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育:建构全环境育人生态的校本实践研究
全环境立德树人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5发布日期:2025-10-28
张洪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进一步强调,构建覆盖全域、贯穿全程的育人环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东营市东凯实验学校以德育工作为核心,通过课程融合、实践活动、资源整合三大路径,构建“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区协同”的三方联动机制,形成了家校社三维互动的育人生态。
一、学校教育:构建“课程+活动”双轮驱动的德育主阵地
一是研发主题班会课程,浸润品德习惯。围绕“知礼仪、惜生命、重诚信、会学习、善合作、勇创新、懂感恩、有梦想、敢担当”九个关键词,研发“立德齐礼”行为文化方案,构建学校“一课九讲”的主题班会系列课程。通过九年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主题班会课,学校引领学生在品德养成中知晓、悟透、行深,帮助学生成为每个阶段最好的自己,以适应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
二是打造立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夯实协同育人根基。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渗透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教育,如语文课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历史课组织“家乡文化调研”,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学科任务。此外,开设“责任教育”“心理健康”“劳动实践”等校本课程,组织开设家长志愿课程,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走进班级,讲授视力保护、烘焙、水果拼盘、金融等知识,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强化“生活即教育”理念。
三是设计沉浸式实践活动,激活家校社协同触点。学校依托“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四大节日,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德育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法,找准德育切入点,开展开笔礼、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系列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通过亲子宣誓、家书互赠等环节,让学生在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接受德育赋能。举办“校园开放日”“家长驻校日”,家长走进课堂、参与食堂管理、担任活动评委,亲身感受学校德育氛围,同步更新教育理念。组织“德育实践周”,设计“社区小管家”“环保小卫士”“文明交通志愿者”等任务,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走进社区完成实践,学校联合阳光社区颁发“实践勋章”,形成“学校布置任务—家庭指导实践—社区评价反馈”的闭环。
二、家庭教育:强化家庭德育责任,构建协同育人支持体系
一是分层分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缓解“育子焦虑”。编写《东凯实验学校家校共育手册》,形成教育内容系列化、家教活动层次化的家庭教育校本教材。同时依托国学大讲堂,开发家长学校“三级课程”:面向新生家长的 “亲子沟通技巧”“习惯养成策略”等通识培训的基础课程;确定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等专题,邀请专家举办面对面培训及现场答疑的进阶课程;组织“家长育儿经验分享会”,鼓励优秀家长分享“家庭德育微案例”,如分享“我的家庭公约”“周末劳动计划表”等特色案例。
二是设计家校联动实践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编制《家庭德育指导手册》,开发“家庭德育工具包”,提供可操作的亲子任务清单,如每日10分钟谈心计划、每周家庭会议流程、传统节日德育活动指南。实施“家庭微德育”行动,开展家务劳动打卡、家庭共读计划、孝亲感恩月等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学校通过班级群展示优秀案例,形成互学氛围。组织“家庭情景剧创编”,以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垃圾分类、辨别诈骗电话等为素材,家长与孩子共同编剧、表演,将德育转化为具象化的生活场景。鼓励学生担任“家庭德育小导师”,指导家长完成“社区志愿服务报名”“红色教育基地打卡”等任务,通过“孩子教、家长学”的角色反转,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倒逼家长参与实践。
三是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协同育人聚合力。通过网络家长大课堂,集中开展各类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开办专业全面、形式灵活、内容充实的线上和线下家庭教育讲座,解答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难题,提升广大家长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紧密协作。创新完善家校沟通活动机制,集中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确保家长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三、社区教育:整合多元资源,打造沉浸式社区德育场景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以“五风共育、幸福成长”党建品牌培育为载体,通过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加的成长共同体,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共同营造优良校风;以家长为桥梁和纽带,向家庭和社区延伸,带动培育优良家风,在影响带动优良社区风气形成的过程中,实现了“培养教师,成长学生,带动家长,发展学校,影响社会”的发展愿景,促进学生的幸福和谐成长。“五风共育、幸福成长”党建品牌先后被评为东营市教育系统首批特色党建品牌、全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
二是共建社区德育实践基地,拓展育人空间。学校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在社区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在学雷锋活动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日及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实践活动。将课外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明确学分、设定时长、规范要求,通过组织植树、垃圾分类、写春联等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引入社会力量,构建“大德育”资源库。吸纳民警、医生、退休教师、企业家等担任校外辅导员,组建“育人导师团”,开设“社区大讲堂”,如民警讲授“防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知识,医生开展“家庭急救知识”培训,企业家分享“诚信经营”“社会责任”案例。开展“社会议题”探究项目,组织家校社联合调研,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走访社区,形成调研报告并提交社区,其中增设社区亲子阅读角、设计老年手机使用手册等建议被采纳。
四是拓展课后服务项目,打造研学品牌。通过邀请社区工作者、家长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学校丰富了课后服务的内容及形式。同时,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学校还研发了多项研学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通过思考去探究,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东凯实验学校未来将着眼学生发展实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抓手,深化三方协同的内生动力机制,从“课堂说教”转向“生活实践”,从“单向灌输”变为“多边互动”,让全环境育人生态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多彩平台。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市东凯实验学校)
(《山东教育》2025年10月第29期)
