的改写,开启“读诗—读图—扩写”的鉴赏流程。
以“归雁洛阳边”为例,学生C提取关键词“还乡”,并扩写一篇散文《客心》:
驿馆孤灯,摇摇一盏。千里寄相思,霜鬓又一年。
客心如斯,故乡的晴空雨幕,都牵动着还乡的大雁。雁阵成行,鸣声震林樾。客心悠悠,正似这雁鸣。
客心如斯,故园的千川万木,都牵动着还乡的游子。月色清明,清明若流水。客心悠悠,正似这流水。
还乡啊,正是无数游子千百年来幸福感的永恒来源。
学生在创作中激发活跃的思维,发挥丰富的联想及想象,调动对大雁这一意象的文化认知,将游子比作大雁,从“大雁还乡”的意象中联想到游子思乡的情结,并补全了一幅游子还乡的图景。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与优美的辞藻,表达出归乡的幸福感,这与原诗的情感是相符的。
学生D提取关键词“怀人”,并扩写一首现代诗《家信》:
早春的花叶
簇拥着一个绿意葳蕤的日子
一封准备寄出的家信
装回早春的行囊
天空
被泼上浓淡的酒色
映出了亲人的酡颜
而无尽的原野
早已收紧了满天的繁星
照亮了回家的路
与《客心》相比,《家信》在联想性思维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一封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信,重新装回行囊,原来是由于回程已至,不必再送信。在这一情境的烘托之下,学生精准地把握了原诗句的情感基调,“早春的行囊”,装满了盎然的春色,也装满了还乡的喜悦。
以《夜雨寄北》为例,学生同样可在诗画联动中展开对诗境的想象。
学生E联想到关键词“西窗”,并扩写一段散文《窗》:
淫雨初霁,晴日静好,斜倚西窗,与友人共话昔日雨景。
重逢美如斯。小雨过后,天气晴明。煮水沏茶,小炉对饮,也不失为一种雅兴。
学生围绕“西窗”这一文化意象,发挥丰富想象力,展示了一个诗意盎然的雨后世界。西窗对饮的安闲与自在,与原诗颇为契合。
与现代诗、现代散文相比,古诗词语言更为简明,含义更加丰盈。以境入诗,方能解诗境之广;以文扩诗,方能入诗境之深。对《次北固山下》与《夜雨寄北》两首诗的解读,既是对新课标情境化与实践化理念的可贵践行,同时探索出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方向,更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情境性与实践性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以境入诗,通过多模态教学方式,导入古诗的语言情境以及时代情境,通过图诗的联动,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学生以文扩诗,运用诗意化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的体验与对古代社会的体认,通过诗文化的扩写,抒发对古诗语言与古代生活的审美感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山东教育》2025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