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格局

全环境立德树人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0发布日期:2025-08-27

全环境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格局

———沂南县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山东省沂南县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周中亮

山东省沂南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高丽华

山东省临沂启航中学                   高月华

沂南县立足革命老区资源优势,系统构建“红色文化浸润、实践体验筑基、协同育人增效”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基地群、课程链、实践环、共同体、创新体”五维联动策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育人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红色历史活态传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的育人新格局,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群”,打造精神传承实体空间

沂南县通过系统化整合、场景化呈现、功能化提升三大策略,构建起全域覆盖、多维立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群”。在空间布局上以沂蒙红嫂纪念馆为核心引擎,串联“沂蒙精神传承带”“革命遗址体验带”“新时代实践教育带”,覆盖20余处重点教育基地和50多个社区教育节点,逐渐形成了“一核引领、三带联动、多点支撑”的格局。

一是实施红色遗址活化工程。沂南红色资源丰富,县域内红色革命遗迹151处,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位。该县建立了“遗址普查、价值评估、保护开发”三级工作机制,对全县151处革命遗址实施分类保护。目前,境内被公布为临沂市抗日战争遗址的有43处,已登记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1处(52个点),被纳入山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的有35处(36个点)。创新“遗址+社区教育”模式,在常山庄社区等传统村落建设沉浸式教育基地,通过“老屋新用”“场景复原”等方式,使革命遗址成为社区文化教育的活教材。如马牧池乡依托战时托儿所旧址打造实景课堂、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古村落打造的沉浸式研学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深得研学学生的喜爱和好评。二是构建主题化展陈体系。沂蒙红嫂纪念馆突破传统展陈模式,采用“编年体+专题式”叙事结构,设置院落式主题展厅,开发“红嫂故事数字图谱”,运用投影、AR互动等技术实现革命文化的现代表达。该馆创新推出的“穿一次粗布衣、推一次独轮车、烙一张煎饼、唱一首红歌、讲一个故事”的“五个一”体验项目,使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革命文化。三是完善公益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营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基地运行,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实行了免门票、免讲解的“两免”服务制度。2024年数据显示,年接待红色研学团队4000余批次,学员20余万人次。

二、设计红色文化教育“课程链”,构建精神成长进阶路径

沂南县全力设计“三维四阶”红色文化教育“课程链”,即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实践维度相融合,形成学前教育启蒙化、小学教育具象化、初中教育思辨化、高中教育研究化的进阶式课程结构,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化实施。一是学科融合创新。编制《学科革命文化育人指导纲要》,挖掘语文、历史、艺术等12门学科中的革命文化元素。如语文课程开发“革命家书诵读”模块,数学课程设计“孟良崮战役兵力对比”实践案例,物理课程融入“军工科技发展史”专题,历史课程跨学科“烽火-5G通信技术”等等。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形成“课课有渗透、科科有特色”的教学格局。二是校本课程迭代。实施“一校一品”课程建设工程,形成三大课程类型。认知型课程侧重红色历史脉络梳理,如《党史国史教育读本(沂南)》;体验型课程注重情境创设,如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开发的《红嫂的一天》角色扮演以及《搭火线桥》体验课程;研究型课程强化思辨能力培养,如《新时代沂蒙精神内涵研究》。孟良崮实验学校开发的《战役指挥模拟课程》,通过沙盘推演提升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三是评价体系革新。构建“红色精神素养评价模型”,设置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3个一级指标,细化出12项观测要点。建立“红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参与革命文化教育的全过程数据,形成个性化素养发展图谱。

三、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环”,形成知行合一育人机制

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模式,构建“研学前置—场景体验—深度研讨—行为转化”四环节育人链,实现革命文化教育从认知到践行的完整闭环。

一是研学路线精品化。设计“唱响主旋律  永远跟党走”“红色沂蒙  薪火相传”“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三大主题线路,开发“一个核心问题、一次实地考察、一场主题讨论、一份调研报告、一次成果展示、一项实践行动”的“六个一”标准化研学流程。其中“重走支前路”研学项目,通过20公里徒步行军、战地救护演练等环节,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悟革命精神。二是实践活动序列化。主要通过日常开展“红色晨读”“红色故事会”,节庆组织“七一红歌赛”“烈士纪念日祭扫”,专题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日常+节庆+专题”活动体系。创新“红色文化+劳动教育”模式,在有山东“小延安”之称的岸堤镇,依托朱建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南泥湾式”生产体验活动。三是数字平台赋能。依托沂蒙精神网上VR全景党性教育平台,实现“线上全景漫游+线下深度体验”有机结合。数据显示,通过VR虚拟研学系统的沉浸式学习,学生对红色历史知识的掌握度大幅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其中“搭火线桥”虚拟场景体验使很多学生深刻体悟沂蒙人民的牺牲精神。这种数字化学习模式突破时空限制,使广大中小学生实现了革命文化“认知内化、情感共鸣、实践外化”的完整学习闭环。

四、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共同体”,构建协同发展生态系统

建立“政校社家”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合力。沂南县教体局牵头成立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组,由省教科院专家、高校教授、县教科研骨干、历史教研员、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学者、骨干教师组成。该项目组统筹红色文化课程开发、研学师资培训等工作。县教体局积极与文旅部门沟通,协助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服务方案”,提供定制化教育资源。同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灯塔·红心驿”设立红色驿站,开展革命故事会等活动。

一是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创建“家长红色文化学堂”,开发“亲子红色研学”项目。在社区设立了由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委书记兼任的“红色文化教育观察员”,进一步充实“五老”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等志愿队伍。建立“学校、基地、社区”轮岗交流制度,每年选派教师到教育基地挂职锻炼。二是做到质量监测体系化。沂南县积极构建“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三维质量监测模型,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成效评估,重点监测学生的价值认同度、行为转化率、文化传播力等指标。

五、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创新体”,激发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设立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开展“红色文化时代化表达”“沂蒙精神融入学科课程”等课题攻关。与高校合作成立红色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开发了系列化、梯度式的课程,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二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地图”,实现县域内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的数字化共享。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初步与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开展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完善可持续发展保障。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机制。

近年来,沂南先后有50多名小学生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少先队员”;沂南学生创作的《沂蒙红嫂颂》等大型歌舞剧也先后进京、进济演出。3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3位校长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校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获评“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孟良崮实验学校成为全国课改实验区红色教育现场会观摩点。教育部课改实验区红色教育成果展也在临沂举行,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山东教育》2025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