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地“相生共赢”教育生态———青岛大学赋能附属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纪实

教改风景线2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45发布日期:2025-06-24

构建校地“相生共赢”教育生态

———青岛大学赋能附属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刊记者   管恩武   通讯员   李志国


 

初夏的青岛,海风轻拂,书香浓郁。

青岛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崂山三中)校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节活动正在举行。现场不仅陈列着学生丰富的科技作品,还开展了无人机竞技、掷纸飞机、小船承重等几十项科技竞赛活动,更有青岛大学计晓斐教授带来的机器狗原理讲解与现场演示、青岛大学“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自制步战车和无人机展演。校长南林激动地说:“有了大学的学术基因和科技赋能,科技创新教育正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这一幕,正是青岛大学以师范教育优势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青岛大学依托“师范基因”与“学科综合”双重优势,积极对接青岛基础教育需求,放下大学“身段”,主动“下嫁”,与崂山区、市北区、市南区等8个区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托管或共建16所附属中小学及幼儿园,构建起大学和附属学校一体化发展共同体。

在这一过程中,青岛大学不仅输出师范教育的先进理念与优质资源,更以“研究者+实践者”的双重身份,推动基础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型。与此同时,合作办学也在“反哺”自身,创出了教育硕士“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与“SART”(高校专家、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协同教研机制双轮驱动的师范人才培育新范式,为综合性大学服务基础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大方案”。

 

高校“下嫁”:青岛大学与基础教育的“联姻”之路

 

“马校长,您看这节课的互动环节还能怎么优化?”

时间回到2008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博士马勇军站在青岛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室里,与一线教师讨论课堂教学的细节。彼时,马勇军还是该校的兼职副校长,也是省内中学第一位博士副校长,每周四天泡在中学课堂。这段经历,成为青岛大学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办学和协同教研的起点。

零散入驻,单打独斗,点上发力。这一时期,青岛大学以课程改革需求为契机,鼓励专家教授走进中小学,兼任管理人员。马勇军在青大附中兼职期间,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方式,助力该校实现办学质量跨越式发展。2014年,马勇军申报的“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模式探索”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区域合作,团队推动,面上开花。自2016年起,青岛大学组建专家团队,通过派驻博士副校长、挂牌合作等方式,与市南区、城阳区等多所学校建立合作,以团队力量助力区域和学校创生一批特色教学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彰显了青岛大学教育学科和师范教育专业的资源优势,及在办学特色打造、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成效。2019年,青岛大学成立山东青大教育集团,为后续体系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集团“运筹”,研究院“助攻”,打造“市北样板”“崂山模式”“城阳方案”。2021年,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挂牌成立,马勇军教授出任院长,与市北区合作共建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等三所学校,形成“三校一院一基地”格局。基础教育研究院专家深度参与区域教研,助力市北附属中学由薄弱校提升为优质热点学校。

与此同时,青大教育集团全面托管崂山金融区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和崂山三中,委派马勇军任总校长,跨区引进一线名校(园)长和学科名师,同时派出具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青岛大学在职教师担任副校长,构建了总校长负责总体规划、专业引领、大学资源融入,执行校长分段管理,幼小初学段贯通一体培养的“崂山模式”。

2024年,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省教科院、城阳区政府共建“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城阳区第一高级中学和城阳区白云山学校为实践基地,开展省市区校多级协同教研,实现了“SART”协同教研机制全面升级。

“我们要把高校的专家资源、学术资源、平台资源和学科资源引入中小学,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遇见‘理想课堂’。”马勇军说。如今,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已成为全国校地合作的典范,其经验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上获重点推介。

 

课程共建,青大“出手”打造五育融合新生态

 

在青岛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五年级学生苏江奕的个人诗集中,一幅生动的“山海诗社”采风图景跃然纸上:“崂山书院里,青岛大学的教授用渊博的学识为我们破解诗歌的密码———从《诗经》的比兴到现代诗的意象,从平仄韵律到情感表达,让我们真正触摸到诗歌跳动的脉搏。”

这本装帧朴素的诗集,正是该校联手青大教授、知名作家共建“山海诗社”的生动体现。

学校以“山海诗社”为基,打造了融合文学创作、自然美育、文化传承的“山海课程群”,在青大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用诗歌记录眼中的山海,更在古典与现代的诗意碰撞中,培育出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素养。

大学文蕴浸润出附校学子独特的诗性品格,而科研力量的加持,则为他们点亮探求科技奥秘的航灯。

“老师,咱这生物防治法真能替代农药啦!”崂山三中实验室里,生物社团学生围在王林老师身旁,兴奋地讨论着樱桃果蝇防治技术,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

