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版阳光课间带来的生机与活力———青岛市李沧区创新开展15分钟大课间活动侧记
教改风景线2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6发布日期:2025-05-20
加长版阳光课间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青岛市李沧区创新开展15分钟大课间活动侧记
本刊通讯员 宋 艳 李方姣
为深入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区小学和部分初中创新实施课间活动时长延长改革,将传统10分钟课间调整为15分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这一创新举措已实现全区小学全覆盖,全区部分初中也正积极探索适合初中阶段的大课间模式。数据显示,改革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显著。2024年全区小学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近视率下降4个百分点。更可喜的是,许多学生通过课间活动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养成了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明显提升。据悉,李沧区的这一创新做法已获得广泛关注,相关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健全运行机制
探索加长版阳光课间模式
为保障活动长期有序进行,确保各环节间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李沧区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间15分钟领导小组,着力构建“学校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中层领导分年级负责,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课教师精心组织”的管理体系,压实“牵头抓总,全面落实”的责任,推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开展创新力高、针对性强、适应性快的趣味活动。
青岛虎山路小学是李沧区首批开展15分钟课间活动的四所学校之一,通过创造性构建“部分试点、推广普及、一校一案、评比争优”的四步走方案,分步骤、分阶段稳步推进15分钟课间活动工作。试点校通过收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依次进行“课间时长变更适应、调整校用室外室内体育运动场地、课间活动类型优化”三轮改进,实现学生除每日体育课时间外,校内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00分钟的目标。虎山路小学校长王文琼说:“延长后的课间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运动,学生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怎样让课间15分钟更充实、更有效?2024年10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伙伴行”课间展示活动在李沧区的校园里举行,学生在有氧折返跑、学校自编的绳操和武术操中精神饱满、训练有素,奔跑、跳跃、闪转腾挪都展示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李沧区积极探索将课间15分钟与青岛市“十个一”项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质评价、近视防控等有机结合,科学融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发挥评价“风向标”作用,保障课间活动实施效果。依托全区各教育片区校际交流,定期组织区域联动观摩和优秀案例交流活动,促进优质课间活动设置等优秀经验推广。
体教融合育新人
课间活动显特色
各校充分发挥体育的立德树人功能,配备体育训练师、心理咨询师等,通过课间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健康心理,提升学生社交能力。探索“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将课间15分钟纳入体育教学计划,设置体育与美育、德育、国防教育等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结合课间15分钟,将课堂延伸至校园外,各中小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外健步行、户外探索等活动,并与学校课程结合,探索“行走的思政课”“行走的地理课”“行走的科学课”等创新形式,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青岛实验初中李沧分校将“课间15分钟+地理课”的课堂搬到蓝天绿水间,开展基于学生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课及跨学科主题教学,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地理知识。青岛武川路小学教导主任吕坤倩表示,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探索创新课间15分钟活动形式。将劳动教育与课间15分钟活动相结合,开展趣玩沙包活动,沙包从设计到制作均由学生亲自完成,并在课间活动时间一起开展沙包游戏,通过投、掷、跳、躲、闪等动作,学生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课间活动更加充实,更有意义。青岛永平路小学体育教师刘芳说:“我们追风体育工作室自编了传统游戏手册,以满足学生课间活动时的低运动量需求,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在传统游戏基础上创编各种新玩法,如‘爬虫竞走’‘钻山洞进阶’‘编花篮’等等,满足学生课间结伴活动的需要。设立校园吉尼斯榜单,以一分钟跳绳为例,校园吉尼斯挑战面向全校学生,鼓励学生先挑战自我再挑战他人,通过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实现逐渐跨越的大目标,并在学校公布跳绳校园吉尼斯榜单,让更多学生的努力被看见,进一步激发学生活动的内驱力。”
梯度教学显成效
传统游戏焕新彩
