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德育实践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4发布日期:2025-08-27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德育的渗透与实践。德育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德育实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德育不仅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更关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尤为重要,因为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化学知识直接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重大社会问题相联系。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污染源的产生、污染物的危害以及污染防治的科学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立志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公民。

(二)强化学科教学的社会价值  

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原理,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然而,化学教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不仅是理性知识的积累,更关乎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引发他们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伦理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能脱离道德约束。

二、化学课堂中的德育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化学知识的德育价值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将化学知识与当前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解有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介绍工业排放的危害,探讨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的成因,以及它们对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污染,强化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例如鼓励学生关注绿色能源、清洁技术等领域,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通过这种将化学原理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也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著名科学家遭遇的伦理困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科学家在实现技术突破时,如何面对其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像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在取得技术成就的同时,也深感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责任。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类不能只追求技术进步,更需要考虑科技成果带来的道德和社会影响,从而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更加成熟的伦理观念,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这种德育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更是他们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除了传授基础的化学知识,教师还应通过化学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元素是化学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元素的性质、反应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能够更好地理解每种元素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讲解碳、氮、氧等元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探讨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例如如何通过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的参与,支持植物生长,并最终为人类提供氧气和食物。通过对这些自然循环的解释,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化学元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抽象符号,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一些元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如钛的应用、稀土元素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等。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例如,稀土元素在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中的广泛应用,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元素的开发与利用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科技的进步同样需要科学家在伦理和社会责任上的谨慎考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学到化学知识,还能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加关注科学对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福祉的影响。

(二)在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理论,还能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由于化学实验涉及诸多化学品和复杂的操作过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教育,以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应在每次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化学品的存储与处理方法、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如毒性气体、腐蚀性物质等),以及如何处理突发事故等。通过安全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操作的意识,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自觉遵守实验安全规程的习惯。这样的安全教育,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与安全责任密切相关。

此外,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实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实验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强调化学废液、废气的处理方法,教育学生注意减少实验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进行有害气体实验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通风设备,尽量避免有害气体的释放;在使用化学试剂时,强调废物的正确回收和处置。

(三)在化学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应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不仅关注其是否能够完成实验步骤,更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及安全意识。

多维度的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科成就和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格上协同进步。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同时,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在小组合作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团队成员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道德素养的共同提升。

德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道德问题的联系,结合环保、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要重视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进行考量。

 

 

 

 

 

 

(《山东教育》2025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