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教研赋能县域乡村教育发展

乡村教育振兴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4发布日期:2025-08-27

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莒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崔维友   来守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配置,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日照市莒县教育和体育局以“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为载体,遵循“区域、强弱、平衡”原则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12个教研协作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设置一所县直优质学校为首席学校,通过“强校带弱校、城校带村校、大校带小校”的策略,对促进教研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城乡学校在优质互补、资源共享、抱团成长、各美其美的过程中,教学质量、办学特色都有所提升,有效破解了县域内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合理组建教研协作共同体是前提。莒县教育和体育局基于县域实际,从2013年起,陆续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12个教研协作共同体,通过实践认为遵循以下原则组建共同体有利于调动各成员校的积极性。一是优势互补原则。每个共同体安排一所优质县直学校带动其他乡镇学校,形成“强校带弱校、城校带村校、大校带小校”的发展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二是平衡发展原则。每个协作共同体由57个成员校组成,各共同体在生源、教育资源等方面整体上相对均衡,这样有利于形成在一个起点上竞争的态势。三是区域便利原则。在划分协作共同体时,为了便于交流,在遵循城乡、强弱平衡的基础上,按照地域就近原则进行划分。   

系列化顶层制度建设是保障。抱团发展是推动优质均衡的关键举措,建章立制则是携手共进的保障。一是县域内建章立制。莒县教育和体育局先后制定《莒县教育教学协作共同体“一体化”评价办法》和《关于规范教研协作共同体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同时每个教研协作共同体安排一名教研员担任联络员,协调处理协作共同体和教研室的工作,保证制度能贯彻到底,确保“不走样”。这些措施使协作共同体由被动合作到主动合作,由自发无序到有章可循。二是教研协作区内建章立制。各协作共同体制定了管理章程、集体备课规范、管理评价考核方案等。通过多校协同、抱团发展,打破校际壁垒,缩小校际差距,推动学校优势互补和发展互促,实现协作共同体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整体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共同体建设的关键。莒县教育和体育局探索出了以“联管—联研—联评”为主要形式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县教研室、协作共同体、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协作教研工作模式。

第一,联管机制是共同体运行的方向盘。莒县确立了县级协调管理、共同体内联动管理和校内自主管理的三级管理机制,并细化管理主体责任,对协作共同体内首席学校、轮值学校、联络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活动轮值机制和联席会议机制的实施调动了每个成员校的策划和参与积极性,也使每学期的联席会议真正成为总结部署会,成为教学理念共享、管理方法共享的天地,大家在合作共享中提高。

第二,联研交流机制是共同体运行的核心。管理经验交流联研机制是重要内容,每学期各教研协作共同体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定期开展协作共同体校长论坛、年级主任论坛、备课组长论坛、班主任论坛、政教主任论坛等活动,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实施学科教学交流联研机制。各协作共同体成立了学科项目共同体,并对学科项目共同体的运行进行了规范,学科项目共同体主要围绕课堂教学、集体备课、经验交流、试题研究等开展活动。

具体做法有:一是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研讨形式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展示课;兼顾各学校优势和弱势学科进行的城乡同课异构;共同体内线上共享一堂课;共同体内“磨课”“赛课”等。制定了规范的活动流程:定主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定主持人;提前发布通知明确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深度听评课(研讨);整理课件、学案等实现共同体内共享;上报首席学校存档备查,同时共享给其他共同体。上述切合实际的课堂研讨形式和规范的流程使课堂研究更有深度,有效提高了城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二是集体备课模式研究。各协作共同体内部的集体备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首席学校将本校集体备课安排共享给共同体内其他乡镇学校,其他学校随时根据实际参加首席学校的集体备课,并共享集备资源;第二种是乡镇布点式集体备课,即根据成员校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学校进行集体备课,其成员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研讨。此外,教研室牵头组织的共同体高端备课,按照“教研员分配任务—教师个人备课—学校集体备课—共同体集体备课—全县共享资源”的步骤开展。这样构建了“县教研室、协作共同体、学校、教师”四级联动高端备课模式,使集体备课从一所学校走向一个共同体,再走向全县范围,实现了“教研引领、区域协作,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极大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备课能力和质量。

第三,共同体联评机制的建立,为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建立县教研室和协作共同体联动评价体系,县级评价由县教研室负责,根据《莒县教育教学协作共同体“一体化”评价办法》,采取学校个体发展评估与协作共同体整体发展评估相结合的双评估制度,从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养发展、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协作共同体评价是共同体内根据共同体评价办法对各校及教师的教研活动质量与实施及时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奖励挂钩,促进了共同体内各成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体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了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度,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第四,科技赋能,打造协作教研新时空。AI、大数据等技术与县域教育融合,用数字化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容,走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教育的新路子,打通优质教学资源向乡村学校普惠供给的“最后一公里”。莒县对县域教育网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校园网络,制定《共同体远程教学服务工作方案》及《共同体线上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网络研修和学术交流共同体建设,进行即时交流教学教研,共享教学资源;探索城乡同步共享一堂课、线上教学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乡村学校师生不出校门也能观摩城区优秀教师的课堂,城乡骨干教师线上共享优质教学经验,实现了“一校精品,全体共享”。

城乡优势互补,提高了办学品位和质量。各首席县直学校的经验做法,激发了乡镇学校的改革动能。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的本真教育和课堂改革成效,又影响了首席县直学校和其他乡镇学校。近几年我县多所乡镇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如:洛河镇初级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202010月承办全市的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

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一是课堂和师资共享。去年各协作共同体共享390多节公开课,通过互邀授课、共同体内支教、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师资共享约50次,提高了城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备课资源共享。去年各协作共同体共享教学课件1458个、学案2208个、教案2048个,解决了乡镇部分学科校内集体备课因师资不足流于形式的问题,提高了备课质量。三是管理方法共享。莒县每年都举行校长论坛、年级主任论坛、班主任论坛、备课组长论坛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四是硬件共享。县城学校通过捐书、捐物,实验设备、体育馆设施共享,精准帮扶共同体内乡村薄弱学校。

城乡教研协作共同体内各学校的互学互鉴让各学校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造峰填谷式促进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山东教育》2025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