青岛市李沧区考虑到各学段涉及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体能素质存在差异,创新推行梯度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体能素养制订符合学生年龄和特点的体育锻炼计划。采用分区域“班级集体活动+特色自选活动”的形式,班级集体活动采用“1+2+X”模式(即1个必会游戏项目+2个班级集体游戏+多种游戏创新形式)。如组织低年龄段的学生在快速游戏区参与扔沙包、跳绳、跳房子等轻松益智的传统类活动,高年龄段的学生在操场上开展萝卜蹲、跳大绳、折返跑等考验体能的敏捷类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开展“童年游戏,点亮15分钟课间”活动,以独特的视角将文化传承与课间活动相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大课间。“滚铁环”“打陀螺”“贴膏药”等一系列充满童趣与智慧的传统游戏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校园注入无尽活力,更为学生的成长增添了一抹亮色。青岛李沧路小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能素养,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在快速游戏区参与扔沙包、跳绳、跳房子、木头人、翻花绳、踢毽子、跳皮筋等轻松益智的传统类活动;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操场上开展萝卜蹲、捉小鱼、跳大绳、仰卧起坐、折返跑等考验体能的敏捷类活动。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体质和课时活动安排,各学校创新开展课间活动。青岛三十三中秉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间“加时”,快乐“加倍”,结合多彩社团,推行“上、下午各30分钟,全员参与和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大课间模式,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体育锻炼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优势项目作龙头
以赛促练结硕果
青岛市李沧区挖掘学生体育潜能,常态化开展“奔跑吧少年”系列比赛,涵盖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多个竞技项目,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展示平台,构建多彩体育项目格局。做强体育特长项目,成立以唐山路小学教师肖云香为核心的排球名师工作室,发挥优势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青岛沧口学校、青岛文正小学、青岛第六十一中学、青岛第三十一中学等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排球项目的联盟式发展。
2024年7月,青岛沧口学校女排成功卫冕,连续两年获得山东省中小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女排教练肖坤坤说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排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开展连续的梯队建设,有效保证了人才的衔接。”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整个冬天,青岛第六十一中学周边居民都能看到师生冬季长跑的身影。学校开展冬季特色长跑活动,每天大课间,每名学生在校园中进行2000米的长跑活动,周末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坚持完成2000米长跑活动。学校团委书记徐辰龙表示:“2025年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题是‘挑战5000米,我运动,我快乐’,一个冬天下来,同学们不知不觉间完成200余公里的距离。他们也在一次次坚持中完成蜕变,大大增强了学习上的韧劲。”家长在驻校活动时对于学校的做法十分赞同,纷纷表示:“通过冬季长跑,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大大提升,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改善,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希望学校持续开展下去。”学校七年级1班学生常馨月刚刚入学时无法完成800米跑测试,经过一个冬天的坚持,长跑成绩已接近优秀水平。她说:“跑步让我体能变得更好,也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了。”
安全管理强保障
活动场地有创新
青岛市李沧区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强化场地设施维护修缮,全区中小学室外运动场地均配备监控摄像头,进一步保障学生课间活动时的安全。每天开展课间活动安全提醒,全区学校均购买场所责任保险,并向师生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引导学生科学有序活动,各校每季度至少安排1次高质量安全教育课程教学。青岛沧口学校遵循就近就便原则,因地制宜,为每个班划分了独立的活动区域,课间时间教师巡回指导,进一步保障学生安全有序开展活动。
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空间资源,学校根据各年级人数错时、错峰安排使用室内室外场地,根据室外场地面积及形状规划跑步区、跳绳区、球类运动区等,实现在“小场地”开展“大课间”。在青岛第六十三中学,大课间跑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因班额较多,常规操场难以容纳全体学生,学校巧妙规划,将场地细分为大操场与小操场,充分挖掘校园空间。每天,随着课间跑操的音乐响起,学生整齐有序地在各自场地起跑,完成1000米的奔跑。李沧区丰富体育活动器材供给,采取由学校提供和师生自制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类游戏化教具和器材,如呼啦圈、球类、跳绳、沙包等,准备系列活动材料,如棋牌、魔方、七巧板、华容道益智玩具等,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青岛市李沧区支持鼓励家长为学校课间15分钟活动出谋划策,欢迎家长在“学校开放日”进校参观感受课间15分钟活动氛围。青岛徐水路小学的校园内,呈现出由27种色彩斑斓的地面游戏图案构成的独特运动版图。学校以家校联动的方式,从众多方案中筛选出27个适合各年级学生开展的精品项目,并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地面游戏绘制,选用无毒无害的环保丙烯颜料。在绘制的过程中,针对沥青、塑胶等不同地面材质不断调整施工工艺,确保游戏安全性与耐久性。这些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的创意设计,将跳房子、萝卜蹲、趣味迷宫等经典游戏与特色课间活动巧妙融合,具有十足的创意性和科学性,比如蛇形棋中融入数学运算,“体验长征”可以学习历史、寓教于乐,学生在玩耍中既保留童趣又能提升体能、学到知识。精心设计的课间活动,不仅让学生来到户外锻炼身体,舒缓学习压力,还让大家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放松活动增体质
