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发布日期 : 2025-05-2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   田光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创新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而创新的基础则是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学生唯有勇于并善于提问,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部分初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学生不愿问、不敢问,也不会问。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首要原因就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都希望儿童遵守学校的各种规定,接受父母的各种安排,不重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儿童就会慢慢失去质疑和提问的欲望。在学校教育中,受限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和教学负担,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成绩而未能充分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部分教师惯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来传授既定的知识内容,学生则主要通过聆听和做笔记的方式被动地吸收知识,形成了惯性的被动学习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意识减弱,也缺乏质疑权威和批判的精神。此外,部分教师害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挂不住,或者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时间不够等,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提出问题的主体,也存在一些主观原因。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急于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因此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发现问题并深入探究,对问题的探究欲仅来源于对考试成绩的追求。有些学生学习不积极,没有学习的内动力,因而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也有些学生因为虚荣心作崇,有兴趣但害怕出错或者问得太简单,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所以不敢提问。还有一部分学生,有兴趣也敢问,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限或者语言叙述不准确,没有掌握提问的技巧,造成不会问。

针对上述原因,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合理分析与判断,有针对性地探索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措施和策略。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是一门根植于实验的自然科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化学实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进而确保他们在化学课堂上保持一种开放且充满激情的状态,为后续的问题发现与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利用化学史上两位科学家的“争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及实验验证等方式来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所做实验结论相悖、如何改进实验等。在讲解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将二氧化碳导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颜色的变化?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又会发问:这个实验能否直接证实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发生反应?应如何优化这一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赞赏并表扬积极提问的学生,并认真耐心地进行解释说明或者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也使学生始终保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

(二)联系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化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化学又是一门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身影,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引用生活事例来开展教学,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油锅里起火,为什么用锅盖盖灭,不能用水扑灭?胃酸过多时,为什么喝苏打水就会舒服很多?苏打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水壶中为什么会有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用食醋可以除水垢?冬天下雪后,环卫工人撒的融雪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加速雪的融化?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能将化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又能慢慢学会如何提出化学问题。

(三)师生平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往往害怕和老师接触,不敢抬头看老师,也不敢主动和老师说话,更不用说提问题了。为打破这种局面,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再以“权威”自居,要积极融入学生群体,真正和学生平等相待。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场所。教师应尊重、爱护、理解学生,与学生达成共情,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视教师为一同探索知识奥秘的伙伴,进而勇于提出疑问。此外,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发问还与课堂氛围密切相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与学生达成共识:无论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学生都应得到认可与鼓励。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奖励分数的方式,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对学生提问的欢迎态度,以此来消除学生的顾虑。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克服对教师以及提问的恐惧心理,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课堂学习,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四)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除了上述策略,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名人名言、名人轶事,让学生认识到善于观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以此激励学生发问。例如孔子的“每事问”“学而不思则罔”;马克思的“怀疑一切”;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牛顿因为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其次,在平时的预习学案和作业设计中留出学生提问题的环节。比如通过预习你产生了哪些困惑?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问题导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且还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再次,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整理化学问题本,将课堂上、课后产生的疑问及时整理出来。每周进行一次小组化学问题比赛,每个小组汇总组员所提出的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提出的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根据班级提问题细则进行量化打分并给予相应奖励。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上的“留白”。教师不要把所有的内容讲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而要给学生留出合理的“空白地带”。教师要留给学生认真阅读、安静思考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自我质疑、互相质疑,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践行新课标提出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等核心理念,是我们每一个初中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山东教育》2025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