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仿名师
新论语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75发布日期:2012-03-15
莱芜市凤城街道办事处高级中学 陶常迎
每个教师都想成为名师;每个教师都想通过模仿名师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要慎仿名师。
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教学方法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模仿。因为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定。有的教师热情洋溢,有的教师诙谐幽默,有的教师严谨认真。不同性格特点的教师选择教法时也应该因人而异。这正如唱歌,有人适合唱快歌,有人适合唱慢歌;有人适合唱高音,有人适合唱低音。不切合实际地随意模仿肯定唱不好。
陈国强先生在《慎仿名师》一文中提到一个例子:有位青年教师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作文课后,对于老师给学生的作文打100分、120分、500分,乃至1000分的高分的做法很赞赏,就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予以模仿。但后来却遇到了学生们相互攀比以及来自同行、家长的质疑等困惑或烦恼。殊不知,名师的教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来的。名师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机智。他们的方法我们或许能够模仿一二,但我们能否把他们精神气质学到,能否把他们教学的精髓要义领悟到位,这些都未必!再说,再好的方法,长期应用却一成不变,学生也会不喜欢的。正如,鱼翅燕窝好吃,但天天吃也会吃腻。
有人模仿刘德华的歌很像,但只能永远停留在模仿者的身份上,他永远不会成为歌唱家。因为他唱的歌没有自己的特点。也没有哪一位教师靠模仿别人而成为名师。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简单的模仿,很可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而着力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教学是一门需要创造的艺术。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名师,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融入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山东教育》2012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