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4发布日期:2025-08-27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逄志贞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俊香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阵地和关键课程,高中思政课肩负着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重任。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系统总结,聚焦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形成了一套具体的教学措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其终身学习、明辨是非、担当责任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与价值根基,真正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核心功能。

一、优化教学情境,从生活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思维认知能力

情境创设是高中思政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利用生活案例,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的思维与生活密切接触,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带动思维活力。

第一,情境设计要契合教学目标和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思维发生频率,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电影《第二十条》引发了社会对刑法第二十条的热议。在进行“公正司法”这一框题的学习时,我们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部分电影素材进行教学情境设计。随着电影情节的深入,学生逐渐深入到刑法第二十条为什么被唤醒、如何被唤醒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之中。刘文经父亲包庇穷凶极恶的儿子时的猖狂、市政法委书记向刘文经家属承诺提前上诉的不法行为,都强烈冲击着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深入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惩治犯罪,公民的人身权利怎样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司法独立性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在探讨与深思中,公正司法的内涵变得更加具象化。检察官在艰难的调查过程中找到关键证据———行凶刀具,这一细节更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证据在司法案件中的重要性。

第二, 将自然科学研究引入科学思维课程学习,消除文科倾向学生在面对自然科学文本时的畏难情绪,拓展学生科学思维学习的适用场景,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在进行《逻辑与思维》的教学时,我们先后多次用到自然科学案例。比如,法拉第的电磁实验。从认识发展历程来看,对法拉第电磁实验的研究是一个经历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以实现思维抽象的过程。在分离过程中,从复杂的电磁现象中分离出关键变量(如磁场变化、导体运动、电流产生),忽略次要因素(如温度变化、空气阻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系统中识别核心变量,聚焦核心要素,避免被冗余信息干扰,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干扰因素,如电磁场、仪器误差等的思考,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屏蔽装置提纯实验条件,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认识;通过理想化条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又引发学生对理想化模型如何指导实际应用的思考,触发了辩证思维。

最后,引入麦克斯韦通过方程组将电、磁、光统一为电磁场理论的案例。这时候电磁感应定律不再是孤立的公式,而是电磁场动力学的一部分,人类对电磁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拓展,实现了电磁理论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这一案例的使用,展示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研究过程,学生在理解辩证思维的过程中进一步习得科学精神、实践精神。

二、搭建思维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逻辑思维的稳步攀升

学生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总会皱眉头,甚至出现短暂的思维停滞,这种情况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有关,也与学生惯有的应试思维有关。单一的环境、简单的问题,导致他们出现思维惯性。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先改变思维惯性,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维、主动出击的好处。我们通过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让学生在思维攀爬的实践中提升主动思维意愿和思维能力。

比如,教材中提到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解释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这样的解析用于讲解市场的缺陷,学生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市场调节的这一特性,就会认为自发性是市场经济的弊端,对市场自发调节的认识产生误解,难以形成对市场自发调节的正确认识。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完成常规探究,理解市场调节弊端的前提下,增设了一组问题:

“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这是一个复习检查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可以直接作答。

“价格上涨为什么能引导生产者扩大生产?”这一个问题,学生从生产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得出“获利增加”这一答案。此时,教师在此引入“利益杠杆”,为什么价格上涨的时候,生产者会扩大生产?总结来说就是“逐利而行”。

“追逐利益杠杆时,是生产者自发追逐,还是其他外来因素要求生产者必须这么做?”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原来市场起作用就是自发调节。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自发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市场自发调节推动资源向高效率领域集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市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社会成本,导致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学生就此可以形成对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辩证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先设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对市场自发调节的科学认识。再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形成最终认识。在这个从片面性认识到全面性认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被告知结果,而是在探究和思考中知其所以然。

三、规范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构建思维大厦,在思维磨炼中提升思维质量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课堂外的自主学习与课堂内的引导训练同等重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设计中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提升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通过导学案、课前预习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生成问题清单。

例如,在进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题的课前预习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①师生关系是一种联系吗?

②我的书桌上的课本和崂山上的石头有联系吗?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有何关系?

……

预习问题清单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提供了抓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上述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的思维力量被激发,也为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有深度的课堂教学使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明确联系是有条件的,避免对“普遍联系”作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的丰富内涵。

第二,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自主整理,让学习在反思中升华。

知识梳理成体系,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反思提升。

构建宏观知识体系。在进行《政治与法治》的学习时,我们引导学生构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关系体系,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时更深刻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训练同学们学会坚持整体性和动态性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提升系统性思维。

挖掘知识内在逻辑。在进行财政政策知识的学习时,我们通过设计填空式体系框架图作业“减税降费→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形成对财政政策作用路径的科学认识。

科学使用整理本,引导学生课后重现课堂重难点思维环节,通过独立回顾思维过程,将课堂集体探究的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果实。学生的整理本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在知识、题型上分类归纳,在思维探索中总结和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成长,也见证了学生的思维成长。

总之,高中阶段是思维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环节效能的提升,会对学生个人的思维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高中思政教师,我们要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从实际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目标,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深度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JXY134)研究成果之一】

 

 

 

 

 

 

(《山东教育》2025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