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破局 以创新提质———诸城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纪实
教改风景线2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2发布日期:2025-11-25
以改革破局 以创新提质
———诸城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纪实
邱世峰
诸城市是2021年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中全国唯一的县级市。近年来,尤其是今年,诸城市以深化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一体推进“建教育强市”和“以教育强市”,加快构筑“大教育”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实现教育质量、资源供给与治理效能的全方位跃升。今年,明诚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东坡学校成功入选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经济开发区小学、福田汽车职业中专双双跻身“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2025年潍坊市乒乓球锦标赛中,诸城市学生获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冠军……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上级部门的科学指引与政策倾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是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更折射出诸城市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敢为人先、上下同心、矢志不移的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诸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举全市之力一体化深入推进实验区建设。今年1—10月,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调度解决教育发展难题13项,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实验区建设议题达11个。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到优化教育治理体系,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从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一项项硬核改革举措掷地有声,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人才强教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诸城市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抓手,通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系统化举措,有效破解县域教育师资发展难题。
今年5月初,潍坊市车红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在诸城市实验小学正式成立,主持人车红带领团队成员通过理论学习、跟岗实践、课题攻关、课例研讨、课程构建、“影子计划”、数字赋能等多元形式推动工作室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工作室6位成员主持或参与的省市级课题全部顺利结题,科研成果已辐射全市10余所学校。同一时间落地的翟海琪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以园长成长共同体建设为抓手,聚焦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家园协同育人机制、普惠性托育服务等关键领域,开展了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了示范标杆。
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建设只是诸城市“三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诸城市先后成立教育部“双名计划”王洪珍名校长工作室、山东省王增霞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等200多个国家和省市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在全市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态势。
此外,诸城市坚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坚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今年为全市中小学校配齐校长和党组织书记,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使学校治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暑假期间,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学校党组织书记政治素养提升培训班,为中小学、幼儿园书记校(园)长充电赋能,进一步提升教育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办学治校能力。
除了塑造教师“硬实力”,诸城市还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软实力”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教体系统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配套完善教体系统通报表扬机制,创新师德师风建设“十个一”工作法,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另一方面,坚持作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师德涵养提升、服务质效提升“三大工程”,通过压实责任链条、抓实小微项目、强化学习赋能等举措,确保作风建设落地见效。
数据显示,近年来,诸城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大幅提升,骨干教师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6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140余名教师获齐鲁名师、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聚焦优质均衡
打造高质量育人体系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诸城市立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系统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各学段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育人特色日益彰显。
聚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诸城市建立健全“镇村一体化八统一”监管机制,构建城乡普惠服务体系,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省级一类以上优质园达89%,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加快迈进。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方面,作为山东省游戏活动实验园,诸城市实验幼儿园和昌城镇中心幼儿园创新“游戏+”育人模式,打造了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等多个特色实践基地,依托“龙娃爱龙城”本土课程,将诸城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与幼儿教育有机结合,让学前教育既扎根生活土壤,又充满成长活力。
聚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诸城市全面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建立了“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社团课程”三维课程体系,同步研发“龙城文化”“舜德教育”等特色校本课程56门,实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亮点”的育人图景。诸城市第一初级中学作为全市初中的佼佼者,坚持将“提质增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推行示范课、研讨课、达标课“三课联动”,打造“名师优课”特色品牌,培育出潍坊市级以上教学能手30余人,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效课堂样板。
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城乡学生同步享有高质量课堂,诸城市还创新“双师课堂”模式,通过城乡学校线上同步教研、名师直播授课等方式,共享优质课例160节,惠及乡村学生1.2万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
同时,诸城市持续巩固“双减”成效,建立了动态更新的“作业设计资源库”,实现分层作业个性化推送,学生日均作业量减少30%。同步实施校外培训机构“黑白黄名单”管理机制,落实“先学后付”模式,持续净化教育生态,使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得到实质性减轻。
普通高中作为县域教育体系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万千学生和家庭读书求学的希望。诸城市全面推进“县中振兴”行动,重点实施以“千方百计保障每一名学生公平受教育权、千方百计保障每一名学子升学发展权”为主要内容的“双千计划”。创新施行中考学生电脑选校政策,各高中学校实现生源均分、资源共享,形成县域普通高中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发展战略,鼓励各高中开发特色课程群,建成科技创新、国学经典、艺术体育等多个特色课程基地,育人成效节节攀升,仅诸城一中就走出600余名博士,该校还作为全省基础教育学校的唯一代表在全省教育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此外,为打破传统教育中各学段相互独立、衔接不畅的局限,诸城市创新实施“三纵三横”贯通培养模式,纵向打通幼小、小初、初高学段壁垒,横向融合教研、资源、评价三大要素,着力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目前,全市已形成实验初中“三基”学段衔接、诸城一中“四维贯通”课程等特色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