心理减压见实效
数据显示,自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并开展多样化活动后,李沧区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丰富的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李沧区将跳绳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技能之一,学生长期坚持跳绳,不仅有效促进了骨骼的良好发育,身体协调能力也大幅提升。学校定期组织跳绳挑战赛,在激烈的比赛中,学生尽情释放活力,久坐带来的身体疲劳得以缓解,眼部长期聚焦书本的压力也得到有效舒缓。
课间活动的自由性和趣味性成为学生心灵的“解压阀”。以“地面彩绘大课间”为例,学校在操场上绘制了各种色彩斑斓、充满情趣的图案,有可爱的卡通形象,还有蕴含数学奥秘的几何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些彩绘区域内自由开展游戏,或三五成群玩“跳房子”,或根据卡通形象即兴编创故事。在“格子活动区”,师生精心设计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格子,学生在格子间跳跃、穿梭,进行着富有创意的格子游戏。这些创新设计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充分感受快乐,每一次成功完成游戏任务,都能让他们获得满满的成就感,有效释放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心灵得到了滋养与呵护。
五育融合促发展
多元潜能得激发
各学校将课间活动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精心构建起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多元化教育场景。如果碰上阴雨天气不能外出活动,学生还可以在室内开展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思维游戏”与“科学小实验”等微活动,提高智力水平,培养思维能力。这些活动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尝试不同解法,创造力的火花在不经意间被点燃。同时,将课本中应知应会的科学小游戏做成展板布置在教学楼中,学生在课间可以直观了解科学实验,学习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有效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
课间15分钟内展开的集体游戏也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课堂。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老鹰”要施展策略突破“母鸡”构筑的防线,“母鸡”需全力守护身后的“小鸡”,“小鸡”则要紧紧跟随“母鸡”,过程中大家各有分工,不断沟通协商,在欢乐嬉闹里强化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而在“跳大绳”活动中,摇绳学生均匀发力,把控节奏,让大绳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跳绳学生全神贯注,根据摇绳的节奏,鱼贯而入,轻盈起跳。一旦出现失误,大家围聚在一起,坦诚地分析失误原因,是起跳时机不对,还是摇绳速度需要调整,通过共同探讨、积极调整,团队精神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情感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在这些充满活力的集体游戏中,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尽情挥洒汗水,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以体育人的目标。
师生家长共参与
和谐环境齐构建
课间15分钟活动,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在这宝贵的课间15分钟里,校园摇身一变成为欢乐的海洋。操场上,教师一改课堂上的严肃模样,兴致勃勃地与学生一起跑跳、玩耍。游戏过程中,师生间充满欢声笑语,不经意间便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权威界限,极大地增强了师生情感联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愿意主动亲近老师,课间围在老师身边,不仅一起玩闹,还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事。而教师也在这些充满活力的课间活动中舒缓了工作压力,放松了心情,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后续教学。
在课间15分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还广泛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优势,搭建校内校外衔接平台。开展“校长会客厅”“全民进校园”“家长进课堂”“家长节”等系列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和社会的支持。学校定期举办“家长进课间”活动日,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孩子们的课间游戏。孩子们回家后,经常兴致勃勃地和家长说起课间活动,分享在活动中的趣事,还热烈地讨论怎样让活动更有趣。在这样频繁的沟通交流中,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家庭氛围也愈发温馨。课间15分钟活动,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地连接起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为学生全方位构建起和谐的成长环境。
从体质提升到心理减压,从五育融合到家校共育,这场课间“微改革”释放出教育创新的巨大能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未来,李沧区将继续深耕课间活动的育人价值,以更科学的设计、更丰富的实践,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书写更加生动精彩的篇章。
(《山东教育》2025年5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