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全环境”阳光成长“生态圈”
全环境立德树人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7发布日期:2025-08-27
构筑“全环境”阳光成长“生态圈”
———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全环境视域下的
“阳光教联体”心育实践探索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张 凯
晨光熹微,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的校门徐徐开启。对于这里的学子来说,它开启的不只是知识殿堂,更是一个个温暖的生命场域———交警疏导车流编织安全经纬,家长志愿者筑起爱心长廊;午后的沙盘室流动着治愈的光影,放学后的社区实践基地跃动着青春智慧……
近年来,这所追求“以爱育爱”的学校,以“全环境育人”为经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工程,建立“党总支引领—部门联动—班级落实”管理体系,形成“心理教师主导+班主任协同+专家定期指导”的工作机制。同时,学校与医疗机构建立“筛查—干预—转介”绿色通道,与文化场馆联合开发特色实践课程,与交警部门共建平安校园防护网,在社区设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等等,联动各方打破资源壁垒,全环境构建“阳光教联体”,为学生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成长守护网。
家校共育:从孤军奋战到双向奔赴
学校构建“三级家委会(校级—年级—班级)+五维工作矩阵”的立体化家校共育体系,创新“阳光家长会+分层家访+共读计划+家长大讲堂+家校联络簿”协同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活动,组织培养家庭教育先行骨干,同步建立“阳光心育家长共读一本书”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读书机制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为家校协同注入专业力量。学校每学期召开2次全员家长会,家校沟通覆盖率100%,家长满意度一路提升。家长代表王女士在问卷中感言:“科学指导让家庭教育不再迷茫!”这份朴实的认可成为体系成效的最佳注脚。
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精准施策,配套区里下发的“父母早报”,实现每日教育锦囊的精准推送。七年级聚焦“小初衔接适应”,设计21天习惯养成方案;八年级强化“青春期亲子沟通”,开发情景模拟课程;九年级专设“考前心理调适指南”,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同时,首次设置“心理观察员”,经培训的学生心理委员成为危机预警“前哨站”。初三(1)班心理委员小宇利用“情绪温度计”成功化解同桌的考前焦虑。初四学生小林因家庭变故产生厌学情绪,班主任通过家访发现情况后,立即启动家校协同机制:心理教师制订辅导方案,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大讲堂,班级设立“成长支持小组”。3个月后,小林不仅重返课堂,还积极备战中考。
从校级先行骨干培养到班级“情绪温度计”实践,从分层家访全覆盖到区级“父母早报”资源融合,家校协同共同编织学生健康成长的立体防护网。
医教协同:从危机干预到全面守护
学校创新构建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与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签订战略协议共建心理健康服务基地,开创专业力量深度融入校园的新模式。该体系建立常态化心理筛查机制,依托医疗机构专业力量每学期开展全校学生心理测评,形成“一生一档”动态数据库,构建起“季度筛查—月度研判—即时干预”三级预警机制。临床医师与心理教师组成个案研讨小组,联合班主任、家长形成“四位一体”协同网络,对重点学生实施“一人一策”个性化帮扶。
在专业支持网络基础上,学校创新开展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开设“心育大集”,将沙盘游戏、艺术疗愈等临床技术转化为趣味体验活动;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与个案咨询。“真没想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如此高效!”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李老师感叹。这种医校共建模式既保障了危机干预的时效性,又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构建起预防、筛查、干预的全链条守护体系。
馆校融合:从知识传递到心灵浸润
学校以跨界融合为突破口,通过“馆校科学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新场域。在科技赋能方面,联合山东省科技大篷车打造“移动心育实验室”,将情绪管理原理融入趣味科学实验,使抽象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体验。
文化浸润层面,携手市图书馆共建“书香育人基地”,通过“书香润八中”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心育等活动,将文化传承与学生心灵成长有机结合;借助红色档案展陈、历史情景复现等立体化教学,使学生在触摸历史温度中筑牢家国情怀。这种“科技+人文+实践”的融合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型升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源头活水,帮助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在文化滋养中丰盈情感,最终实现心灵成长与人格完善的同频共振。
社校联动:从课堂学习到实践淬炼
社校联动机制通过立体化资源网络与多元化教育力量的有机整合,构建起多维度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与祥瑞园、金石等社区共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实施“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由学校教师与社区工作者共同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例如,在“银龄关爱”行动中,学生结对帮扶社区独居老人,每周上门为老人整理房间、代购生活用品,还为老人定制手写版“智能机使用指南”,教会他们使用微信视频通话,缓解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针对社区卫生死角问题,学生成立“环保小卫士”志愿队,联合居民清理楼道小广告,分类回收废旧杂物,并设计卡通版《垃圾分类口诀》,张贴于社区宣传栏。
社校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社会参与和情感互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天然疗愈场域———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建立情感联结,在服务他人中获得价值认同,这种成就感和社群支持有效缓解了成长焦虑,构筑起积极心理的基石。
警校智联:从安全防护到法治心育
为构建全方位校园安全屏障,警校双方通过“立体防控体系、法治心育融合、应急能力提升”三维联动机制,打造具有韧性的安全防护网络。在立体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联合交警部门制订“早高峰时段潮汐车道”“校园周边单循环”等疏导方案,将家长接送孩子车辆平均停留时间缩短40%;同步开展安全示范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安全知识学习。
法治教育常抓不懈,通过反诈情景剧、主题班会等沉浸式教学,将法律知识与心理调适有机融合。定期邀请市公安局法治专家开展国旗下的法治宣讲,结合校园霸凌、网络暴力等真实案例进行普法教育,覆盖全体师生。同步构建“防欺凌热线+情境课程”双轨机制,设置24小时心理援助专线,实现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应急能力提升维度,学校安保系统与派出所实时联系,保安队伍执行“网格化巡逻”机制;分级部定期开展季度性消防、急救、逃生联动演练,参训人员应急处置达标率显著提升;校园治安动态实时更新,针对极端事件建立“一事一策”预案库。这种“预防—演练—处置”的全链条安防模式,正持续织密校园安全网络。
目前,学校“阳光教联体”逐步显现育人实效: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显著减少,家长教育参与度持续提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普遍增强。学校先后获省级文明校园、市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育人经验在全市推广。
教育不应是孤岛,而应成为联结社会资源的枢纽。当学校打开围墙时,教育的能量才能真正迸发出来。未来,张店区第八中学将继续深化全环境视域下“阳光教联体”建设,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这片教育生态林中,像树一样生长,像花儿一样绽放!
(《山东教育》2025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