深化体教融合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追求教育质量不能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诸城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暑假,诸城市坚持全员、全域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突出家校联手,学校运动场地面向学生和家长开放,鼓励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暑期晨练,营造出人人重视体育锻炼、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生动局面。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诸城市在保障常规体育课程基础上,将太极拳、八段锦、空竹等民族传统运动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竞技比赛、特色展演等形式,实现强身健体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育人目标。同时,积极探索“体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推出“运动中的数学”“韵律体操表演”“几何啦啦操”等特色课程,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节奏感知等综合素养,丰富体教融合实践内涵。
目前,阳光大课间活动在全市各学校全面铺开,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先后向潍坊市级以上输送400余名竞技体育人才,获得80多个省级以上冠军。
诸城市还建立了“全员运动会”常态化机制,市级层面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各学校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亲子运动会,确保每位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每年至少参加一项校级赛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实现全面发展。
在保障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基础上,诸城市以体育课后服务为重要载体,推行“普及筑基+特色赋能”双轨发展模式,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体育运动需求。各中小学校在常态化开设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基础性体育社团的基础上,因校制宜引入击剑、轮滑、武术、攀岩等特色项目。文化路小学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武术启蒙”“街舞”“腰鼓”等课程,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篮球进阶”“花样跳绳”“体能训练营”等课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较去年提升5.2%,近视率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昌城镇中心学校击剑社团依托专业教练团队和科学训练体系,连续八年稳居潍坊市击剑锦标赛前两名,向省级及以上专业队输送优秀人才6名,成为全市推动体教融合的生动实践范例。经济开发区学校作为全市皮划艇特色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在2025年潍坊市皮划艇锦标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甲组金牌、乙组金牌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拼搏精神、强劲实力和运动热情。

强化家校社协同
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今年3月,诸城市凭借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的创新实践,成功承办潍坊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东部片区现场调度会,分享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丰硕成果。山东省教育厅网站《战线联播》栏目重磅推介诸城市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经验做法。
为破解家庭教育指导碎片化难题,诸城市构建了市、镇、校三级联动体系,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确保家庭教育工作高效推进。组建覆盖市、校、级部、班级的四级家委会网络,并在社区设立200个家委会,将家校协同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形成多部门联动、家校社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良好格局。同时,大力实施“慧家惠教”行动,在家庭教育队伍、课程、活动和保障机制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先后举办6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1000余名,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14个,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专业、稳定的师资力量。
此外,诸城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立体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在线上,开辟了“好孩子是如何培养的”“家庭教育百家谈”“听教育”等音视频、直播类节目,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家长代表等,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互动答疑等形式,为家长提供丰富、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在线下,采用家庭教育专家报告和家庭教育公益沙龙等形式,组织各类家庭教育活动,为家长提供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家庭教育指导更加精准、高效,全力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积极的成长环境。
今年,诸城市还大力推行“万名家长进学堂”活动,通过丰富的培训活动和深入的交流互动,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家校共育效能。同步开展“家庭教育乡村行”活动,深入乡村,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送到乡村学生家长身边,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昌城镇中心学校创新打造“社区教育服务站”模式,联合13个村居开展非遗传承、劳动实践等特色活动,有效构建了“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
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
当前,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诸城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面对学龄人口“排浪式”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挑战,诸城市超前谋划,不断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先后投资5.9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8个;投资1.63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22个;实施“五项全覆盖”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午餐午休、塑胶操场、清洁厕所、触控一体机教室、标准化校车实现100%全覆盖,新增优质学位1万余个,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诸城市探索打破学段壁垒,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推动全域四级(幼小初高)教师衔接培养使用,实现教师跨学段、跨区域科学流动。同时,实行首聘后轮岗制度,2025年新招聘初中段教师第一个聘期结束后,根据工作需要,在初中和高中学校间贯通使用,为下一步高中学生入学高峰储备教师。去年以来,诸城市分流272名高中教师到缺编初中和小学任教,选派50名具有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教师到缺编小学进行“幼小衔接”跟岗学习,有效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诸城市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督导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育人方式、教育保障机制等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到位、教师践行教书育人活力不充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全面等问题,成功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基地,并以此为契机,遴选22所评价改革实验学校,以点带面提升全市教育评价改革实效。《教育评价改革“最后一公里”的破立并举》案例入选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百佳案例。
“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新征程中,诸城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着力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问题,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诸城力量。”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信心十足地表示。
(作者系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山东教育》2025年11月第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