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时空耦合”教学策略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5发布日期:2025-11-25
王 月
当今教育迈向跨学科融合时代,单一学科教学难以契合学生发展与现实需求。初中地理作为交叉学科,与历史联系紧密。以往初中地理教学囿于学科内知识,缺乏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训练,知识网络构建不足。鉴于此,探索地理与历史融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意在探寻二者融合点,创新教学策略,助力教师引导学生多维理解地理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学生以全面深刻的视角认知世界,为其未来筑牢根基。
一、地理与历史的融合点
(一)古代文明的地理背景
不同的古代文明往往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例如,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密切相关,尼罗河为古埃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埃及人借此发展灌溉农业,进而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二)历史事件的地理因素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新航路开辟”的背后是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渴望,但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陆上通道,欧洲人不得不寻求海上新航线。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地理学的发展(如地圆说的流行、地图的日益规范)以及对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都成为推动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三)地名变迁与历史演变
地名的变化一般反映历史的演进。例如,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城市的名称随着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或经济发展而发生改变。北京在历史上曾有蓟、幽州、大都、北平、北京等多个名称,名称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民族融合以及城市的功能定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地理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法
情境创设法旨在依据具体的教学主题构建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地理情境或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深化对两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课例一:复习课“农业的区域发展”———以南方地区为例
情境导入:截至2025年5月20日,我国已有2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播放我国传统农业系统简介视频)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可见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南方农业自孙吴建国后逐步发展,经东晋、唐宋至明清达到顶峰,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南方地区为例,进行“农业的区域发展”研学活动。
任务一:知识回顾,研学准备。学生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如我国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农业发展历史等,为研学作准备。
任务二:研学活动。选取南方比较典型的几个地理区域,设计了三个研学目的地。
1.分析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选取了“驿传荔枝”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分析荔枝的种植条件,学生明白了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对农业的重要影响。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通过古今运输荔枝方式的对比,学生感受到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之大。
2.分析影响农业的人文因素,选取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教师提供四则材料,学生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自主完成学习,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解。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3.分析农业的发展变迁,选取了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变迁。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知道了基塘农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的转变。在这一部分,学生感受到农业文明传承的意义。
本课例以农业研学为情境,带领学生从空间区域差异到时间尺度跨越,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其中穿插“驿传荔枝”等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古今农业发展条件对比。
(二)主题探究法
教师确定一些与地理和历史都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激发他们对地理和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例二:探寻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
导入:同学们吃火锅时一般会吃些什么菜呢?如果让你们穿越到先秦时期,你们还能吃到这么丰盛的食物吗?课件介绍几种原产自我国的食料作物。
任务一:探秘原产地
学生化身“原产地调查员”,查阅资料,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料作物,每个小组查询5种常见食料作物的别名和原产地,并在地图上标注。
任务二:破解影视剧“食料穿帮”
选取胡萝卜、番茄、西瓜、洋葱等食料,学生可根据这些食料的名称破解传播史密码。学生化身“路径绘制师”,通过查阅资料,绘制传播路径图并标注传播时间。播放视频,学生变身历史侦探,用时空坐标分析玉米、葡萄、地瓜等的合理出场时间。
任务三:探寻食料作物传播的历史故事
开设“课堂小剧场”,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排练,以课本剧的形式将外来食料传入我国的故事演绎出来。
任务四:研究食料作物的习性
此项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了解食料作物习性的同时,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食料作物的影响。
在探究本主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学科的资料了解食料作物的传播,从而深入理解地理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该主题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法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历史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学会从多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例三:“消失的楼兰古城”———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
导入:生动地描绘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繁荣的贸易往来使得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内人口众多、商业兴旺,文化多元融合,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别具一格,让学生对楼兰古城的昔日辉煌有一个直观且深刻的印象。
任务一:分析楼兰古城兴盛和消失的原因———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条件
学生查阅图文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后初步得出结论:楼兰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源条件是其兴盛和消失的主要原因。
任务二:寻城镇———认识水源与塔里木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结合课本图文资料,出示《中国地形图》《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交通线分布模型(绿色纸片代表绿洲、红色圆点代表城镇、黄色毛线代表交通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绿洲、城镇、交通线以及沙漠的分布,并说明分布的原因。
任务三:寻发展———塔里木盆地农业发展和油气开发
1.视频展示新疆人民瓜果丰收的场景,提供气象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气候条件。
2.动画展示西气东输工程路线,出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据图说出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和行政区。师生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绘制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地理环境因素、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学会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路径。在初中阶段,地理与历史的有机结合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回首过往,我们借助融合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天地。从融合点的精准把握到多样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施行,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地理现象和历史事件,而是能够从多学科视角去剖析其内在关联,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展望未来,我们当以更坚定的步伐深入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持续挖掘更多学科之间的潜在联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赋予他们更强大的知识力量和创新动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莱州市神堂中学)
(《山东教育》2025年11月第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