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物理课堂的实施策略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9发布日期:2025-08-27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站中学 王永明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初中物理课堂新的大门。这一模式秉持教学、学习与评价深度融合的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力求激发师生的无限活力与创造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探索欲望的学习氛围,进而推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思维的天空中翱翔,在能力的征途上驰骋。怎样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新课堂呢?下面将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宛如航海中的灯塔,为“教—学—评”一体化的航船照亮前行的方向。要实现精准定位,教师需展开全方位的学情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与兴趣特长;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精准把握物理学科在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全面剖析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重点难点。
以“光的折射”教学为例,教师要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层面,要求学生不仅透彻理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内涵,还能熟练运用该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光学现象,如筷子在水中“折断”、海市蜃楼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聚焦于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全过程,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再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掌握科学探究的精髓方法,培养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于点燃学生对光学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他们在惊叹光折射奇妙现象的同时,激发内在的求知动力,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评价均应紧密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师通过巧妙的实验演示、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逐步向目标靠近;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汇报、实验操作考核等评价方式,精准判断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堂生态构建沿着正确的航道稳步前行。
二、设计多元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创设贴近生活的物理情境,宛如在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瞬间拉近彼此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精心挑选了运动员在不同场地、穿着不同鞋底的跑鞋比赛的精彩视频片段。画面中,短跑运动员在塑胶跑道上如闪电般飞驰,鞋底与跑道之间的摩擦力提供了强大的前进动力;而在冰面上滑行的运动员,鞋底则需要特殊设计,以减小摩擦力,保持身体平衡。学生被这些生动场景深深吸引,脑海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摩擦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它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从而快速融入课堂情境。
(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复杂物理任务,如同组建一支支科研小分队,开启一场场知识探险之旅。以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为例,各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学生负责查阅资料,了解电磁铁的基本原理与历史发展;有的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合适的电源、线圈匝数、铁芯材料;还有的学生专注于实验操作,小心翼翼地改变电流大小、线圈匝数,使用小磁针、铁屑等工具测量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并认真记录数据。在组内交流讨论环节,成员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出绚丽火花。有的小组发现增加线圈匝数能显著增强磁性,有的小组则通过对比不同铁芯材料总结出铁芯对磁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课堂氛围也因此变得热烈活跃。
(三)信息化辅助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虚拟实验室、物理模拟软件等工具,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突破了实物实验的时空限制,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比如学习“天体运动”这一神秘而又宏大的主题时,学生借助专业软件,能够直观地模拟行星的公转和自转。他们可以随意调整行星的质量、轨道半径、初始速度等参数,实时观察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直观感受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中的神奇作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三、构建全过程评价体系
(一)课前评价
通过预习作业、线上问卷等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难点,为精准教学提供重要依据。以预习“电功率”章节为例,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份涵盖基本概念、公式推导、生活应用实例的预习作业。通过批改分析,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电功率公式的变形应用存在困难,有些学生则对生活中常见电器的功率大小缺乏直观认识。据此,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电器功率计算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公式变形技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顺利开启新课学习之旅。
(二)课中评价
采用教师观察、学生互评、课堂小测验等多元化方式,实时了解学习进程,如同为课堂安装了“智能反馈系统”。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仪器使用是否得当;留意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发表观点,能否倾听他人意见;通过课堂小测验,快速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讲解“浮力计算”方法后,即时出题让学生计算不同形状物体在特定液体中的浮力大小。一旦发现问题,教师立即采取行动,对操作不规范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纠正错误;对知识理解有误的学生,重新讲解重难点,确保学生跟上教学节奏,保持课堂活力。
(三)课后评价
布置分层作业、实践项目,依据作业完成质量、项目成果评定学习效果,同时收集学生反馈,反思教学不足,为下一轮教学改进积累经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夯实基础知识的书面作业,如简单的物理公式推导、概念填空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安排拓展性实践项目,如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光控小夜灯装置。通过批改作业、评估项目成果,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据此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宛如一场教育变革的春风,在重塑课堂生态的征程中成效显著。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重重枷锁,构建起和谐共生、活力迸发的课堂新貌,让师生在知识的舞台上携手成长,展现了教学相长的美好图景。
(《山东教育》2025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