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探析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0发布日期:2025-10-28
于明玉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落实通知精神,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充分发挥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优势,深入探索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起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中小学思政课程育人体系。纵向贯通聚焦学段衔接与内容进阶,依托议题式教学实现小初无缝对接;横向联动拓宽课程场域,深度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打造县域思政育人新范式。
一、贯通学段场域,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
传统思政课主要围绕课本内容,依据教学目标以课内讲授为主,教师虽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受教学场地、课程资源等限制,教学效果依然不尽人意。针对该问题,我校放眼“小初一体化”培养,着力打破学段壁垒与课堂边界,以“课内—校域—社会”三维课程路径协同发力,夯实一体化育人根基。
(一)深耕课内思政,强化学段衔接
系统统筹小初思政课程内容与课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框架。全学段推行议题式教学,建立教研支撑的质量保障体系。例如,在“公共秩序”主题教学中,小学段使用3课时的时间,以“小明的周末”为议题,侧重行为习惯养成;初中段使用3课时的时间,以“生活中的方与圆”为议题,开展“校内一日交警”实践,深化规则认知与责任担当。精准的议题设置、学段难点区分与实践嵌入,有效缩短了总课时,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显著提升了教学实效。
(二)开发校域思政,激活本土资源
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校级“思政一体化”研究小组,深耕“乡土+”特色实践课程。深度整合校内文化资源及“振超精神”展馆、凉水泉红色英模事迹展馆等镇域红色资源,打造“致敬英烈”“学习楷模”“历史上的今天”“节气中国”等主题课程群,分层融入各学段教学。小学段侧重图文绘本、趣味体验,培育朴素情感认同;初中段强调知识内化与价值引领,通过前瞻性议题强化实践探究中的政治素养。
(三)拓展社会思政,链接广阔天地
充分利用荣成市域内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谷牧旧居等省级基地,沈秀芹事迹陈列馆等市县级基地及30余处研学资源。组建师生红色宣讲团,采取“专业讲师+师生宣讲”模式,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现场教学。年内组织现场教学70余场,覆盖师生3500余人次,学生爱国情怀显著增强。学校研学经验在《齐鲁晚报》《威海晚报》等媒体推广,实现“社会大课堂”育人效能最大化。
二、创新协同机制,打造“多元共育”育人样态
由于种种原因,道德与法治课程受到的关注度不高。学校在教师配备、管理等方面要求较低,教师个人自我要求不严,思政课育人效果不理想。为破解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难题,学校通过构建教研共同体、发挥市级宣讲员引领作用、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等形式,全面提升学校思政课育人质量,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一体化育人合力。
(一)深化联合教研,破解衔接难题
将思政教研深度融入小初联合体系,建立每周三常态化跨学段联合备课与教研制度。聚焦核心素养、课标衔接点、情境素材选用、议题教学实施等关键问题,开展资源共享与深度整合。联合教研不仅复盘教学问题,更动态调整“地域思政进校园”计划,促进理论教学与校域、镇域资源有机融合,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在《夜空中最亮的星———致敬郭永怀先生》思政课联合教研中,中小学思政教师共同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和郭永怀故居实地学习教研,开发了《致敬郭永怀先生》系列思政课程。小学以开展“我与郭永怀爷爷跨时空对话”教学为主,初中以开展“在美国的郭永怀和在中国的郭永怀”情景模拟思政课为主。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以及明确的授课重难点,有效提升了课程育人效果,学生在深入的对话中感受到了郭永怀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奉献精神。
(二)贯通主题宣讲,强化精神引领
发挥市级思政宣讲员优势,每季度组织覆盖小初各年级的“党团队”一体化主题宣讲活动。学校引导教师将教材案例、身边事迹、国家时政融入宣讲,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例如,学校每年在建党周年活动中开展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列思政课,以“革命文物”为核心载体,通过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人物事迹与精神内涵,打破“文物静态陈列”的局限,让革命历史“活”起来。引导学生从“见物”到“见人”再到“见精神”,进而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自觉。
(三)构建全员思政,凝聚育人合力
将“全员思政”理念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组织班主任、思政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培训、课程研发与实施,推动思政与语文、历史等学科深度融合。在语文《金色的鱼钩》一课中,融入“红军长征故事”宣讲内容,利用学校“长短课时”,课程前期以年级集体授课的方式,由思政宣讲员讲述15分钟长征故事,随后分班级进行授课,老红军身上所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充分挖掘老干部、老战士等“五老”资源,开发校级共享“时代楷模”系列“大思政课”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发相关课程12节,在“五一”、国庆等节日邀请“五老”人员入校为学生现场授课,有效提升思政大课堂育人成效。
三、完善评价范式,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发展体系
评价反馈是师生沟通的直接渠道,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减少“教”与“学”间的信息差,形成“教得更准、学得更好”的良性循环。为此,学校关注学生发展、聚焦学习过程,将发展理念与评价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性评价他人和自己,构建起“全视角、全链条、全周期”的思政素养多维度评价体系。
(一)构建“全视角”多主体评价网络
突破单一评价主体,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家校社协同”立体评价网。师生互评促反思:教师通过观察、作业、谈话动态评价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学生通过自评表、小组互评、反思日记进行自省互学。家校社协同共育:设计“家校联系卡”与“社会实践反馈单”,家长反馈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行为表现,低年级学生家长作为“成长见证人”记录孩子的品德行为;邀请社区工作者、法治副校长评价学生的实践与志愿服务。结果融合应用: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等参加的“评价圆桌会”,整合信息形成学生画像,用于个性化指导及“思政小标兵”“美德少年”评选,弥合知行鸿沟,避免学生在校内外的反差表现。
(二)强化“全链条”过程性评价机制
将评价深度融入教与学全过程。课堂即时反馈。运用智慧工具、观察量表实时诊断学情、调整策略。例如,在探讨“规则意识”时,通过即时情境选择题,快速了解学生理解误区。实践活动追踪。对项目式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使用过程记录单、协作评价表、成果答辩等进行全程记录评价,关注问题解决、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形成。成长档案袋建设。建立九年一贯“思政素养成长档案袋”,系统收录各阶段发言稿、日记、作业、报告、影像、证书、评语等代表性成果。师生定期回顾,用于阶段性反思与目标设定,作为过程性评价核心依据。
(三)践行“全周期”发展性评价理念
立足一贯制优势,着眼长远发展,采取增值评价、学段要素评价、激励评价等方式。个体纵向增值。淡化横向排名,依托过程数据和档案袋信息描绘认知深度、情感态度、行为能力的“个人成长阶梯图”等进步轨迹。学段衔接贯通。建立序列化素养指标体系,明确小低、小高、初中各阶段在政治认同等五大核心素养的递进要求与关键表现,评价兼顾本段目标达成与下段发展铺垫。个性化激励改进。依据评价提供含拓展资源、辅导计划等的“素养提升建议书”,设立“努力进步奖”“最具潜力奖”等,营造“人人可进步、进步即成功”的氛围。
总之,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依托九年一贯制优势,通过课程体系贯通、育人机制创新、评价范式重构的“纵横”协同,构建起资源丰富、主体多元、评价科学的“圈层式”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该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获得感,增强了教师教研与教学精准性,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良好生态,为县域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
(《山东教育》2025年10月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