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的马太效应
新论语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51发布日期:2012-03-15
莒县东莞镇中心初中 王学东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这就是马太效应。后来由于这句话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马太效应”实质上是一种优势和劣势积累的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情形也会继续加剧。
择校已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孟母三迁”成为择校者最好理由。作为教师,常被亲朋好友当作咨询的对象,也常被家长择校的“热情”吓倒。从买学区房子到交择校费用,砸锅卖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为什么择校风愈演愈热?这也使人联想到了“马太效应”。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主要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过度投资建设名校,即所谓做大做强名校,成为“重点学校”“超级中学”。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软件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想不成为名校恐怕都很困难;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则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学校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且在不断地被放大。况且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总是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所谓的重点学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危机。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当然,对于某一所具体学校来说,拥有更多优质资源是一件好事。然而,将目光放到整个教育领域,这些“重点学校”“超级中学”的出现,却是有害无益。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使孩子受教育权利不平等、受教育机会不同,无疑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其二,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给予不平等待遇。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校,大多数学校校内设了“实验班”“奥赛班”或“强化班”,这些班的师资配置最好,各方面都优先考虑,造成校内班级之间的不平等。即使在同一班级内,资源配置也是不平等的,优等生可以挑好座位,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在“关注重点学生”的冠冕堂皇借口下,教师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有希望”的学生身上。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笑脸相待,对成绩偏差的学生冷言相向的做法,使校与校、班与班到人与人,学生之间的人为差距被愈拉愈大,有的甚至出现了教师劝导“差生”回家,放弃考试的闹剧,目的仅仅是为了不给班级降低平均分。这样仿佛从基础教育开始就不是普及教育而是精英教育,势必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和对立;这样不仅会伤害“待优生”的进步积极性,也会极大程度地助长所谓“优等生”的自大心理,在学生之间人为地制造等级、差距,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每名学生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理念背道而驰。将少数学生推到“差生”的行列里,只会在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自卑的种子,甚至导致一个孩子一生命运的改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这肯定不是教师的初衷。
教育教学中“马太效应”的存在会使待优生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逐渐边缘化;优等生自傲自负、孤芳自赏,脱离集体。对“优等生”和“差等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使孩子受教育权利不平等,受教育机会不同,人为地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所说:“学校是个使富有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地方。”这些“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山东教育》2012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