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融合·融通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5发布日期:2025-08-27
融汇·融合·融通
———初中音乐德育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宋凤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艺术教学不仅是美育的抓手,更是德育的载体。音乐,作为艺术教学的核心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初中音乐德育课堂是深度融合音乐教学和德育的课堂,重在引领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针对传统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重美育、轻德育”的问题,教师可从“音乐教学内容、学科协同育人和音乐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建构精彩高效的音乐德育课堂。
一、主题统领、融汇教材,建构系统的音乐教学内容
教学主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具有导向性和统领性,能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支撑。教师以清晰明确的教学主题为导向和统领,设计清晰的教学框架,融汇相关的学科内容,从而建构系统的教学体系。这不仅能提升教学的逻辑性,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首先,教师可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提炼教学主题。如《游击队歌》是五四制鲁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唱歌”环节中的一首歌曲。该歌曲以稳健明朗的旋律,清晰地塑造了游击队员机智灵活、斗志昂扬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游击队员以隐匿的方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因此,教师可将“用音乐讲述‘英雄故事’”作为音乐德育课堂的教学主题。该教学主题既是教师建构音乐德育课堂的指南,也是教师整合融汇教材内容的纽带。
其次,教师可围绕音乐课堂的教学主题,有效整合和深度融汇教材内容。如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用音乐讲述‘英雄故事’”,紧密关联五四制鲁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该歌曲是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曲,上片着重描绘了洪湖之景,下片重在抒发感恩之情。尽管《游击队歌》和《洪湖水,浪打浪》两首歌曲的风格迥异,但都是革命叙事的音乐化表达,都重在塑造集体英雄形象。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融汇教材内容,不仅能建构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同时,这也能为教师充分发挥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二、素养立意、融合学科,建构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建构音乐德育课堂的落脚点。在音乐德育课堂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融合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建构一种有效的学科协同育人机制。该机制能引领学生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强化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
首先,教师可依托融合音乐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追溯历史足迹,了解音乐作品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在《游击队歌》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项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采取查阅资料和分享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游击队歌》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完成这项跨学科任务,能进一步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从音乐视角深度解读历史,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能更为清晰地感知音乐作品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发展文化理解能力,形成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行动自觉,并逐步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教师可在深度融合音乐与语文学科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如在以“用音乐讲述‘英雄故事’”为教学主题的音乐德育课堂中,教师可设计一项“写信”任务:“二十年后,同学们都会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请以‘铭记革命英雄,传承革命精神’为题目,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学生通过学习《游击队歌》和《洪湖水,浪打浪》两首革命歌曲,深刻理解了革命英雄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师以“写信”任务为桥梁,不仅密切关联了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而且让学生的理想和现实交相辉映。学生通过撰写这封意义非凡的信,能深刻感悟到:理解革命精神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铭记于心,更在于薪火相传。
三、任务驱动、融通评价,建构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
表现性任务是指教师为评估学生达成某项特定目标的情况而设计的一类作业或活动。这类任务使学生的思维可见、素养可评。音乐德育课堂中的表现性任务是指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成某项学习目标或完成某项创作任务的学习活动,包括即兴演唱、即兴演奏和即兴表演等。在初中音乐德育课堂中,教师可以表现性任务为驱动,融通音乐要素和德育元素,有序有效地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此建构完整的音乐课堂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可在融通音乐要素和德育元素的基础上,选择并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过程性评价。如在本次音乐德育课堂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项表现性任务:请各小组学生以“用音乐讲述‘英雄故事’”为主题,以朗诵、演唱、演奏和舞蹈等形式,即兴创编和表演一段歌舞剧。当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舞剧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适时采取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观察记录等方式,分别从作品构思、朗诵技巧、演唱效果、演奏效果、动作表现、情感表现、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开展过程性评价。教师依托融通音乐要素和德育元素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能有效避免课堂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驱动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同时,这样的过程性评价也能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教师可要求评价主体依据融通音乐要素和德育元素的评价标准,实施终结性评价。如在本次音乐德育课堂中,教师可围绕表现性任务,设计以下评价标准:学生能否在准确的音乐旋律中完整高效地完成表演任务,能否生动地诠释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能否用音乐恰当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且具有感染力;能否基于音乐要素和故事情境进行即兴创作和即兴表演,且音乐故事具有情节性和教育性。该评价标准既融入了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要求,也融入了德育方面的要求。因此,评价主体依据该评价标准,既能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也能对学生理解、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这种融通音乐要素和德育元素的终结性评价,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和道德修养的完善。
总之,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在于“乐润德心,美化人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从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中提炼主题,并以主题为统领,融汇教材内容,建构系统的音乐教学内容;通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融合音乐和相关学科知识,建构有效的学科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在融通音乐要素和德育元素的基础上,以表现性任务为驱动,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建构完善的音乐评价体系。如此,教师就能建构精彩的音乐德育课堂,并引领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中实现音乐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协同发展。
(《山东教育》2025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