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询问: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0发布日期:2025-05-20
深度询问:
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博文初级中学 周 岩
地理素养,作为评估学生全球视角、环保意识、空间思维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指标,其培养需强化方法与策略创新。在此背景下,“深度询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深度询问超越了单纯提问的层面,实则是师生深度交流与思维激荡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层次与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启发性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自我发现与知识建构。借助深度询问,学生能够习得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证据评估的技能,从而培养独立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尤其在当下的地理教学实践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地理现象与挑战,如何巧妙运用深度询问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培养,已成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
一、紧扣课标“设问”,开启素养培育之旅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中的设问环节绝不能轻率对待,需与课程标准紧密相连,精准对标教学目标。教师应依托课程标准,明确各知识点所对应的素养类型,使每个问题都成为连接知识与素养的桥梁。
以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气候》一节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以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课程伊始,教师可通过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观察图示,我国主要包含哪些气候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此问题促使学生运用读图技巧,准确识别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我国的分布区域,掌握基本地理信息。随后,教师深入追问:“结合气候类型分布,探讨影响我国气候分布差异的因素。”引导学生综合海陆、纬度、地形等因素分析原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解气温与降水时,教师可设计问题:“比较我国冬夏两季气温分布特征,分析主导这种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此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等温线图,考虑太阳直射点移动、冬季风来源及路径等因素进行解答,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探讨降水分布规律时,教师可提问:“为何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请结合海陆位置与夏季风走向解释其原理。”引导学生从动态角度理解季风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其清晰把握我国气候分布格局;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深入分析气候成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引导其熟练运用地图和资料获取信息,确保地理素养在连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内化。
二、巧用情境“追问”,培养地理深度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精准点明了疑问在学习进程中的驱动作用。情境创设为教学增添活力,而追问则是激发学生深层思考的钥匙。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的具象认知倾向,将抽象知识具象呈现;追问适时介入,深入挖掘情境中的隐含信息。当学生沉浸于熟悉或新奇的情境,初步构建认知框架时,追问如同破冰之斧,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剖析地理现象背后的逻辑链条。
以初中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一节的教学为例,可创设如下情境:暑期旅游旺季,一旅行团计划自北京启程,西行至西安、兰州、西宁,最终到达拉萨,要求学生规划合理交通路线并阐述理由。学生初涉情境,常基于日常经验推荐高铁、飞机等速度较快的交通方式来设计交通路线。此时,教师追问:“若旅行团旨在沿途观光、深度体验,应如何调整路线?”此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权衡各种交通方式的利弊,探讨铁路与公路的组合方案,认识到公路的灵活性适用于短途游览,而铁路则适合长途旅行,既舒适又经济,且能沿途欣赏自然地貌与人文风光。在此基础上,学生最终确定“北京-西安(高铁)-兰州(动车转公路短途游)-西宁(公路)-拉萨(青藏铁路)”的路线。路线确定后,教师继续追问:“沿此路线,从北京至拉萨,地形地势有何变化?这对交通建设与运营带来哪些挑战?应对措施是什么?”学生需深入挖掘地形地势知识,分析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地势差异及其对交通的影响,如黄土高原需防范水土流失对路基的威胁,青藏铁路建设需克服高寒缺氧、冻土等难题,运营中则需针对高原反应为旅客配备供氧设备。随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不同路段周边的自然资源与产业布局有何异同?如何利用交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此问引导学生结合区域资源与产业知识,思考西宁如何通过交通输出畜牧产品,拉萨如何依托旅游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如何利用交通线串联产业带。通过情境中的多次追问,全面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融合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使地理素养在深度思考中生根发芽。
三、依托实践“探问”,夯实地理应用根基
初中地理教学不应止于理论灌输,而需让学生亲身投入实践,于实地“求索”,如此方能使其深切领会地理知识之精髓,稳固知识应用的根基。课堂内习得的理论知识,需在实践的沃土中进行验证与深化,学生需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深入社会,直接面对地理事物与现象,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疑问,主动探求解答。这一过程与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将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认知,有助于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地理素养由理论迈向实践,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之中,提升其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
以初中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一节的教学为例,通过实践“求索”能有效落实知识点。教师可安排学生前往本地现代化农场进行实地考察。置身于农场之中,学生目睹广阔的农田与多样的农业设施,疑问油然而生。当观察到温室大棚的有序布局时,教师引导学生发问:“为何在此建立温室大棚?本地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有何限制?”学生分组实地测量气温、光照强度,访谈农场技术人员,记录不同季节的农作物产量数据,探究大棚如何调节小气候,确保蔬果全年供应。行至灌溉区域,面对复杂的滴灌、喷灌系统,学生思索:“与传统漫灌相比,这些节水灌溉技术有何优势?如何根据本地降水情况及土壤湿度进行精确灌溉?”他们亲自检查设备运作,结合土壤样本分析其质地与含水量,联系课堂所学的水资源管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考察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为家乡的小型农户设计简易的农业发展规划,学生基于实践中的疑问与收获,综合考虑地形、水源、市场需求等因素,提出合理的种植建议与水利设施改进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密切围绕实践“求索”展开,学生不再机械地记忆农业区位与生产特点,而是在农田的实地探索中深化理解,真正掌握知识的应用,为地理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为未来分析复杂的农业发展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地理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深度发掘与体系构建的过程,借助“提问”这一教学策略得以高效达成。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设问明确了素养探索的方向,情境内的连续追问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而结合实践的探究提问则强化了地理知识的应用根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还增强了其自主判断与决策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持续学习构建了坚实基础。由此,地理教学超越了单纯知识传递的范畴,转变为素养培育与思维激发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地理素养生成提供了充裕的滋养与宽广的舞台。
(《山东教育》2025年5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