三年前,在青岛大学科研团队的专业引领下,王林带领社团学生开启了一系列生物科技创新研究。如今,已取得“松树线性病”防治、“生物防治樱桃果蝇产卵问题”、新型立克次氏体DNA提取等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仅樱桃果蝇防治技术就已申请三项国家专利。这项跨学科研究成果不仅被评为省级典型案例,更在2024年全国教育学会上进行展示。

大学与中小学“联姻”,学术资源下沉、人才智库共享,正在课程创生场域焕发更强大的育人动能。

“破解‘因材施教’时代命题,发掘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孔凡海说。

走进该教育集团所属的青实双语学校教学楼大厅,墙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计划”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该校构建实施的“6+1”学习空间矩阵,专为学有余力学生实现优势发展而打造。各学习空间由青岛大学资深教授与本校骨干教师组成“首席导师团队”。以段春生教授指导的科创空间为例,构建了“编程启蒙—机器人设计—AI应用与物联网开发”阶梯式培养路径,通过与高校实验室及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对接全国科创赛事等路径,为学生打造了一条“创意构思—成果落地”全周期培育链。

英语口语与国际理解教育、诗歌创作人文类课程、戏剧表演艺术类课程……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的“青大特色”课程,让该校学生与青大实现了“亲密”接触。其中,英语口语与国际理解教育由该校教师与青岛大学课程专家以及外籍教师一起开发。同时,学校借力青岛大学高端智库,开发了“强基、固本、托底”分层课程;在科学教育方面,青大专家指导开发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史课程,落实“100个实验课程”,形成“大学引领、教授推进、名师落地”的育人模式,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教学模式创生,“专家智库”助力课堂新变革

 

“呼———”物理教师马铭成手持吹风机对准悬垂的两张A4纸轻轻一吹,两张纸骤然贴合。“为什么空气流速快压强小?”问题抛出,六个实验台沸腾起来。

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实验教学优秀课例展示,马铭成运用本校“五环两翼教学法”授课,新颖的课堂内容充盈着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空间。

马铭成介绍,该校在青岛大学专家指导下,逐渐完善了“自学—互学—展学—导学—固学”的闭环体系,辅以“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双翼驱动,创立出“五环两翼教学法”,并联合申报获得青岛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青大高位引领,使该校教学模式得以提炼、成形,而在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青大派出的挂职副校长正在推动课程开发与课堂优化升级。

青大基础教育研究院庞晖副教授,在挂职期间,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专业优势,主持英语校本课程体系升级、多学科探究课程开发和项目式学习研究,将高校理论转化为基础教育课堂的创新动力。该校磨课会上,庞晖指导该校教师陈琛《狼来了》一课,获得了省教研员的高度评价:“四年级孩子用英语进行即兴对话时展现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英语校本课程创新体系的教学成效。”

一个科学而成熟的教学模式能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思想,源于马勇军多年前在青大附中做副校长的经历。

2008年,马勇军进入青大附中担任教学副校长,听课中,他发现一位英语教师的课堂高效轻负、气氛活跃、师生愉悦,颇具亮点。

“分组研讨开始!”青大附中的英语课上,贾喜燕老师话音未落,学生熟练地自动分成十来个小组,不一会儿,讨论声此起彼伏。组长记录疑难问题,大组巡视员穿梭答疑。当黑板上仅剩两道难题时,贾老师才登场点拨,十分钟精讲直击语法重点。这是贾老师实施“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法的一个场景。

贾老师的这一方法始于小组积分尝试,但在后续的探索中陷入瓶颈。马勇军的介入与高校专家团队的指引,使这一模式迅速成熟,并在全校推广,该教师的教学模式论文也发表在学术期刊。后来,马勇军又带领该校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创生教学模式群,系统解决了各学科在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中的细小问题。专业引领,促使零散经验升华为科学体系,更带动了教师教研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如今,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指导各附属学校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并最终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显著变化。

“从比亚迪企业的成长来看,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青岛大学附属滨海实验学校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研讨会上,王凌宇老师以比亚迪为案例,拆解中国工业密码。专家点评环节,青岛大学徐雪副教授给予充分肯定,并带领老师从地域、尺度、变化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

课堂变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成长上。2024年中考放榜日,市北附中创下历史最佳战绩。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尤其令人瞩目———学生在全国大赛、省市级各类人工智能比赛、3D打印等创新竞赛中斩获大奖,每年有100多名学生获得各类科技比赛奖项。

 

“筑巢引凤”,协同教研驱动教师业务新跃升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日前,在青岛富源路小学,一场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创生研讨会正在进行。青岛大学栾贻爱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我们要把单篇课文转化为项目式任务群,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习得知识。”

