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育浸润行动的有效策略探究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8发布日期:2025-09-26
曹瑞先
美育作为“五育并举”的关键组成部分,已超越传统的艺术技能传授,转向以培育审美素养为核心的教育。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美育进入环境浸润与学科融合的新阶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系统地探讨初中阶段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策略,包括作品赏析、创意创作、文化营造、素养评价等,以求构建美育浸润的有效落实机制。
一、经典作品赏析:美育浸润行动的基石
赏析作品,是美育浸润的初始环节,也是美育浸润行动的基石。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美术作品赏析不能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而应通过文化解码、生活美学启蒙、跨媒介解析等方法,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对作品的接受度。
(一)多维度解析经典作品
从历史背景、创作技巧、艺术价值、材料构成、跨文化比较等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多维度解读,需要的是细致功夫。如在《富春山居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将黄公望的笔触一一分解成“山水密码”———披麻皴如同给山石“织毛衣”,每厘米5-7笔的密度形成了独特肌理;结合现代卫星地图展示的富春江两岸实景,让学生进行比照,找出画家将真实江岸拉长、山峦叠高的“艺术改编”,体会“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二)结合生活美学进行视觉启蒙
生活所见之物让学生有亲近感,学生能从中发现美、欣赏美,深化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在陶瓷作品鉴赏课上,教师让学生亲手触摸陶片复刻品,直观对比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薄如蝉翼可透光)和宋代汝窑的天青釉(似雨后初晴的天空)的异同,并用色卡比对釉色变化,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与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
(三)采取跨媒介方式培养审美通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现代媒介手段普遍感兴趣,教师可将其融入作品赏析课。比如对经典动画片《西游记》的角色进行改造,有的学生给孙悟空装上机械臂(可参考变形金刚进行伸缩设计),让经典艺术以青春姿态走进学生心里。
二、美术作品创作:引导学生从“技能习得”到“创意表达”
学生创作出美术作品,是美育浸润行动效果的最直观体现。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觉醒和提升的关键阶段,有创作表达的冲动和愿望,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创作中加入足够的创意,使作品更具艺术价值。
(一)建立“观察—转化”创作机制
将日常生活作为创意源头,引导学生建立“观察—记录—重构—提升”的创作路径。有条件的话,可用延时摄影设备,每天记录豌豆苗的生长轨迹,再结合吴冠中《春如线》的抽象表现手法,将植物影像转化为水墨画或油画作品;引导学生用拓印技法,记录老墙青苔、井盖纹路等元素,结合草间弥生“波点艺术”进行重组式创作。系统地开展生活观察训练后,学生创作素材丰富度迅速提升。
(二)尝试“项目驱动”创意模式
以美术为枢纽,串联多学科知识,设计主题式创作项目,让学生围绕项目完成美术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项目、“我来改造校园建筑”创意项目等。教师可为不同项目配备“跨学科创作手册”,如《千里江山图》青绿配色色谱、安迪·沃霍尔丝网印刷技法图解,起到模块化指引作用。数据显示,参与项目驱动创作的学生,其创意方案落地转化率较高。
(三)搭建“展示—链接”美育网络
作品展示包括课堂展示、艺术展厅展览、校园空间展示、网上平台展示等,链接则是让学生作品与社会联通、向社会展示,构建从校园到社会的作品展示体系,让创作获得更多受众,产生更大价值。如建立“校园艺术云展厅”,每月更新主题展览;开展“社区美育行动计划”,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等机构绘制记忆墙等。面向社会的创作模式,使美术技能训练升华为生命教育。
三、校园美育文化:营造沉浸式育人空间
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将美育浸润行动融入环境、融入日常的有效做法。在校园文化中充分融入美育理念,不仅让校园文化缤纷多彩,更能起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效果,以下为探索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共建校园美术长廊
发动美术教师和各班级学生,在教学楼廊、楼梯转角等区域设置主题艺术长廊和艺术角,将校园空间转化为动态美育教材,实现“转角遇见美”的教育浸润。如在教学楼打造“中国传世名画主题墙绘”,用灯箱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在连廊布置“世界艺术之窗”;在食堂立柱设计“二十四节气美食插画展”等。
(二)开发“美术+X”主题工坊
与课后服务美术兴趣小组结合,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校园闲置空间,与学生一起开发“美术+X”主题工坊。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开设了海瓷制作工坊、黑陶制作工坊、剪纸工坊,既围绕初中课标设计出融合型美育空间,又打造出特色校园文化角落。
(三)开展装扮校园系列活动
此类活动容易组织,形式不拘一格,人人都可成为校园美术师。笔者策划过“魅力六中行———穿廊过井观溢彩”主题活动,由美术组教师组织九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校园的井盖及走廊上进行手工彩绘。学生为扮靓自己的校园,具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其创作将冰冷的井盖转化为校园文化中的美育元素。
四、美术素养评价:发展旨归的评价体系构建
美术素养评价是美育浸润行动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构建评价体系,关注成果,重视过程,兼顾艺术感知、表现、创造等核心能力。
(一)设计科学的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是美术素养评价的核心工具,需基于课程标准细化关键维度,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在审美感知方面,应关注学生对形式美感的分析能力;创意实践维度需考查主题构思的独特性与材料运用的创新性;文化理解则强调对艺术作品背后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深度;技能表现侧重技术操作的熟练度与作品完成质量。量规设计需采用分层描述,主要是“基础—发展—卓越”三级指标,如在创意实践中,基础层可设定为“能按教师示范完成模仿创作”,卓越层要求“自主设计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二)课堂评价突出互动
课堂是美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评价时应注重动态观察与即时反馈。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法,实时捕捉学生在讨论、创作中的表现,如是否主动参与互动、能否提出独特见解等,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差异化指导。增值性评价尤为重要,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进步轨迹,例如某生从初期构图生涩到后期能灵活运用空间关系,即使最终作品不完美,也应肯定其自我突破。此外,学生自评与互评能有效提升反思能力,如在剪纸课上,让学生互评“谁的纹样设计最具传统韵味”,既强化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又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
(三)作业评价重个性差异
作业评价可依据传统“打分制”,但应多方面突破,强调个性化指导。评价时需分项细化,依据量规对构图、色彩、主题表达等维度单独评分,避免笼统评判。成长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的有效方式,收集学生的草图、修改稿及最终作品,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学生的思维与技能提升。评语撰写需具体且有建设性,切忌泛泛而谈,要体现评价的包容性,如允许技法不成熟但创意突出的作业获得高分。
美育浸润行动的本质在于将审美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的生命滋养,使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完成对美的感知、创造与传承。未来,美育浸润的深化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社会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的“美育生态”中自然生长,最终实现“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理想。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
(《山东教育》2025年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