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教师队伍何以“群星闪耀”

教改风景线2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40发布日期:2024-09-26


本刊通讯员   张桂玲

淄博的教师队伍有多强?

在近两年的两组数据中,即可窥见一二———

2022年,在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教学名师评选中,淄博获评4人,占全省“半壁江山”。第十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淄博有23人入选。

2023年,1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人被评为“齐鲁最美教师”,占全省1/55人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占全省1/6;首批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全省共50人,淄博上榜7人。这一年,新培育2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已累计培育1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

20242月底,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淄博作了《构建“143”培养体系,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名师队伍建设》的典型发言。时隔不到一周,34日—5日,全省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淄博召开,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8个省直部门以及16市教育(教体)局、21所高校的负责人等近200名代表齐聚一堂,进行观摩交流,一场气氛热烈的现场“探秘”,让不少与会者直呼“干货多多,收获满满”。近日,又有喜讯传来,山东两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名单,均来自淄博。

淄博教师队伍何以“群星闪耀”?

分级竞聘“能上能下”

打通职称“中梗阻”

“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问题在哪里,改革到哪里!”

“对于事关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要一个一个破,一项一项改。”

这,正是淄博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创新改革中为什么“敢涉深水、敢闯险滩”,而且能“改一件、成一件”的关键所在。

譬如,针对长期以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职称评聘“老大难”问题,淄博率先在全省整市启动了教师职称分级竞聘机制。

“长期以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一直是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部分高级教师评上职称后职业倦怠、动力不足,而部分年轻教师却因无岗可竞,晋升通道受限,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淄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英涛说,“改革,就是要善于扭住‘七寸’,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分级怎么分、聘任期多久、聘后如何考核……实施方案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教师队伍的稳定。所以,我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慎之又慎。”孙英涛说。为确保分级竞聘改革顺利实施,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多次召集多层面和多学段学校校干、教师讨论。经过反复调研、推敲、研判、修改,于20219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分级竞聘的指导意见》。

“能上能下、动态管理、一校一案”成为这次分级聘任的最大亮点。《指导意见》规定,竞聘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为正高级岗位三至四级,副高级岗位五到七级,中级岗位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十一至十三级。聘期原则上为一年,注重加强聘后考核,以“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岗位竞聘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分级聘任坚持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以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情况和考核结果为基本条件,坚持事业为上、突出业绩贡献,尤其向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班主任倾斜。”淄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书记宋乐宝说。这意味着淄博正在用更加科学的改革、更加精细化的评价机制,激活庞大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

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分级竞聘,聘出了什么?

机制活了,堵点通了,队伍强了。“之前,有的教师聘任到高级岗位后便到了‘天花板’,成了‘终身制’,失去了继续进步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而部分年轻教师却因无岗可竞,晋升通道受限,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周村二中校长毛新普说,“现在全校除了校医和会计,都开始主动要求上讲台!”该校初三历史教师宋丽婷则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中级岗位十级上停滞了10年,今年通过分级竞聘成功晋升为九级。“待遇的提高大家都看得见,现在教师都争着干,乐着干,比着干,工作积极性高涨。”

桓台县第三小学校长孙丰银介绍,实施分级竞聘后,几名多年不当班主任的教师主动请缨,实现了“从‘让我干’到‘我要干’,更要‘干得好’”的大转变。

据统计,近两年,淄博全市24320名教师高聘岗位,3386名教师低聘岗位,打破了教师职称“能上不能下”现状,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全面激发。

“随着分级竞聘的全面铺开,全市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热情也随之提升。”据淄博市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长徐晓飞介绍。分级竞聘明确了课时量刚性条件,鉴于部分学校教师存在课时量不足等情况,各区县完善了“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22年,共2299名教师交流轮岗,其中城区到农村人数为195名,农村到城区人数为531名,对于教育公平起到了有效促进作用。

以“头雁”工程带动教师成长

20236月底,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对淄博的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后,给予了充分肯定。淄博的教研体系何以引发如此高度的关注?

扭住体制机制这一“关键枢纽”,打通人才机制的“任督二脉”是关键。

“从长远来看,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研员作为教研工作的关键主体,对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孙水英告诉记者,“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教研员进出机制僵化,已不能满足基层学校对教研专业指导的需求。”

为改变这一现状,从2021年起,淄博市教育局大胆启动了教研机制改革———打破教研员终身制,实施“能进能出”的任期制管理,同时创新教研员兼职机制,遴选131名优秀一线教师充实专兼职教研员梯队,有效破解了教研员专职队伍力量偏弱及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教研队伍为核心,以教研基地为载体,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力,完善“1+1+N”学科发展共同体建设,壮大教育质量提升的“智力支持”,教研员队伍对基层学校的指导、服务、引领能力大大增强。

“兼职教研员这支新的生力军为各区县教研活动的高质高效开展提供了保障。”采访中,淄博高新区教育和体育事业中心学前教研员胡海宁告诉记者。在此机制下,“在教育实践中寻找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常态化网络教研已在高新区实现了全覆盖。近年来,高新区开展了“关于幼儿自主游戏中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幼小衔接”“聚焦幼儿游戏,提升教师观察水平”等多项专题研究,为有效促进全区教师专业成长“解了渴”。

与此同时,淄博市政府启动全市重大民生项目,投入3.48亿元,建成国内先进的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全面实现城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并形成了根据教师需求实施“订单式送教送研”的新样态,为乡村及薄弱学校的教师成长装上了“助推器”。目前,全市有1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4项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这是淄博市教育系统做强“头雁”工程,让教研员、校长、名师团队等“头雁”发挥引领作用的一个缩影。