在距此不远的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虚拟教研组”里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集备研讨正在进行,青岛大学万延岚教授通过云端连线,引领一线教师重构教学设计。

“通过‘虚拟教研组’,我们能得到大学教授‘面对面’的指导。”市北区化学教研员高倩感慨。

2021年市北区率先引入青岛大学专家团队,构建起高校专家、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四方联动、四位一体的“SART”协同教研机制。

“‘SART’协同教研机制覆盖全区中小学,以虚拟教研组、驻校挂职、专项走校等方式,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北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朱晓玲介绍。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斌在了解这一做法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改变了省内高校专家、教研员与中小学老师合作不足的现状,为高校与中小学关系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青大佳人”如今已成为更多一线教师的“贴身指导员”。

在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学术基因”已深植教师发展脉络。“每位老师至少有一个课题”,校长卢宝山说。该校教师杨慧在万延岚教授指导下,将主讲的省级优质课提炼为论文———《基于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化学教学》,彰显了大学高端智库对中小学教师的精准赋能。

青岛第四十七中学以小微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行深入探索,如今,学校八成以上教师执教过市区级公开课,并在各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青岛第五十中学教师刘蒙蒙,虽步入工作岗位的时间不长,但在青大专家引领和学校共同培养下,已先后获得市北区教学能手、山东省实验说课一等奖、省作业设计一等奖、青岛市优质课二等奖等荣誉。

近年来,市北区先后获评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获青岛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教育教学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

位于胶州市城乡接合部的青岛大学附属(胶州)云华小学,扎实推进“精研课”模式,以“三备两磨”全流程深度教研,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2024年,20名教师在省、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学校更以突出成绩获评“胶州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如今,各区域附属学校的教研活动早已突破校际、区际界限。马勇军总校长已经开始组建附属学校教研联合体,仅今年4-5月份已经开展了5次联合体教研活动。总校长统筹、教科研副校长对接、研究院专家支持的附属学校教研联合体正在形成,并与“SART”协同教研机制相互促进,扎实推动了大中小学深度合作,带来了附属学校与合作区域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近三年,市北区教师主持市级以上课题数量增长300%2024年青岛市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附属学校入选、获奖数量提升数倍。

   

“反哺”高校,不对等“婚姻”稳定持久的基础

 

青岛大学的“下嫁”,也为自身师范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注入满格活力。研究生在“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下,从真实课堂里“寻”找痛点,带着问题“学”理论,亲手“编”写教学设计,再经过“磨”课实战和“拓”展创新,把论文写在三尺讲台上。

2017年,马勇军以自己在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经历启发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指导本科生崔爽怡,写出《中国免费师范生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基于核心期刊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并发表在CSSCI南大期刊《课程·教材·教法》。

2019年,马勇军团队立项关于“县域乡土课程开发”的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师生扎根平度,历时三载编纂特色乡土教材《我爱平度》。在此基础上,马勇军领衔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乡村教育概论》特色教材,这是将基础教育服务与研究“反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例证。

丁梓译是青岛大学与附属实验小学(崂山区金融区实验小学) 联合培养的一名教育硕士。她把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经过扎实的行动研究,与教务主任王长栋合作的案例获得青岛大学教育硕士案例比赛特等奖,合作撰写的论文也被《现代教育》录用。

“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导师由高校教授担任,聚焦学术规范与前沿研究;实践导师则从附属中小学骨干教师中遴选,带领研究生重点聚焦“跨学科课程开发”等真实教育问题。与此同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聘请一线教师为师范生开讲座,邀请中小学名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理实融通、“临床式”培养,促进了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力跃迁。近年来,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案例研究论文27篇,其中CSSCISSCI期刊论文8篇;获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省级各类奖项32项,获奖数居全国省属高校前列。同时,马勇军团队也有13篇案例入选全国专业硕士教学案例库,2位教师获得全国首届案例教学一、二等奖,教育硕士案例创编与教学经验在多个全国性会议上交流。

青岛大学与基础教育学校的深度融合,以SART”协同教研机制、“大单元全景集备”、“附属学校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创新实践为引擎,打通了高校学术资源与一线教学的壁垒。从教师培养模式革新到课堂生态重构,从把薄弱校发展为优质校,再到带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地合作破解了“中小学教科研够不着天、高校学术理论不接地”的难题。随着区域协同教研引领的“市北样板”、全面托管总校长领导执行校长负责的“崂山模式”、多层级复合型协同创新的“城阳方案”、乡村振兴背景下引领城乡接合部学校发展的“胶州行动”的不断创新与完善,青岛大学将持续以高校智慧赋能基础教育,为教育现代化绘就更具活力的特色生态图景。

 

 

 

 

(《山东教育》20256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