“在名师工作室里,既有导师的引领,也有学员之间、学员与导师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在智慧碰撞中启迪新思维,加速了每名学员的成长。”“齐鲁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沂源县高庄小学教师王书奇谈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说。

据了解,淄博市教育局为名师名校长积极搭建了多个成长发展平台。比如,为2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授牌,并举办名师成长经验分享会;创建“淄博名师讲堂”,定期组织开展“名师名校长送教”活动;以各级名师或骨干教师为主力,组建相对固定的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市级专家指导团队等。目前,全市构建起了以4万名教师为基础,以3639名骨干教师、428名市级名师、236名省级名师、13名国家级名师为引领的教师梯队,形成了“头雁领航、强雁带动、群雁齐飞”的人才雁阵。

校长的政治底色、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管理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进程和高度。针对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出现的问题,淄博市教育局于2021年启动了“头雁”锻造计划。突出“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原则,遴选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校干队伍。近3年,全市调整充实中小学校长(副校长)762人、中层干部1387人,干部队伍结构全面优化,办学治校激情充分迸发。以淄博一中为例,学校干部队伍加强后,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办学特色也更加突出。2023年,学校被评为省级第二批学科基地,在语文教研室牵头下,独具魅力的“一立两翼三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而今已成为促使学校不断走向更高处的“新引擎”。

“构建‘引育用管’全链条,是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形成教育人才成长高地的必要条件。”淄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书记宋乐宝告诉记者。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淄博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招聘方式。全市多部门联合制定《为拟新建学校提前一年储备教师的若干措施》,连续3年实施“免笔试、面试前置”等创新举措,每年10月赴高校为来年秋季学期提前招聘,遴选优秀毕业生入职淄博教育系统。近3年,淄博共招聘教师6075人,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达1.004,位居全省前列。

又如,在淄博市“人才金政”的政策支持下,以“真金白银”将教育人才纳入市高层次人才保障范围,对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省重点人才工程的教育人才最高给予300万元支持,对入选国家级名师的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对青年攀登计划人选给予25万元资金支持。

以教育家精神为底色的“教师群像”

把镜头拉回到2023年教师节前夕,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上,淄博市汇英幼儿园教师韩冰川光荣上榜。

202431日—3日,韩冰川作为山东教师代表赴四川、甘肃、新疆三省作巡回报告,其事迹再次打动无数教师。采访中,她动情地表示:“教育家精神,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将其融入每一间教室,融入学生每一天的校园生活。”

而她,也用实际行动对此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我们给孩子的生活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吗?”

“对孩子而言,什么才是好的生活?”

“我们该如何进一步优化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

这是她时常“三省”的问题。

她坚信,“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在她的推动下,幼儿园自主游戏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基于“儿童本位”的“难忘童年系列活动”,到“书香宝贝行动计划”和“花婆婆行动”,她带动山区5000多个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为20多个乡村幼儿园建起绘本馆,让2600余名山区孩子爱上阅读……

被人们誉为名师名校长培养的“淄博现象”非一日之功。更多的优秀教师,正在接续绘制着一幅教育家精神的“淄博画像”。

2021年,刚满40岁的耿文超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领军人才,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历时10余年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实验研究,建构了“导读、研读、自读”3类研究性阅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了自主式、体验式、讨论式的研究性阅读法,倡导构建了生态、生本、生成“三生课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淄博市特教中心听障教育部主任、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教学名师贾益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2年,她创编的“人民防空警报手语”填补了国内空白,她编著的《手语说书法》《手语唱中华》等书籍,作为国内聋人手语学习读本在特殊教育学校推广使用。

沃土之上,繁花自开。淄博教师队伍建设一路扛旗夺标、名师名校长“群星闪耀”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持续厚植人才沃土,不断注入创新“活水”,接续奋斗、厚积薄发的结果。

时光回溯到70多年前———在一个冬日的晨曦中,一个肩背铺盖卷、手提行李的小伙子正冒雪艰难地前行。他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沂蒙山区支教的南京师范学院学生李振华。

那一年,年仅16岁的他,从繁华的南京只身一人来到了沂源县偏远的韩旺村支教,成为当时山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

70多年来,共捐献163万余元,一届届学子在他的资助下成长成才,2400多名贫困生由他直接资助,1.24万人次贫困生受益于他设立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

“然而,他的穿着却极其朴素:一件衣服能穿六七年,常常是缝了再补、补了再穿。布鞋穿两三年断了底,就到大街上让修鞋匠打个车带继续穿……”

他用一生兑现一句承诺,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山里的布鞋校长”,扎根沂蒙教育,一干就是70多年。

他的名字,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沂源的老百姓没有忘记他,自发捐款为他立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和一块“振华基金纪念碑”,并将他最早工作过的韩旺学校改名为淄博市振华学校。淄博市教育系统集中开展了向李振华同志学习和大讨论活动,邀请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作事迹报告3000余场。

李振华教过和资助过的学生中,上千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少人走上捐资助学道路。“淄博好人”唐守贵是李振华资助过的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工作那天起,他就以李振华为榜样,28年间,他直接资助的孩子有60多个,捐助资金近20万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任纪兰,义无反顾选择到李振华曾工作过的小学执教助学,“齐鲁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王书奇26年坚守农村教学一线,带领学生在27个村庄组建志愿服务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许下的诺言:“长大后,我要成为您。”

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立根,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立德,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立业,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立学,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立魂,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立志———从李振华到韩冰川,一幅以教育家精神为底色的“淄博教师群像”,正挺立起淄博教育的坚韧脊梁。

 

(《山东教育》2024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